徒有其表,根本没有那么神,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吗?

“徒有其表,根本没有那么神”,虽然你小心翼翼的提出了这个说法,却无意中触及了(大多数人不愿意提及的)真相。

中国文化推崇易经,不过是因为孔子把它编订为六经之首。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可是我们要小心啊,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吗?孔子推崇的是“君君臣臣传统文化经典古籍易经,父父子子”,我们早已把皇帝拉下马了,我们希望父子如兄弟,而不是板起脸来教训人。其实孔子并没有想让后人把他奉为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呢,后人却把它给神圣化了,这真是太糟糕了。

《易经》即《周易》,《三易》之一,因为孔子的推崇所以选定了它作为经典,导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易的意思就是变化,也就是说易经的目的是想寻找变化的规律。只有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对于规律(道)的看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古人并不认为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规律,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人事,即社会的变化。《易经》正文总共只有几千字,用现在的规模来看一篇大文章,考虑到古文用字的简略,就算乘以十也不过几万字,只是一本小书。这本小书里仅仅能谈多少内容呢?在文本之中究竟是否包含了真正的规律?在这个问题上古人都过于盲从了。研究学者历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意见都是不一致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意见才反应了原作者的意见呢?有多少人在解释的时候偷偷的加入了自己的简介,以“六经注我”?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易经》,那么了解是我们了解古人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一个入口,可以揣摩古人的思想模式。但也仅此而已了。其实他在古代文化当中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儒家的理想是“一编书做帝王师”,从孔子开始就希望能够说动诸侯实施他的主张,可是孔子本人都是接连失败的。后世儒家虽然成功地和皇权相结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并没有实现做帝王师的理想,反而在被皇权利用和欺侮,就连董仲舒本人就曾经被汉武帝在朝堂上扒下裤子打板子。

如果说读懂易经就什么都懂了,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社会却陷入了屡屡陷入治乱循环呢,就算太平盛世的时候,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易经》如此伟大,学习研究著述易经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能够拯救几千年的中国社会?这只能说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就算研究者也未必真的读懂吧。至少在字面上他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所以在今天它已经变成了非常生僻的学问,我们转而追求以古希腊哲学为源头的各个学科,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都有很多的分支,并且我们发现这些学科是可以真实的解决问题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古人的思想,我们今天认为“道理不辨不明”,必须要明确地说出来。

《易经》是中国现存再老的古籍,第一部书,虽只有五千字,却是中国文字文化和思想文化最早的源头。在儒学中的排位,虽然有“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说法,似乎《易》排名靠后,实际上从唐太宗李世民钦点《五经正义》开始,到宋代“十三经”,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和嘉庆年间的《十三经注疏》,正规的官版书籍,都是把《易》列在第一位。不只对儒学,它还是诸子百家所有中国“国学”流派的源泉。老子就是从中汲取营养,开创了道家学派。无论从文化学,思想学,甚至文字学的角度,这样的资格,照说确实应该选点卦辞爻辞纳入大学甚至高中教材,但从这位提问者既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来看,说明目前尚未能选。

为什么不选,恐怕有担心迷信的原因。从传说是孔子撰写的《文言》、《彖传》、《象传》等开始,后世尤其儒家把《易》抬得很高,看成是经国济世,人生修养的范典。其实它原本只是一部预测吉凶的筮书,作用也就是占卜断卦。那里面的卦辞爻辞许多都很经典,但是要解释,就必然涉及卦象爻位,涉及阴阳,这就多少会跟迷信沾边,带来唯心主义的担心。

其实《易经》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著作,其所以要卜算,其所以卜算,都是特别看重客观条件,至于“易”的变化关系,更是典型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因此要以为它真的能通古知今,测凶辨吉,那会大错特错。它没有传说的那么厉害。历史上的易学大师,凡是用于卜算者,几乎无一有好下场。最早给《尔雅》作注的易学大家,两晋交际时候的郭璞,就算不及己,死于非命。前些年曾经名噪海内外的“大师”王林,也避不过身陷囹圄。

《易经》在中国古代就是教材啊,古代学子们科举必考的四书五经里,最重要的一本经书,就是《易经》。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几部重要的经典著作,称“四书五经”。而《易经》(也叫《周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易经》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是五经之首,首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从古至今几千年,有无数的文人学者都在研究易经。比如春秋时期的孔子、魏晋时代的王弼、宋朝的朱熹、程颐、京房等人,都对《易经》有很深入的研究。到了当代,山东大学成立了易学与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郑吉雄、刘大钧、林忠军等人。所以,一直以来,对于易经的研究几乎没有中断过。

至于现在《易经》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教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现代中国人对于古文化了解已经不多。

现代人对于先祖流传下来的文化,学习和了解的已经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能背出来唐诗三百首的人已经凤毛麟角,就更不要谈什么作诗唱词了。连这些浅显的古文都没有什么了解的人,又怎么去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呢?所以不是说《易经》已经落伍,而是懂得它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2、学习西式教育的中国人,不够重视东方的思想理论体系。

毋庸置疑,现在的国人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西式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然就会接受西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受此影响,也就淡化了对东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的重视。因此,有很多“精英”们就会从内心瞧不起《易经》,甚至将其斥为封建迷信。

3、《易经》内容过于艰涩,研究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和思想体系的残缺,因此现代人研究《易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不一定能够研究出什么成果。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困难前退缩,毕竟大多数人并不能沉静下来用心去做研究,更多的人读书都只是为了谋生罢了。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潜心研究易经还是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和毅力的。

研究《易经》都这么困难,那么要是把《易经》作为教材,让现在的学生都去学习,估计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且《易经》在当代应用范围并不广泛。

综合多方面原因,《易经》还是适合以研究为主,没有必要当作教材,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学习。

说一本书可以当教材了,这是一句挺掉价的话。

所以,厉害的书都不屑于当教材,这是肯定的。

好,回到《易经》的问题。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学者对《易传》的重视要高于《易经》。为什么呢?《易经》其实是一部筮书传统文化经典古籍易经,最初是为了占卜算卦,书中包括六十四卦之卦名、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之爻辞。而《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阐发。《易经》本身的玄奥艰深和难以捉摸为读者设置了巨大的障碍,而《易传》以及后世大量的注疏(比如孔颖达、程颐、朱熹)才真正实现了其传播的现实性。

其次,《易》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影响不仅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于它所构筑的一个以八卦为基础、六十四卦为模型,覆变往来、流动不息、阴阳序次、循之有规的宇宙图式。这一宇宙图示对秦汉儒学比如董仲舒,对于黄老道家,都产生了基础性的作用。这就好比从文本中抽出了核心思想并加以发挥,这是古代对《易经》应用的主要方式。

最后,《周易》由于思想艰深,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普及型教材,但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汉代以后,基本上就成为了儒家经典里的第一经典。为什么呢?说白了,《周易》讨论的是最最根本但又最最迫切的问题:命运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易”这个字本身就带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比如它既表示“变易”,又表示“不易”。《易经》的卜筮其实就是试图对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进行计算。而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每个人作为有限的时空存在,对于有限性的认识以及突破有限性的渴望是始终困扰着人类的。这样深刻的问题绝不是教材能够承担起的,因此《周易》是一种超越教材的存在。

下一篇: 研究易经近三十年,推荐如下:《易学科学史纲》
上一篇: 《周易》六十四卦爻辞之下有“异文、校勘经文”的基础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