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讲一个关于“诸子百家”的问题,那就是“诸子百家”到底争论的是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学派,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等等。
齐国国都设立的“稷下学宫”是诸多士人争论地方
这么多门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和信徒,看待世界的角度也非常不同。很多观点都是对立的,比如儒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法家韩非子等认为人性本恶。其实这么多门派之所以能够产生,是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的。
首先,在周朝能否享有文化和教育资源是一种特权的表现。因为在古代接受文化教育是需要闲暇的时间,富有的贵族与士人阶层才会学习礼乐文化。所以,“诸子百家”多为士人。
在周王朝开始的相当长时间范围内,不同阶层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是不一样的:比如上古帝王治国之道以及相关典章制度,这些是周天子能够看到的;贵族的礼仪、修身之道,这些是贵族能够看到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不能学习这些礼仪与治理国家之道。
并且在周朝有这样的规定,“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里面“党”其实就是乡党;而“术”则是指“遂”,相当于后来的郡;“国”就是指国都。
这句话意思就是指家庭中有私塾、乡里有乡办的庠、遂这一级的学校叫序,国都的学校叫学。虽然所教都是礼乐,但是不同的等级的学校名称不一样,教的内容也不大相同。
孔子显然是当时流离于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网红大咖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前后多次求教于老子,就是询问上古时期的“礼制”的问题。因为孔子感觉到周朝的礼制已经出现崩溃,下了解上古、夏商时期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老子当过“守藏室史”,就是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有机会能够看到关于上古和夏商时期历史与政治的记载文献,而孔子显然是没有资格。
可是老子很委婉地告诉孔子,典籍记载的人与事都已化为腐朽,先王之道不可行,君子要应时而动。
事实上,春秋和战国时期面临的政治与社会局面是以往历史中都未出现过的。在周朝之前,并没有形成如何高度统一的国家,并且一旦高度统一的国家出现崩溃了,该如何面对?
这么复杂而又混乱的局面该如何解决,这才是春秋与战国时期士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才是“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基础。
但是,“诸子百家”能够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了洛阳,原先周王朝府库中所存储的经籍要么被犬戎所焚毁,要么散落民间,这就导致了出现了两个问题:
其一,原先只能有天子或者诸侯等高层贵族看到的资料,后来的士人也能够看到;
其二,就是这些资料不断地流传,但是又没有现代的印刷术,只能手工抄写,导致很多资料会以讹传讹,非常混乱,没有一个统一一致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学派的士人对先王政治进行不同方式的解读、甚至是互相传说。
在春秋与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学派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但事实上,在当时的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但仅此政治角度来说,道家、儒家、法家的政治影响力最大。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注重名与实的辩论,例如“白马非马”,与实际的政治关系不大。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以阴阳五行为学问基础,当时风靡一时,但是于当时的混乱局面并无用处。
兵家是强调用兵之道,在军事上非常实用,主要对外争战,对内政治可不能用兵家,因为不可能把民众当成敌人来对待。
纵横家侧重的是外交手段,所用皆是权谋之道,但不可用于内政,对民众用权谋,无法建立信用。
墨家是政府组织之外最受欢迎的民间团体,强调互助平等,是后来的帮会组织源头
除此之外,墨家用于社会组织尚可,但是也不能用于内政。这主要是因为墨家崇尚“兼爱、非攻”、提倡平等。
在墨家看来,社会秩序之所以大乱,就是因为人有私心、私欲所致,如果人能够爱别人如同自己的兄弟,那么就不会有互相的征伐了。
所以,墨家认为礼仪是虚伪的东西,不能有效遏制人的欲望,人真正所需要的是实际有用的东西。
墨家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且强调任何事情对越多人有好处,才是越有利,所以非常注重科技。为此,墨家建立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组织,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崇尚贤德,敬畏鬼神。
墨家其实渴望回到上古时代,淳朴自然,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之心。
但事实上,墨家在政府看来非常类似现代的帮派,它是独立于政府与家庭之外的一种社会组织。墨家创始人墨翟是个出身较为底层的农民,但是靠自己的努力,学习了很多知识,依靠贤德与善于助人的品行,团结了一帮人,从而建立起了墨家。
不过墨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与臣下和民众平等相处,没有哪一个权臣愿意均分财产。
在上古还有可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根本不可行。墨家更多是底层民众的一种理想罢了,但是它是游侠文化与帮派社会的思想根源。
剩下的道家、儒家、法家在政治上都是具有很强号召力的流派,道家提倡遵从自然之道,“无为而治”,三皇之道,自然纯朴,最为理想;五帝躬亲而为,万民表率,尚可为之。
老子向往的时代,可惜一去不复返
道家主张因循自然而治,欲望越少,人们所争夺的就越少。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遵循天道自然而为,比如不妄作法度、不胡乱砍伐围猎。
国家治理不能依靠法律,也不能依靠礼制,而应该让民心归于淳朴、放弃过多的欲望才是最好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同样在上古尚可为之,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各种享乐应运而生,人的欲望越来越多样性,那么道家淳朴的田园童话自然较难实现。
但是,道家提倡君主的“虚静无为”之术倒是被法家所借用,法家用其术,未用其道,后世的帝王学都离不开道家思想。
儒家讲究君臣恪守礼仪之道,君王应该成为道德上的表率与示范,依靠礼仪来约束人心与欲望,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严格禁止僭越。
但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开始僭越天子权威;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权臣开始僭越诸侯的权威。权柄倒持,儒家的礼仪制度难以约束人心。
而不论道家、儒家还是墨家,都是以“尚古、复古”为宗旨,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从历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恢复上古到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也可以说是“以史为鉴,寻找中华文明的道统”。
法家的崛起是历史发展中必然的选择
可是法家却完全不一样,法家从来不认为先王之道可行,周朝秩序已经崩溃,欲望难以遏制,礼乐无法约束人心,原先旧的秩序需要推翻打破。贵族世袭制度本不可取,当逢乱世,以谋略和勇武才能安身。
法家认为君主当加强集权,驾驭群臣,统一思想,方可在诸侯争战中获胜。法家有三派:申不害强调“术”;商鞅强调用“法”;慎到强调用“势”,三家各有所侧重诸子百家个人看法,但是最终目标都是加强君主权力,控制贵族。
但是,后来的两千多年历史证明,君主集权、打压贵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起用寒族,这点是法家获胜的致命法宝。
“诸子百家”所争,实际上是道统诸子百家个人看法,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政治问题在以往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先王之道不可行,老子也无法回答孔子的问题。
“效法先王”道路不可取,只有“效法后王”,也就是创造新的政治模式。所以,法家在后来政治中决胜而出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但是,礼乐制度是周朝立国之本,如果没有周平王东迁、周朝权威的衰落,普通士人连了解先王的礼乐典章制度机会都没有,更没有资格议论先王的治国之道,“百家争鸣”更不可能。
所以,正是因为周王朝的衰落,才会有“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