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精纪》⼀部被“忽略”的南宋典籍
这次陪同梁湘润⽼师参访江浙两地清代八字禄命古籍,时间长达⼋天。这⼀路上,梁师⽿提⾯命,谆谆教诲,真可谓胜读⼗年书。
重要收获之⼀,莫过于梁师提点我们,必须重视《五⾏精纪》这本典籍。
《五⾏精纪》,作者廖中,南宋⼈,公元1228年刊⾏时,岳飞的孙⼦岳珂,为其作序。可见其历史价值。
明清以后,命理界提起命理典籍,不外乎《三命通会》、《渊海⼦平》、《神峰通考》、《滴天髓》、《穷通宝鉴》 等“⽼五篇”。这些,都是明代以后,直到清朝的典籍,也是所谓“⼦平法”的“⽴⾝之本”。
⾄于明代以前的典籍,我们可以⽐较完整看到的典籍,只有晋代的《⽟照定真经》和唐代的《李虚中命书》。
前五本“⽼五篇”,是标准的“⼦平法”,明清以后,直⾄今⽇,⼤陆、台湾命理界的理论、实战体系,基本以这“⽼五篇”为 范本。
《⽟照定真经》及《李虚中命书》的理论实战体系,与“⽼五篇”有着很⼤的不同,似乎很难融⼊“⼦平法”体系;⽽《三命 通会》的体系,也很难以在前两本书中觅得踪迹。
于是《⽟》、《李》两本典籍,多被现代⼈看作“⼦平法”形成之前的“古法”,⽽束之⾼阁。
事实是,在今天“⼦平法”⼤⾏其道的同时,“⼦平法”核⼼理论:⽤神、格局、强弱等等,在实战运⽤时的把握,让⼈感觉 到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易学难精”,困惑了多少代命理学⼈。对此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任铁樵。
众所周知,任何⼀种理论,包括命理学的“⼦平法”,不可凭空产⽣,必定有其轨迹可寻。有多少命理学⼈,希望能够向 前渊源,希望能够搞清楚:《三命通会》是怎样成书的,《三命通会》之前,究竟存在过什么样的典籍。
让命理学⼈痛苦的是:除了《⽟》、《李》两本,及⼀些“残经”,居然找到不⼀本与《三命通会》有直接联系的典籍。
于是,命理学界形成共识----唐宋,与明清之间清代八字禄命古籍,出现了⼀个令⼈遗憾的“断层”。
这个“断层”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不作展开。
《五⾏精纪》的回归、出版,让我们看到了解决命理学理论“断层”问题的希望。
我现在看到的《五⾏精纪》,是华龄出版社于2010年5⽉初版。2009年时,台湾武陵出版社也出版了该书的繁体竖排 版。
《五⾏精纪》这部典籍的名字,曾经出现在《星命集成》(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三册最后部分,但只有寥寥3 页,根本引不起⼈们的注意。
据梁湘润⽼师介绍,沈孝瞻、任铁樵、徐乐吾等清代以后的命学前辈,很可能没有看到过这本书的“完整版”。因为,这 部重要典籍的“全本”已经流失到海外。
这⾥,要⼗分感谢清华⼤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献学”、“专门史学”研究专家刘国忠博⼠。刘先⽣于2009年出版了 《唐宋时期命理⽂献初探》。他介绍⾃⼰发现《五⾏精纪》“完整版”的过程:
“2003年8⽉⾄2004年8⽉,我很荣幸得到韩国⾼等教育财团的资助,赴韩国延世⼤学哲学研究所从事⼀年的访问研究⼯ 作。”“在韩国的⼀个中,由于专业关系,我很注意搜集韩国公私图书馆所保存的中韩两国古代数术⽂献,其中廖中的 《五⾏精纪》⼀书引起了我特别的兴趣,特别是当我意识到廖中的书,将是打开唐宋时期命理⽂献的⼀把钥匙时,产⽣ 了重新梳理中国命理学发展史的强烈念头。”
刘先⽣在这本书中说:《五⾏精纪》“是南宋朝代算命学的⼀部集⼤成作,它引⽤了当时流⾏的50多种算命⽂献,并且
刘先⽣在这本书中说:《五⾏精纪》“是南宋朝代算命学的⼀部集⼤成作,它引⽤了当时流⾏的50多种算命⽂献,并且 具有确切的撰写年代,内容相当重要。我们可以此书为基础,清理算命学说的'源’(往前追溯)和'流’(往后延伸),探 讨⼋字算命理论的发展脉络,从⽽了解唐宋时期⼋字算命学说的重要成就。”
据刘国忠先⽣研究,《五⾏精纪》这本重要典籍,“在明代似乎还保存很完整,没有什么残缺”。
(我个⼈认为,《三命通会》的作者万民英,应该看到过这部书。问题是,可爱的万民英先⽣在《三命通会》中,很少 列出他的书所引⽤的资料来源出处。)
据刘国忠先⽣研究,但是在清代以后,《五⾏精纪》“都是⼀些抄本,⽽且卷数已有所缺失。”⽬前国家图书馆所藏的 《五⾏精纪》也只是抄本,⽽且“从⽂献价值来看”,这两种抄本“并⾮原本”,⽽且“在抄写过程中”由于或有“恶意删减的原 因”,也“存在⼤量的脱漏和讹误现象”,“未免令⼈遗憾。”
因此梁师认为,沈孝瞻等清代以后的命学前辈,即便看到过《五⾏精纪》,但可能仅仅是残缺的抄本,⽽且由于上述原 因,很难据此⽽延续唐宋时期的命理学脉络。
在陪同梁湘润⽼师参访江浙⼀路上,梁师很多时候都在讲这件事。
在奉化溪⼝银凤度假村,梁师不顾旅途疲劳,作好笔记,连夜为我们作讲解。余⽂浩先⽣⽤录⾳笔录下了梁师的重要讲 话。
梁师举例说,《三命通会》卷⼋的“六甲⽇甲时断”,基本抄录《五⾏精纪》卷⼗⼀的“释⽇时凶中凶格”。
如《三命通会》“六庚⽇⼰卯时断”中,“庚戌⽇”的原⽂是:“少孤母贱中年贵”;与《五⾏精纪》庚戌⽇⼰卯时的断语:“少 孤母贱中年贵”,完全相同,⼀字不差。
据此可以判断,万民英先⽣的《三命通会》这段,应是抄录《五⾏精纪》,却未能有注明,使后来的研究者不知所以 然----“⽇时断法”究竟来⾃何处----⽽“⽇时断”,⼜显然不是“⼦平法”之主流,故“⽇时断法”始终未能引起⼈们的重视。
⽽在《五⾏精纪》中,廖中先⽣在卷⼗⼀“⽇时断法”的最后,标明此断法出⾃《宰公要诀》。
⽽且,《五⾏精纪》每引⽤⼀段资料,都注明引⽤资料出处,据统计,该书共引⽤了52本命理著作,均有书名,只是其 中绝⼤部分古籍已经难觅踪影。
这52种古籍中,与“三命”有关的,有《三命指掌》、《三命提要》、《三命铃》、《三命纂局》、《三命指迷赋》等, 可以相信万民英先⽣的《三命通会》书名,应该会受到这些典籍的影响。
《宰公要诀》⼀书,其实《三命通会》也有提及,但不是在卷⼋的“⽇时断”⼀节中,⽽是在卷七的“论性情相貌”⼀节中提 到:“宰公要诀云:智⾼量远,盖因⽔处深源;笃信守仁,只为⼟成⼭岳。。。。。。”
让⼈感到,有点晕。
梁师在回到台湾后,给我来了⼀封邮件,再度提及此事,摘录如下:
“《唐宋时期命理⽂献初探》作者劉國忠先⽣,是在朝鮮研究先秦以前中韓易學⽂化,在圖書館中發現《五⾏精紀》資 料可貴,得之於“機會”;
“此書(应指刘国忠先⽣的著作)有三項未予說明”:
⼀、《三命通会》并⾮直接抄《五⾏精纪》,⽽是收编《⼦平总论》;
⼆、未注明《消息赋 李虚中命书》,俱是第三⼿改版、拼凑,不是原⽂;
三、徐⼦平删去了“⽇主旺相休囚”⾄“⼗⼆⽣旺库”演变之过程。
“我会尽⼒予以补注,⽐较接近本来⾯⽬,以待后贤”;
“七⽉份将出版《⼦平总论秘抄》”;
。。。。。
这次陪同梁湘润⽼师江浙⾏,我总算明⽩了梁师⼀直强调的:“'禄命法’不是只有'⼦平法’,⽽'⼦平法’只是'禄命法’的⼀ 部分”,依据所在。
梁⽼师在说明《五⾏精纪》的历史价值后指出:我们不是要“复古”,但没有依据的“耍滑头”⾃创⼀套所谓理论,更不应 该。搞命理学的⼈必须知道“来龙去脉”,这是⼀种⽂化的传承。
5⽉13⽇,梁师在昆⼭为同学认真讲解《五⾏精纪》。
回上海后,我把上述⼼得,与《中国命理学史论》的作者,⽬前在美国的陆致极先⽣交流,致极先⽣即刻回函,摘录如 下:
“梁⽼师注意到《五⾏精纪》是有道理的。
我写《史论》时,没有看到《五⾏精纪》全⽂。只是从《星命集成》中读到部分内容。我⼀年多前读到《唐宋时期命理 ⽂献初探》时,就注意到这本书的历史意义。这次回上海,已经买了⼀本《五⾏精纪》,准备带回来研究。
事实上,从历史发展看,《李虚中命书》主要反映唐代论命的⽅法,宋末徐升的《渊海⼦平》反映的是宋代徐⼦平后的 论命⽅法,前者我称为“古法”,后者我称为“今法”。⽽《五⾏精纪》正好反映的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命理⽂献》的作者(指刘国忠先⽣)推崇《精纪》,是因为他看到了⼀个完整的宋代中后期的版本。这个版本在南朝 鲜也有。在我看来,这是⼀个过渡时期的记录。当然,也很珍贵。
我想,梁先⽣看重它,正因为是过渡时期的痕迹,可以上接唐代,下⾯连接到《三命通会》,因为明代中叶的《三命通 会》是“古”“今”兼收并蓄的。
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我还没有时间好好读⼀下《五⾏精纪》,以上的想法并不成熟。”
以我个⼈管见,⼤陆的命学研究者中,⽬前有深圳的“三命学苑”论坛的朋友们,注意到了《五⾏精纪》这部典籍的历史 价值;“煮茶论命”论坛的朋友们根据台湾武陵版的《五⾏精纪》,发动⽹友进⾏了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