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众经之首,其内容之博大,对宇宙万物运行解构之精深,实在不是笔者在此可以用寥寥数语,在有限的篇幅将其完全诠释的。有关《易经》的来源一直是一个未能解开的迷,笔者则认为是上帝给中华民族的启示,具体论述请大家参阅在第九章【天马行空之漫谈】/【启示真理 ---- 为什么说中医公理是上帝的启示?】一节。本节只是蜻蜓点水,用最朴质的语言来阐述一下《易经》与中医的关系。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医”与“易”是同音字,古代同音字是有同一渊源的,因此,中医界有“医者易也”之至理名言,也就是说,传统中医的医理其实就是源于“易理”,即中医所讲的“医易同源”。而“易理”在各种【观】的深化和演绎,就是中医公理系统演绎出众多“易系定理”的过程。本节简述《易经》之源头 ---- 河图、洛书和《易经》的主要内容。
一.河图洛书
我们在第三章【医学哲理】/【河图、洛书与易经八卦公理】中简单介绍过河图公理、洛书公理和易经公理。在第二章【哲学与科学】/【公理与定理】中我们已经知道,“公理”指的是逻辑的起点,再也不能也无需解释的东西就叫公理。不过,同样是公理,还是有层次的高低的,也就是说,一堆公理之中,有些是另一些的上游,而且必然有一个公理属于所有公理的源点,我们叫做“元公理”。从【神观】上,元公理就是上帝之下的最高公理,人类公理系统中最原始的。
中医界较为一致的观点,传统中医源于道医,而道医的元公理正是【河图公理】和【洛书公理】。当然,历代中医一直都有所谓“河洛之争”,也就是宋代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而在图书派内部,又有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张理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由此可以看出,在肯定派当中,关于【河洛】先于《易经》还是后于《易经》,是涉及哪个才是中医元公理的问题之争。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最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书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我们从下表中可以大致窥视历代就这个问题的争论概括。
河图洛书争论概况表
年代
代表人
理论
结论
元朝
钱义方
《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
《易》先于【河洛】
元朝
陈应润
《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
【河洛】先于《易》
明朝
刘濂
《易象解》,《易经》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图书只是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是其中一卦而已。
《易》先于【河洛】
清代
黄宗羲、黄宗炎
《易学象数论》、《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与作《易》无关。
【河洛】先于《易》
清朝
胡渭
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
《易》先于【河洛】
清朝
毛奇龄
《河图洛书原篇》
《易》先于【河洛】
清朝
张惠言
《易图条辨》
《易》先于【河洛】
清朝
李光地
《周易折中》
【河洛】先于《易》
清朝
胡煦
《周易函书》
【河洛】先于《易》
清朝
江永
《河洛精蕴》
【河洛】先于《易》
清末
杭辛斋
《杭氏易学七种》、《学易笔谈》
【河洛】先于《易》
清末
黄元炳
《易学探原经传解》、《易学入门》、《学易随笔》
【河洛】先于《易》
民国
顾颉刚
《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
有《易》无【河洛】
有关河图与洛书的来源,一般的教科书是这样阐述的。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但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也如【河洛】与《易经》谁先谁后的争论一样,古今认识不一。由于篇幅有限,加上笔者在本书【序】曾讲过,本书不以史料为主,因为这样不但占据大量篇幅,而且也与笔者的“创造观”相抵触,有碍于纯思辨的延伸。因此,有关河图和洛书的起源和演变等详细内容,这里就不作详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参阅相关书籍。前面我们在第四章【中医】/【河图洛书与易经八卦公理】简单讲述过这个公理,这里我们再稍微展开一下河图和洛书。注意,河图洛书遵循之前的定义,即按照宋代易学家刘牧的讲法,它与很多易学家关于河图和洛书的分法刚好相反。
由于河图和洛书象、数、理的内容看似至简至易,实质上深邃无穷、繁杂深奥,而且涉及很多形而上的内容,一本巨著尚且未能将其尽墨,因此笔者不可能在此有限的篇幅作详细的诠释。下面只是对其中一些内容作粗浅的阐述。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在河图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在洛书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之象。最明显的就是其8个方位性,这种特性表现出与洛书“合象”所对应的“分象”,这种分象既是某个时空由洛书演变后的结果(由聚变散),也是另一个时空演变成洛书的原因(由散变聚)。
~河图~
河图之数。河图之数很明显就有以下的特点,(1)等和关系。表现为各个纵向、横向和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均等于15;(2)等差关系。通过中数5的纵向、横向或对角线上的三个数,数5与其它两数之差的绝对值相等。河图数关系的对称性是河图的基本特点,从【神观】上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它就是上帝造的宇宙对称性的体现。
河图之理。简单来说,就是象和数天左旋、地右旋之理,用现代物理学去解释,就是高低维空间的升散和降聚所形成的某种时空的呈现,这种升散和降聚是遵从旋转规则,这种规则就是河图之理。
~洛书~
洛书之象。在洛书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西方,四个黑点在内周易与数学起源,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洛书之数。指的是由洛书中的10个数所蕴含着的演变之数,它包括“天地、生存、五行(小衍)、大衍、天干交合、六甲纳音、黄道十二宫之数”。
(1)天地之数。洛书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即天地之数为55,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生存之数。天1生水,地6成之;地2生火天7成之;天3生木,地8成之;地4生金,天9成之;天5生土,地10成之。故1、2、3、4、5分别为水、火、木、金、土之“生数”;6、7、8、9、10分别为水、火、木、金、土之“成数”。万物生数和成数,表示万物生存状态之数。
(3)五行之数。指五行之生数,就是水1、火2、木3、金4、土5,也叫“小衍之数”。1、3、5为阳数,其和为9,故“9为阳极之数”;2、4为阴数,其和为6,故“6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五行乘土之成数10等于50,就是大衍之数,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洛书交合之数为1、6共宗,2、7同道,3、8为朋,4、9为友,5、10同德。洛书之10数,为十天干之数,它们万物生存之数。因此,甲己合为1、6共宗,乙庚合为2、7同道,丙辛合为3、8为朋,丁壬合为4、9为友,戊癸合为5、10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洛书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7)黄道十二宫之数。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它表达了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洛书之理。指的是由洛书的数和形所演绎出来的理,它包括“旋转、物象、定位、太极、先后天”之理。
(1)旋转之理。洛书之旋实际为河图定位后按照万字原则,中心自旋,1、3、7、9左旋,2、4、8右旋而成。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天左地右”,天地形成一个时空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对应的万物。按照笔者的理论,左旋是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的升散,右旋是高维空间对低维空间的降聚,三维空间的存有,包括人类在内,是高于三维空间的高维空间的右旋(天气)降聚和低于三维空间的低维空间的左旋(地气)升散所形成的。由于人类处于低维空间,因此,持有唯物主义观的人,很难理解所谓物质“从有到无”与“从无到有”这两个过程,不过是低速低维空间的存有升散到高速高维空间,和高速高维存有降聚到低维空间而已,他们基本上都陷于“从有到有”的桎梏中。
(2)物象之理。指洛书本来就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其实也是上面所讲的“旋转之理”在地上的体现。
(3)定位之理。五行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洛书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太极之理。阴阳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洛书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洛书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先后天之理。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右旋而相克。按照笔者的理论,所谓先天就是某一时空高维空间对低维空间的一种时空影响力和规范,而后天是低维空间对这种高维空间的一种时空反作用力。这种纠缠就是阴阳,这种纠缠的某一时空下的动态平衡,就形成了我们所感知下的存有。这符合我们在第二章【哲学与科学】中所讨论的所有哲学偶子的特性,也就是符合【01公理】的所有特性。
二.八卦与六十四卦
前面我们说过,《易经》是众经之首,“易”有“常易”、“不易”与“简易”的三义合一,而代表这三义的,正是通过所谓的“卦”来象化表达的,而“卦”是通过所谓“爻”来表示事物的某个阴阳状态。
笔者认为,无论上面讲的【河图洛书】与《易经》哪个先哪个后,它们都是中医的公理系统,都不是由所谓的【劳动创造论】而来的,有关这个问题笔者在第九章【天马行空之漫谈】/【启示真理 ---- 为什么说中医公理是上帝启示?】一节中有详细论证,这里不赘述。但在本条我们还是将传统学说的观点作简略的陈述。
所谓八卦就是八个不同的卦相,在八卦中,“一”表示阳(爻),“- -”表示阴(爻),按照天、人、地的所谓“三才”位,由上而下的三个位置放置了阴爻或阳爻,成为了有23 = 8种图像,称为八卦(图),可简称“基卦”。又从三才位各再分阴阳,则成为了有8 X 8 = 64个卦图,成为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又称为“重卦”,即由基卦相互排列的6爻卦。常见的8卦、64卦及其关系见下面一些表。
起源,关于八卦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①伏羲画八卦于卦台山。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麦积区渭南镇。当然,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认为是后人把一些发明托于古名人;另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苏东部海安县青墩遗址,1979年出土了八个六爻的数字卦,在远古那种人口稀少、部落林立、交流工具很差的环境里,文化传播到遥远的江苏东部,需要漫长的过程。
64卦与8卦表关系
8卦与64卦关系
京房64卦顺序表
②张政烺的筮数多步演化出八卦论。其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纪出土的一批数字卦,认为先有大量筮数(数字卦),后简化成几个筮数,战国时期再由这些少量的具体数值简化成(由一、六两个数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数符(才有数符化的八卦),战国末期至秦汉再演化为(后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阴阳符号(才有阴阳化的八卦),阴阳哲学观起源很晚。此论与某些古籍的记载矛盾大,影响也大。
③刘林鹰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论。其《易学起源之谜新解》阐述六卦体系论,认为卦产生于天文学家圭测工具的预测活动,初期的卦是六卦体系,没有坎卦和离卦,后来演化出八卦体系,其重要证据是六卦体系(如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的主干性理论,不是八卦能解释的,而且六卦体系里的月卦等在《归藏》、《易经》有残迹。其后来的论文《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否定易卦源于筮数论,论证四象性大衍筮法在东周占统治地位之前的数千年,易的卜筮是用六象筮法,复杂的筮数只是六象的用数及其变化等,阴阳六象本质上是六卦,即:六卦生八卦曾是漫长的卜筮历史,抽象阴阳观起源非常古远。
这三种说法所含论证力相对较大,此外有多种看法,如:刘珏1946年提出圭影说,认为八卦源于土圭记录日影;冯友兰认为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类似说法还有屈万里的易卦源于【龟卜论】;李镜池认为古人用结绳方法记录占筮之数,后衍化为八卦,此说的来源是臆测“八索”这个古书名;汪宁生的八卦源于彝族“雷夫孜”。比较看,黄懿陆认为易卦源于先越人后裔壮族的“鸡卜文化”,虽然几个关键环节的论述无力,还是在论述上也有一定的依据。
卦象与卦辞。所谓“卦象”与“卦辞”,不过是类象公理在卦图上的应用罢了,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从卦图的象化像,再由像到文字的过程。由于类象公理从象到像具有无限性,因此,历代对卦象的解真可谓见仁见智,汗牛充栋,由此而导致了一个庞大的、繁杂的解释系统,但只要在类象公理的范畴之内,其卦辞都是合情合理的。下表列举了八卦对应的一些象。
从哲学上讲,《易经》属于一种任意时空但以大时空为主的【逻辑模型】,传统中医众多的【逻辑模型】都是依赖这种【元逻辑模型】建立的。笔者在前第三章【医学哲理】中曾经指出,中医由其公理系统所建立的【逻辑模型】与西医的【科学逻辑模型】有天渊之别,最明显的就是【科学逻辑模型】的数学、形论和形式逻辑完全不能对【中医逻辑模型】进行“建模”,或只能建立残缺的【逻辑模型】。这就令西医信徒和大部分中医信徒都误认为【中医逻辑模型】是一种粗糙的【逻辑模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将八卦翻译成(胡说、绯闻)的根本原因,其实恰恰表明了【中医逻辑模型】是超越了人们通常所认定的【科学逻辑模型】的,不是按照【科学逻辑模型】的公理系统,尤其是【1 + 1 = 2】的数学元公理运作的。
在【易经逻辑模型】中,既可以8卦演绎,又可以64卦演绎,更可以在一个卦中演绎事物的变化。一般地,这三者使用通常都是对应时空由大至小的模型,也可以讲是“易系统”内【逻辑模型】的细化结果。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从旁佐证了【易经逻辑模型】超越了时空的制约。也就是说,在某一时空下,强时空“不易0”(循环性)展示出比弱时空的“易1”(直线性)更合理。而前面我们在第二章【哲学与科学】/【什么是科学?】中指出周易与数学起源,科学相对于哲学而言,呈现出弱时空的“1”,因此,【易经逻辑模型】在同一时空下,要比【科学逻辑模型】有更大的时空合理性,换句话说,前者的哲学性是一种强时空。
对大时空变化的演绎,历代中医主要是运用“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作为时空的一种始态,或者说是【因】,那后天八卦就作为时空的一种终态,或者说是【果】。从先后天卦建立时空变化的【逻辑模型】,在中国五术中会常常用到,自然地,作为五术中的“医”(中医)也就同样运用到这个【逻辑模型】。另外,当代有学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提出多种“中天八卦”,比如,刘林鹰发明太一甲子数和八卦纳支论,指出中天八卦的主要依据也在《周易·说卦传》:“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对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甚至还有中天八卦建立的【逻辑模型】也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和注解,这些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书籍,这里不赘述。
《中医有李》7章【中国文化与中医】2节【易经与中医】1条【河图洛书】、2条【八卦与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