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起源很早,远在夏代就已形成,它是我国古代先哲们从整体观点出发,把宇宙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阴阳二象对立转化的思想,以此来说明宇宙生存的根本。
《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者,大也,极者,尽也。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无物无象,只是混沌之一团气,无以名之,称之为太极。而太极所生两仪乃阴阳也。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演变图
凡是积极的取物都属阳,如天、日、男、外、大、上、进等都属阳。凡是消极的事物都属阴,如地、月、女、内、小、下、退等都属阴。古人认为,阴阳两个属性都是相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固也。”藏精卫外,说的是阴阳对人身的功用。即阴阳双方不仅是矛盾的统一,而且互为其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周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都起源于太极。无阴则阳不存在,无阳则阴也不存在,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说法。
阴阳学说指出,辦物和现象中对立着两个方而,是处在彼此消长形式中运动和变化的,它们互相作用,化生万物,是万事万物变化的保证。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扶阴抱阳”等,把阴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
“生生之谓易”。阴阳虽是两种不同的屈性,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又可互相转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古人把阴阳消长中量的变化可转成质的变化,作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法则,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古代先哲们就是以阴阳两个符号开始,创造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易学体系。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也足周易的基本思维方式。古人认为,阴阳两种力量的对立统一,是天下万物产生、发展、衰败、消亡的根本原因,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理解大自然与人生、社会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趋向。所以阴阳是易占中的主要范畴,如爻、卦、干支、五行等,全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是无形的宇宙原动力。正是这两种无形的力量,产生了5种基本功能和5种基本物质,即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古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5种基本功能和5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比如人体,因为有了阴气和阳气的推动,所以产生了金木水火土5种功能,又从而形成了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脏。五行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也正是产生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因。
明阳学说在我国应用很广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周易,如易经八卦、占卜、星象观察、医学等都与阴阳有密切关系。因此,阴阳学说不仅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先导,而且是理论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