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学基础
曹胜高
第五章《周易》与取舍之道
先秦时期,有三本占卜之书: 《连山》、《归藏》和 《周易》。 《连山》和 《归藏》后来散佚了,只有 《周易》独存。后世发现的甲骨卜辞、竹简、铜器铭文以及当代出土的王家台秦简 《归藏》、上博简 《周易》、双古堆汉简 《周易》和马王堆帛书 《周易》等,其卦名、卦序、爻辞与现在的 《周易》有一定的差异,这说明 《周易》是经过漫长积累而形成的。
目录
含蓄万物、兼容并包的胸怀
对立统一、阴阳平衡的视角
变而化之、化而用之的思路
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的精神
厚德载物、宽容大气的格局
协理三才、天人合一的视野
惧以始终、不懈不怠的毅力
敬慎无咎、善于补过的勇气
顺道而行、循义而为的节操
洁静精微、清明条达的心境
10
一、含蓄万物、 兼容并包的胸怀
成就大事业者,必须有大胸怀。要想明白 《周易》的义理,那就要培养自己含蓄万物、兼容并包的胸怀。朱熹喜读 《周易》,他在 《朱子语类》中说: 《周易》不像 《诗经》《尚书》那样讲具体情况,而 《周易》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的事理,一个字便是一个道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 《易》以为说。”它认为 《周易》所描述的自然社会运行之道几乎包含了天下万事万物。
二、对立统一、 阴阳平衡的视角
道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无”,这个 “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有无相生,无中既有物,又有象,既含有又含无,这样的无才能生出有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的特征是什么? 是虚静。人要顺应天道,就要清静无为。道家认为万物起源于无,佛教认为万物归于空。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运行的呢? 易学认为是由气来运行的,气之清轻者上升为天,沉浊者下沉为地,冲和而为人,也就是说阴阳合和为人。《易纬》说 “冲和为人”,就是说人的特质是阴阳二气平和,人要平和才健康周易天地万物起源,为事要平和才能持久,这是阴阳和合的体现。
三、变而化之、 化而用之的思路
司马迁认为,“《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周易》描述的是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动,是讲变化之理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变化之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变化。乾坤定位、否泰对转、既济未济的衍生,也是变化。万事万物从不停息,“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任何一秒既是过去的结束,又是未来的开始。《周易》最微妙的地方,就是讲出凡事要把握住 “变”的道理。卦辞相同,卦义各异;卦义相同,卦德各异。意识到这一点,研读 《周易》,就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四、自强不息、 进德修业的精神
《乾·彖》赞美 《乾》卦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刚健: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云形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刚健像太阳一样阳光充足、普照万物,能够统帅万物,成就大事业。其中的 “保合大和”,“保”就是敛周易天地万物起源,讲阳气的时候,为什么要收敛呢? 就是说阳气也是有收敛的。古人不像我们现在知道太阳运行原理,地球绕着太阳转,他们就认为太阳是因为晚上休息,第二天才能光芒四射;月亮是因为不停地变化,所以才能把阴柔之美发挥到极致。“保合”就是讲静而能敛,然后才能够充盈天地。《周易》里有很多爻辞说 “利涉大川”,说的是非常艰辛、非常艰难地渡过了险阻,可成大事,可应大事。
五、厚德载物、 宽容大气的格局
古人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看什么? 就看他有没有格局,格局就是人眼中的世界。在王阳明11岁时,他的父亲傍晚在金山寺与人聚会,刚想赋诗,王阳明说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大家很惊讶,便让他赋月山,他随口应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两首诗气象高旷,意境空远,理致十足。王阳明后来成为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他的格局分不开。
六、协理三才、 天人合一的视野
《周易》推天地而明人事,六爻两两并列,就体现出三个层次,初、二象征 “地”位;三、四象征 “人”位;五、上象征 “天”位,一卦之中有天、地、人三才,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地道、人道,不是简单言自然的天和地,而是言天和地的道德属性和行为方式。地有高下、有险易、有远近,这是自然之地。在易卦中,地还有基础、根底、负载之义。地是复生万物的,表现的是隐藏、静穆和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