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经典 四书为儒家经典, 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 中《大学》 、 《中庸》 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 和《论语》 、 《孟子》 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 子思、 孔子、 孟子, 所以称为《四子书》 (也称《四子》 ) , 简称为《四书》 。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 列为科举考试范围, 因而造就《四书》 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 已凌驾《五经》 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 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 它们是《诗经》 、 《尚书》 、 《仪礼》 、 《乐经》 、 《周易》 和《春秋》 。 秦始皇“焚书坑儒”, 据说经秦火一炬, 《乐经》 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 、 《孝经》 , 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 、 《礼记》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 《尔雅》 , 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 ,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 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四书五经中仁慈的话, 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 、 《诗》 、 《书》 、 《礼》 、《春秋》 谓之“经”,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属于《春秋经》 之“传”, 《礼记》 、 《孝经》 、 《论语》 、《孟子》 均为“记”, 《尔雅》 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 《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左传》 。 “五经”指《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五部。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 现存的《诗经》 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 所以又叫“毛诗”。 《大学》 《大学》 原为《礼记》 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 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 中抽出, 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合编注释, 称为《四书》 , 从此《大学》 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 重新编排整理, 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四书五经中仁慈的话, 又提出了格物、 致知、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 本末、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 为人君, 止于仁; 为人臣, 止于敬; 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父, 止于慈; 与国人交, 止于信。 (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第三章) 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