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明
当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出现了广泛的传统文化学习热。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些杂音也开始出现。如看风水、占卜算卦、信鬼神、信因果;如“女德班”公开鼓吹所谓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倡导男尊女卑及人身依附,甚至倡导缠足;如引发争议的“读经班”,倡导“复古”,反对现代教育体制;对“二十四孝”的大肆宣扬,鼓励子女“卧冰求鲤,为母尝粪”等,封建思想文化糟粕沉渣泛起,大行其事。
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待传统文化的绝对主义态度。一些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流于浅薄,使传统文化走向形式主义的歧途,带来形式主义的泛滥。不少人误以为,把过去的东西照搬过来,就是忠实的继承和弘扬。事实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书五经关于弘扬文化,是复杂、辩证的,必须小心处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并在治国理政的诸多方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要的探索。但社会上出现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理上,仍存在理解上的偏颇。前面提到的引起争议的现象,不仅无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还会干扰到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健康的氛围。
当代中国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封建糟粕沉渣泛起。我们该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这是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当前需要有如下认识。
反封建一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主题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革命的性质,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反封建自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重要主题。从理论上来看,反封建不仅包含推翻封建势力的政治统治、经济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和思想上消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等内容。新中国成立伊始,在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后,中共领导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从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颁布了新婚姻法,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移风易俗的运动,从而实现了解除封建压迫,肃清封建残余的目的。此后,反封建的重点开始转向政治和思想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一系列政治和文化措施,相当程度上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影响,同时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扭转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党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一直是区别对待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和彻底否定,其重点在于对封建专制、封建宗法、封建礼教、封建道德伦理、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内容的摒弃,从而确立“新文化”“新道德”“新政治”。毛泽东在指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任务,并将中国古代文化区分为“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精华”观点。他认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的形成,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动态调整
绝对主义的态度,是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忌。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要予以继承和发扬;负面的、不好的东西,要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是不对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思想、精神与美德,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继承和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核心思想理念方面“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这些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吻合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宣扬偏激的观念,我们须不断审视此类言行,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作出动态调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必须坚决遏制摒弃。
避免“总让死人抓住活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提到“死人抓住活人”的问题,说的就是前人的思想禁锢了后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正是因为后人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或已有的成功经验,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突破前人的思想观念,才能推动改革事业的新发展。
在传统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晚清以来,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官僚士大夫阶层,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基本上束手无策。不仅无法解决“亡国灭种”的时代危机,而且在西潮冲击下迅速丧失了文化自信,中国一步步被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反复的思想争论和实验,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期逐渐占据了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文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土壤,也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四书五经关于弘扬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了传统,走向了现代。
因此,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尊孔读经”,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课本等程度,而必须重建符合时代需求,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的传统文化的解释体系,形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化的、全面的、主体性的解释,避免片段的、零碎的、游移不定的解释。当代中国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总让死人抓住活人”,必须突出实践标准,看它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