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条专访 」认识一个人,分享一些故事。
对于很多湖南人而言,
何山这个名字是属于电台的,
但在人气颇高的广播节目《何山夜话》后,
何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私塾先生。
这个听起来古老得不可思议的职业,
何山已经坚持了两年,
开办了籥山学堂,
每周带着孩子们诵经典、读古书,
何山似乎为诗和远方找到了另一种诠释。
何山
教师 / 媒体人
曾主持《何山夜话》《声音图书馆》《阅读花园》等
2014年创办私塾籥山学堂。
教传统经典的非传统学堂
八条见到何山的那天早上,他在一个书友会讲《易经》。
戴圆框眼镜,着深色长衫语文四书五经是什么,白板上满是天干地支、繁体古文。不大的空间里坐满了人,还有人坐在落地玻璃外听讲。
在座的以成年人居多,几乎没有人玩手机,大家都注意力都集中在何山正在讲解的八卦上,不少人拿着纸笔边算边讨论着语文四书五经是什么,直到何山宣布两个半小时的课程结束了,大家还围坐在一起谈论了十几分钟,人群才渐渐散去。
何山出来以后看到了蹲在角落里偷听的八条,问怎么不进去听。八条尴尬地笑了:大家听得太认真不敢打断,而且你人气这么高,里头都是人,进去了也没地方坐啊。
“哎,就是和大家讲个有趣,古代正统读书人哪有讲卦的,都是讲义理,这个大家感兴趣就聊聊而已。”
何山确实有一个自己的课堂在“讲义理”,叫做籥山学堂,学生是7-9岁的孩子,教的是四书五经,长沙和株洲都有,每周一次课,开了两年多,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第一批学生已经读完了《大学》和《论语》,现在在学《中庸》了。
何山开办这个学堂,最开始是为了自己4岁的女儿。想让孩子诵读经典,又需要一个课堂的氛围树立权威,于是在朋友圈征集了几个朋友的小孩,开始了这个私塾性质的经典学堂。
“孟子说易子而教嘛,和孩子太亲近就没办法让她对你教的东西产生敬畏心,所以就干脆办个学堂,也能多教几个学生学学四书五经。”
何山的一个学生曾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作业中
画下了籥山学堂上课的情景
即使何山的初衷是如此,但是结果却是籥山学堂的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把四书五经讲得有趣的老师,下课都爱围着他,学生们都成了何山的迷弟迷妹,甚至有小朋友说何山老师是他的男神。这让何山觉得高兴,也有点无奈。
“其实四书五经刚开始学一定会比较枯燥,但是古人不是说经史互参嘛,我就会在讲解经典的时候讲讲历史,学生们像听故事一样的在听,课堂就不会无聊,大家的兴趣也渐渐浓厚起来,所以最近也有在考虑讲讲《史记》,孩子们应该会很开心。”
和一般只会背古文翻译的小学生不一样,籥山学堂的学生们对《论语》这些经典相当有热情,甚至有自己的理解。书中的人物个性、故事的来龙去脉、对话的中心思想,孩子们都懂,甚至会去提问、去讨论。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论语》中的人物,有人喜欢子贡,因为以后想做生意,有人喜欢子路,因为他武功高强。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常常因为《论语》中的故事向老师提问,和同学们争辩,这样的景象估计只有在籥山学堂才能看到。
当然,何山认为学习四书五经也是要花功夫的,所谓“功夫出在功夫上”,而他的学生所要花的功夫不外乎是听、写和背。
何山的课堂没有考试,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背会、会抄写,一篇文章,孩子们先后要抄3遍,之后要会背,这项对小孩子们可谓难度极高的任务,对于籥山学堂的学生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了。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听,我会给他们录音,让他们回家去听,听了以后就会比较熟悉,在课上再带几遍就会了。佛家有一句话是: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记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听,我们看过的东西常常忘掉,但是你听到的东西往往印象深刻。”
在这样的引导下,何山的学生们几乎认得大量的繁体字,也读得懂一些文言文。现在何山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何老师在讲,孩子们在听,而是读过一遍之后,孩子们先讲出自己的理解,再和老师讨论,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见识让家长们都很吃惊。
酷爱正统国学的“不正经”老师
其实何山在籥山学堂以外,还有一个老师身份是新东方培训学校的讲师,教考研政治,同样也是相当具有人气,最受欢迎的是中国近现代史。
在新东方的课堂上,何山基本上不带教案,张口就来,随便讲一个历史人物就能把滔滔不绝地把他的一生串起来,讲很多关于人物的故事。即使枯燥的考研课,学生们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考点和历史穿插的讲法颇受大家欢迎,空手上课的架势也让同学们大喊牛逼。
“我就是喜欢这个,在心里很熟了,随时都能讲。其实我记忆力很差,但是我《四书》都能背,就是有兴趣,自己会不断地去看、去抄,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
何山养的花花草草
这个听起来有些古板的爱好,却给何山带来了非传统的人生。
在主持了人气颇高的《何山夜话》之后,何山接了《声音图书馆》的电台节目和湖南教育电视台的《阅读花园》,这两档都是和读书相关的节目,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内容。后来何山受不了体制内的生活,还是辞职了。
之后,他却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悄悄报考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哲学系的研究生,最后以中国哲学148分的高分录取。
“学这个一是感兴趣,二是想充实一下自己。古人以前没有手机,怎么什么都知道?那是因为根扎得比较深,触类旁通,才枝繁叶茂,现代人没有根,现在虽然看起来争奇斗艳,但是消逝得很快。就像《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我学习、我教书其实都不是为了所谓的功成名就,甚至也不是为了什么弘扬传统国学,其实就是做件小事,做小点,但是要做得久一点,至少得对得起听讲的学生。”
在何山当私塾先生的两年多里,他拒绝了关于籥山学堂几乎所有的入股、商业合作和课程开设邀请。让长沙的11个孩子和株洲的12个孩子在4年时间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完四书,就是他现在最想做的事。
“不一定要给自己做的事加个什么意义,而且很多事情的成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你像籥山学堂的孩子们,说真的除了在班上语文成绩拔尖一点,他们并不会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
只能说,学了这个,可能以后能够拓宽他们看世界的维度,或许几年,甚至是五六十年之后,他们的人生经历多了,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想到,小的时候那个姓何的老师讲过的《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很有道理,那我就觉得足够了。”
说到为什么要取名叫籥山学堂,何山说籥是古代一种竹制的乐器,它有个特点,就是可以和任何其他乐器搭在一起,但是通常不会独奏。
“我希望籥山学堂不会成为我或者学生的人生最主要的事,可以作为生活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配角。”
何山喜欢户外,一有时间就在大自然里待着
脱下了长衫的何山除了做媒体和当老师以外,爱花草、爱旅游、爱骑车、爱露营,前阵子在如艺馆和好友办了三山来迟书画展,最近刚刚挑战学滑板失败,现在又琢磨着准备学习乐器。
于他而言,籥山学堂确实是一件小小的生活乐趣,不过,如他所说,这件特别的“小事”,至少没有让他成为“油腻的中年男人”,想来也是好事一桩。
酷爱旅游的何山在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