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明代文学思想研究的论文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明代文学思想研究的论文《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明代文学思想研究的论文 《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文学的批评与定位,深刻影响着明 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四库馆臣对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复杂态度,凸 显出清代官方学术在政治约束下的畸态。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批 评视野下的七子派为考察起点,对该著的学术姿态、撰述方法及批评 思路进行还原和再认识,通过梳理明人别集提要,解析其中的政治约 束和文学观念的逻辑矛盾,以期对“四库学”及明代文学研究进程中 的认识局限作具体甄别。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代文学思想复古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4-518x(2010)09-0102-10 何宗美(1963—),男,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明代文学刘敬(1981—),女,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 其三,剑走偏锋,撰述重点转移到文学批评之外,回避有关 作者复古创作与主张的信息。例如,顾癛诗文集提要对其多部诗文集 的创作时间详细记述,论及复古派身份仅“羽翼李梦阳”和“远挹晋 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12)两句《郑少谷集》提要除了引用王世懋 《对山集》提要重点记述康、李恩怨及康海诗文的删削过程,略及其文曰“逸气往来,癝然自异,固在李梦阳等割剥秦汉者上”(14)。

事实 上,三者对七子派均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创作亦可圈可点。四库馆臣模 糊的评述造成这些成员理论、创作等大量信息的疏漏,在《总目》的 批评视野下,他们的地位、作用及影响自然被淡化。 次曰“侧击法”。四库馆臣撰写提要时,往往利用非七子派作品 提要,从另一视角间接评述七子派,旁敲侧击,刻意塑造和夸大七子派 在明代文学中的消极形象,这可称之为“侧击法”。 四库馆臣通过三十余条非七子派作品提要(15),对七子派给予进 一步定位。这一部分是《总目》评述七子派及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重 要内容,不可忽视。其中,或上溯到明代文学史的源头,着意于复古倾 向接近的作家作品,例如,《大全集》提要对高启与七子派的对比:“摹 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 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16)或立足 于同代作家的视野,突出文学主张的差异,如称杨慎之诗“含吐六朝, 于明代独立门户”,又称其文“犹存古法,贤于何、李诸家窒塞艰涩, 不可句读者”(17)。更多的是将七子派及其引领的复古思潮作为批评 背景,例如,以“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为背景,盛赞陆深“独以 和平典雅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18),又称李舜臣“于时北地、信阳 之学盛行于世,方以钩棘涂饰相高,而舜臣独以朴直存古法”(19),而 称赞孙继皋诗文“雍容恬雅”也同时强调:“七子之风未艾,三袁之 靡。

”(20)几乎已视复古浪潮为文学发展的逆流。正是通过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对比,辅以背景式的渲染,四库 馆臣对七子派及复古浪潮的负面评价,强化并辐射到整个明代文学史。 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由此,七子派“钩棘涂饰”的恶评几 成定论。 从微观批评到宏观架构,《总目》实现了对七子派的多角度定位。 在其批评视野下,七子派成员的合理性主张和多元化风格被淡化,整 个流派的负面形象被放大,以致在“复古”、“模拟”与“七子派” 间形成一种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依托官方学术力量被固定下来,无 形中构成强大的思想约束和话语权力。同时,大量的七子派作品不被 《四库全书》收入,也不被《总目》著录,这无疑是四库馆臣对明代七 子派和文学复古运动设置的一种接受障碍。这些约束与障碍形成一种 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识: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似等同于前后七子的文 学复古风潮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思想,似等同于“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主张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结果,似乎就是剽窃模拟成风、 门户纷竞无休的乱象。尽管这种认识在明代文学研究的具体领域渐被 澄清,但其在文学史、学术史及一般常识层面仍然影响深固。究其由, 则因我们对《总目》及其观念体系尚未作过彻底的清理。

二、梳理:《总目》复古问题的全景考察 既然《总目》对七子派的定位存在偏差,一些问题就值得继续追 问——复古的潮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复古问题在整个明代诗文发 展史上呈现何种风貌?《总目》对七子派的评述,是否意味着四库馆臣 有反复古的审美倾向?要解答这些疑问,需要对明人别集提要进行整 体观照,聚焦《总目》的批评视野及其思想动机。 (一)标举背后 《总目》对明代文学并非完全否定,甚至有的方面还给予了极高 的褒扬,例如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四库全书》收入洪武一朝的作家作 品超过四库明人别集总量的1/4,在这些作品提要中,其诗文以“古 法”、“古格”而见称许者颇多,包括像宋濂和高启这样的诗文大家。 四库馆臣以为“孝孺殉节后,文禁甚严”(21),成祖的政治高压结束 了明代国初诗文“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22)的创作局面,正 统至正德“数十年间,惟相沿台阁之体,渐就庸肤”(23)。因此,明前 期诗文获得称誉最多、著录数量最大的是洪武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 在四库馆臣描述的明代文学演进脉络中明初洪武时期文学处于它的 最高峰,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四库馆臣心目中基本上是受到肯定的,甚 至得到某种程度的标举。

四库全书编撰者_四库全书的编者_四库全书编纂者

这不仅势必造成对明代文学史是倒退的文学史还是发展的文学 史,即标举明初还是肯定晚明的根本分歧,而且势必造成四库馆臣文 学复古的双重标准而使其看法自相矛盾、难圆其说。我们发现,尽管 《总目》对七子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实践持反对态度,却又对明 初作家存“古法”、合“古调”、备“古格”的创作现象大加赞赏。 如称孙癟“卓然有古格”(24),称赵窸谦“意度波澜颇存古法”(25), 称钱宰“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26)。又 人之上”(27)宋濂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为“开国文臣之首”(28)。相反,对于未能彻底具备复古格调的诗文,四库馆臣颇有 微词,如对孙作“虽颇拔俗而未能造古”(29)表示遗憾。 四库馆臣对明初诗文复古的态度,与其对七子派截然不同,并刻 意加以对比。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30),则谓:“譬之褚临禊 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 病。”(31)朱彝尊批评胡奎之诗“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四库 馆臣则称“视后来之捃拾摹拟者四库全书编撰者,固有间矣”(32)。甚至在承认王癡 之诗“斤斤唐人之调”、“诚有拟议而不能变化者”之同时,四库馆 臣又持以“不以王、李流弊预绳明初人”(33)的观念。

而这种“若古 人集中所已有”、“斤斤唐人之调”的明初诗文,与“斑驳陆离,如见 秦、汉间人”(34)的七子派作品,不同在何处,何以区别对待,四库馆 臣则语焉不详。 明代文学的复古流脉应当上溯至明初,明初诗人创作及理论方面 的实绩,对中期七子派的复古运动有莫大的启发。复古运动的领袖何 景明、李梦阳参与过袁凯作品集的删定与刊刻,其中何景明作序推袁 凯为明初诗人之冠。可见,七子派的目光曾经有目的地投向明初。四 库馆臣虽也关注明初的文学复古,如林鸿等人“论诗惟主唐音”(35), 袁凯“古体多学《文选》,近体多学杜甫”(36),但在《总目》中扬此 抑彼的评价,事实上遮蔽了二者间的联系。 (二)缄默背后 作为清朝官学性质的《四库全书》及《总目》,其体系并不完备, 更谈不上完美。以明代文学为例,代表晚明文学成就的公安三袁、钟 惺、谭元春以及复社诸子的作品皆被《四库全书》拒收,有的甚至在 存目中也未著录。这样,一部完整的明代文学史实际上被四库馆臣无 情腰斩,而对晚明文学来说它在《四库全书》的体系中也就基本上“缺 席”和“失语”了。明代文学被腰斩的结果,也不利于完整地认识文 学复古运动。学界通常所说的“复古运动第三次高潮”(37),因清王 朝对复社倡导的士人运动及反清复明活动讳莫如深而未能进入《四库 全书》的范围。

四库全书的编者_四库全书编纂者_四库全书编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演变史来 看,当七子派在文坛沉寂一段时期后,复社领袖再度标举前后七子的 文学旗帜。“在文学上,复社既没有在四派之外自辟蹊径,也没有倾向 于唐宋、公安、竟陵中的任何一派,而是态度鲜明的表示要取法七子, 不遗余力地捍卫复古派在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38),而复社对明代 文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成为明清之际文学史演进的 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博览群书、淹贯经史的《四库全书》编纂者想 必是清楚的,但他们却不能不为现实的问题所困惑——一方面要尽可 能全面系统地纳入明代文学大家的诗文集,另一方面复社作家作品又 在禁忌之列,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也不能随意自作论评。就便促使 四库馆臣对复社为代表的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几乎保持一种特有的 缄默态度。 由于复社作家的诗文集不被《总目》著录,有关明代文学史 的最后一次复古浪潮信息在该著中自然难以捕捉,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一点蛛丝马迹可寻。比如,《怀麓堂集》提要就有隐约的表达:“盖明 洪、永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其究渐流于庸肤。庸肤之极,不得不 极,不得不返而务实。二百余年,两派互相胜负,盖皆理势之必然。”(39)这段话是对明代文学史作出的整体概括,既讲到文学史演 进阶段的划分,也讲到文学流派、思潮发展之大势。

论者对明代文学 分期采用两分法,即一为“洪、永以后”,一为“正、嘉以后”,其总 体情况是对明代前中期文学的评价较为清晰,明代后期文学的轮廓则 极为模糊。但细心的读者,当在其个别语句中寻出些许端倪来,例如所 谓“不得不返而务实”指的应该就是明末以复社为代表的文学复古 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只是碍于禁忌,难以详加论说,故不免含糊其辞。 乾隆皇帝在文化政策上修书与文狱相表里,强调“明季诸人书集,词 意癤触本朝,自当在销毁之列”(40),将万历中期以后书籍列为四库 禁毁的重点,且对稗官私载和诗文专集尤为关注(41),这促使四库馆 臣对晚明诗文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故像陈子龙这样的明末文学大家, 虽在乾隆中期得谥“忠裕”,但他作为复社成员抗清复明的政治立场 和推崇华夏正统文学的文化立场,都难免“癤触本朝”。与此同时,以“尊经复古”为宗旨、依托文社兴起的复古浪潮自然在《总目》中 无从获得它应有的位置四库全书编撰者,四库馆臣虚与委蛇的论述也只能点到为止。 (三)尺度背后 《总目》对明代诗文复古问题态度比较复杂,但在审美标准的使 用上却大体一致,往往以前代诗文典范作为衡量明代诗文的基本尺度。 之诗“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43),郭谏臣之诗“婉约闲雅,有范成大、陆游之遗”(44),娄坚之文“沿溯八家,而不剿袭其面貌,和平 安雅,能以真朴胜人”(45)等。

由此可知,《总目》的文学审美标准呈 现出浓厚的复古倾向,虽于秦汉、盛唐之外兼取中唐及宋代的美学风 格作为标准,究其实质,并未超越复古的审美范畴。 四库馆臣在明代文学复古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即对七子派之外 的作家所持评价尺度较宽,多予以正面肯定,相反,对七子派则投以批 判的目光,这样做的目的是刻意凸显七子派复古主张的褊狭,但同时 也暴露出自身对明代诗文创作和文学整体演进缺乏统一、融通的批评 态度,当然,从传达清廷思想观念这一点来说又始终体现了一以贯之 的倾向。作为官学代言的《总目》与一般性的书目提要类著述完全不 同,不仅每一种书的著录经过了政治上的严格筛选,而且每一则提要 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受到政治上的约束和控制。这样就形成《总目》 的一些基本特点,并注定有它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观念先行,二 是表达的不自由。为此,它不能不过于讲究思想策略和表达技术,如在

下一篇: 宋晨希受近代以来章太炎、刘师培等人观点的影响,人们往往将清代的学术思想归政治高压下的畸形发展
上一篇: 《四库全书》征集辑佚校勘文献价值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