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四书五经吗 睁眼看人间,闭眼看自己,一闭眼就是我们的一生

孝经属于四书五经吗_孝经是四书五经吗_四书五经孝经是什么意思

· 这是第5372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7k+ ·

· 知止斋主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 ·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四书”和“四大名著”了,我们常常称之为“老四书”和“新四书”。

从小学到大学,能把这些书名字说全的应该不少,再能把它读完的那就少了,如果再理解它的分工和功能的,那就更少了,如果再知它行它的那少之更少了。

“老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新四书”指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老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新四书”始于明清。

“老四书”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间”,在“心间”里找回自己;“新四书”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人间”,在“人间”迷失自己。

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这八部书藏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睁眼看人间,闭眼看自己,一睁眼一闭眼就是我们的一生。

先说“老四书”。

《大学》一千七百多字,《中庸》三千五百多字,《论语》一万三千七百多字,《孟子》三万四千五百多字,“四书”总共五万三千七百多字,但在中国真正能把“四书”完整读一遍的人是不多的。

不是有人曾这样说吗?我们很多人都上过大学,但大都没有读过《大学》。

我们今天读到的“四书”在历史上并不是很重要的,从孔子以后到北宋初年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经典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秩序是经、史、子、集,经是排在第一位的。

《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同时也是曾参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

从时间上来讲,《论语》第一,是孔子所作,《大学》第二,是曾参所作,《中庸》第三,是子思所作,《孟子》第四,是孟子所作,也可称为“四子书”,这就形成了一个儒家完整的传承系统。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朱熹为《论语》《孟子》作注,又从《礼记》把《中庸》和《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孝经是四书五经吗,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随之而立。

朱熹认为“四书”乃儒学的入门书籍,也给“四书”的阅读安排了顺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在后来的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可见古圣贤独具远见卓识,对于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赓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各自独立、内容庞杂的“五经”来说,“四书”显然更具“一以贯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哲学性。

如果老子的《道德经》建构的是自然之道,那么“四书”建构的是社会之道。“四书”建构的是一个立足于“人道”去体察“天道”,并致力于将“天道”贯彻于“人道”中,再以“人道”去承载“天道”之精神。

“四书”本身就是一个在“修身”中逐渐“悟道”,通过“四书”以“明道”和“传道”,整个过程艰辛而伟大,以“人心”体察“天心”和“道心”,以“物理”求得“天理”和“道理”。

“四书”可谓是一大部“究天人之际”“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的“道”化之经典。

《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南宋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绝学次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础和引导,“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标。

《大学》重点讲修身。修身之“身”是己身不是人之身。修身就是修己。修养好己身,就是使之合礼、合德、合道,此乃君子为学的第一步。

《论语》中说修身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这正好也互证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便是“修己以敬”,“亲民”便是“修己以安人”,“止于至善”便是“修己以安百姓”。

这里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人生观,这里有中国人为“为往圣绝学”的“绝学”。《大学》是钥匙和方阿福,列出了一个进阶纲领。

孝经属于四书五经吗_四书五经孝经是什么意思_孝经是四书五经吗

|由AI生成

《论语》首先是有“子曰”,然后再有弟子们的论“子曰”。《论语》的本质含义是“论”“子曰”,即“论”“孔子之语”,简称《论语》。

《大学》《中庸》《孟子》的各自根源都在《论语》。《论语》篇章顺序环环相扣,复杂叠加,左右钩联,主题明确,各章对主题都有支撑。

譬如:《学而篇》讲“学”,《为政篇》讲“政”,《八佾篇》讲“礼”。《论语》虽好读,但难读。《论语》是一部修身明理之书,因为要修身所以才好读,因为要明理所以才难懂。

《论语》的明道方式不是哲学式的思辨,而是语境化和生活化的体悟。

《论语》结构也是和《大学》同样是沿着“内圣外王”的路径展开的。《论语》的“内圣”是从为学、为政、礼学、仁学、教育、做事、论道、君德、精神世界、生活气象各个方面说起,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融入到人生的各个阶段、社会的各个角色当中。

《论语》的“外王”是人才、仁政、君道、臣道、绅道、权谋、小人、学统、政统各个方面的讨论。《论语》的“内圣外王”结构相对比较复杂。

整个《论语》的为学、为政、才能、道德正好构成了交叉呼应的复合结构,也体现了体用一源与德才兼备的儒家基本原则。《论语》前十篇“内圣学”与后十篇“外王学”之间形成了“内圣外王”的基本结构。

《论语》开篇和结尾的三问(内圣)三答(外王)正是给我们指引了内圣外王之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为人也。

《论语》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百姓也正好互证了《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至善”的大学之道。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前372-前289)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推到了与《大学》、《论语》等同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将孔子的仁德推广到了施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还初步地阐述了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思想。

《中庸》也是《礼记》中一篇,南宋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是大体上相同的。通过对《大学》《论语》《孟子》的思想有了仁德,有了仁政,就该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了。《中庸》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了。

儒家就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了。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这种品德是最高的,人们能够这样去做的已经很少了。

中庸之道是告诉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乎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中和”之境便是《大学》“正心”之果。

孝经是四书五经吗_四书五经孝经是什么意思_孝经属于四书五经吗

|由AI生成

再谈“新四书”。

“新四书”大致是在距今650年至280年间。1949年之前孝经是四书五经吗,中国还没有“四大名著”之说,只有冯梦龙所说的“四大奇书”。到了近代,喜欢白话小说的胡适则说:“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唯《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

“四大奇书”概念的提出是在明末清初,其实是比照儒家经典“四书”来命名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大正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是“四大奇书”,一“正”一“奇”,相提并论,相得益彰。

施耐庵的《水浒传》诞生于元末明初,说的是英雄的故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说的是群雄的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诞生于明代,说的是神魔的故事;曹雪芹的《红楼梦》诞生于清代,说的是人情的故事。

大历史大传统大修为,小人物小传统小故事。“四大奇书”之“奇”,是与“四书”之“正”相对而言的。“四书”用的是文言,“四大奇书”用的是白话;“四书”代表的是大传统,偏于政教,“四大奇书”代表的是小传统,偏于“人情”。

作为儒家文化经典的“四书”,之所以在宋代取代了“五经”的地位,是因为“四书”把儒家的三个核心理念作了更为集中、明晰的表达:一是民本思想,亲民、爱民、新民;二是官员选拔,“任人唯贤”;三是个人修养,穷理修身。

伴随我们成长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如果说生在中国的孩子们都是在它们的陪伴下长大成人的,这不算为过。《水浒传》说的是老百姓心中的江湖,《三国演义》说的是百姓心目中的朝堂,《西游记》说的是老百姓心中的天上朝堂,《红楼梦》说的是老百姓心中的地上人家。

除了看热闹,其中的门道你看懂了吗?

有人说:读《水浒》,过利关。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的仗义去哪了?读《三国》,过争关。心机,天机,契机,人到底争个什么?读《西游》,过欲关。始于慈悲,终于觉悟。读《红楼》,过情关。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的“不争之争”是大智慧啊,那为什么四大名著都在争抢呢?

你看《水浒传》说的是争义,《三国演义》说的是争权,《西游记》说的是争道,《红楼梦》说的是争宠!后来它们都争到了吗?

“轻生死,重大义,男儿本色,几番起落,风云振作,赶他个天时地利与人和”,唱的是《水浒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歌的是《三国演义》;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道的是《西游记》;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说的是《红楼梦》。

争义、争权、争道、争宠,说的都是人间欲望。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说的是道,说的是名,说的是欲,四大名著分别从不同视角说出了人类的欲望之源。

《水浒传》写的是匪之欲,《三国演义》写的是官之欲,《西游记》写的是妖之欲,《红楼梦》写的是人之欲。人活一世,皆在欲望中。“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是中国人的自我调侃。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发生、发展、消灭的恢宏壮大的故事。全书虽然体现了勇于反抗的精神,却也充满了义气、叛乱与不服管束的人物个性。年轻人心性高,有血性,年轻气盛,还很叛逆,动不动“该出手时就出手”,那父母该情何以堪?看完《水浒》满脑子全是义,全是气。

《三国演义》是一部人与人的斗争史,曹操的雄才奸诈,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孙权的“仲谋”之才。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智辱仲达、火烧赤壁、三气周瑜、隆中对、反间计、七出祁山、以逸待劳、连环计、暗渡陈仓、远交近攻……看完《三国演义》满脑子全是计,累坏了脑子,气坏了身子。

《西游记》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色彩很浓的长篇神魔小说,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最后成圣的故事。如果一个男人《西游记》看多了,往往会生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容易在现实中造成挫败感,与现实生活脱节,以至于格格不入,消极处世。看完《西游记》满脑子全是神,满脑子全是奇。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的史诗性经典小说。《红楼梦》虽然是一场女性的赞歌,但更是一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挽歌;《红楼梦》是一场情殇之梦,一场青春消逝之梦,一场朱门繁华之梦、人生之梦。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不管多么鼎盛,繁华过后终是一场空,一切都是梦!《红楼梦》如此悲美与凄惨,而女人心性如此细腻,如此柔弱。读完《红楼梦》满脑子全是情,满脑子全是伤。

小时候看《水浒传》比的是谁道上有人,《三国演义》比的是谁人多,《西游记》比的是谁天上有人,《红楼梦》比的是谁朝廷有人。长大后才明白,中国《易经》文化里就有善于攀比的基因。

小的时候以为看《水浒》都是官逼民反,《三国演义》都是斗智斗勇,《西游记》都是光怪陆离,《红楼梦》都是怀金斗玉。长大后才明白,它们说的都是人间。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基本都是男人,《三国演义》里面基本都是狠人,《西游记》里面基本都不是人,《红楼梦》里面基本都是女人。长大后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人。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感觉都是一群醉汉,《三国演义》里面感觉都是一群叛乱,《西游记》里面感觉是动物泛滥,《红楼梦》里面感觉都是群芳争艳。长大后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人世间。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听到的都是“哥哥救我”,《三国演义》里面听到的都是“军师救我”,《西游记》里面听到的都是“悟空救我”,《红楼梦》里面听到的都是“妹妹救我”。长大后才发现,人世间到处都是“等、靠、要”。

小时候《水浒传》里面说的是“嫂嫂请自重”,看《三国演义》里面说的是“嫂嫂快上马”,《西游记》里面说的是“嫂嫂快张口”,《红楼梦》里面说的是“嫂嫂请慢走”。长大后才知道,说的都是人间的仁、义、礼、智、信。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感觉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打”,《三国演义》里面感觉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抢”,《西游记》里面感觉是“一言不合就给唐僧洗澡”,《红楼梦》里面感觉是“一言不合就开始哭”。长大后才发现,这才是人间的喜怒哀乐。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最喜欢武松,《三国演义》里面最喜欢诸葛亮,《西游记》里面最喜欢孙悟空,《红楼梦》里面最喜欢林黛玉。长大后才发现,《水浒传》里面最喜欢看的是金莲,《三国演义》里面最喜欢看的是貂蝉,《西游记》里面最喜欢看的是女儿国国王,《红楼梦》里面最喜欢看的是宝钗。

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喝酒都是用大碗喝,《三国演义》里面喝酒都是煮着喝,《西游记》里面喝酒是要偷偷地喝,《红楼梦》里面喝酒都要女人陪着喝。长大后发现,男人天地走,到处都喝酒。

小时候看《水浒传》感觉里面的老大靠不住,《三国演义》感觉里面的朋友靠不住,《西游记》感觉里面的神仙靠不住,《红楼梦》感觉里面的亲戚靠不住。长大后才发现,人世间除了自己谁都靠不住。

小时候认为《水浒传》里面讲的是义气,《三国演义》里面讲的是智商,《西游记》里面讲的是人脉,《红楼梦》里面讲的是柔情。长大后才发现,天上地上讲的都是人情世故。

如今看了《水浒传》才知道,出身不好当官有难度;看了《三国演义》才知道,出身不好创业有难度;看了《西游记》才知道,出身不好成佛有难度,看了《红楼梦》才知道,出身不好嫁人有难度。

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一路向东闹梁山,一路向西取真经,一路向南战赤壁,一路向北水中月。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一个山头被招安,两块玉珮悲与欢,三个国家玩对抗,四个和尚去闯关。

“四书五经”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和生命紧密相连的经典。汉武帝是“五经”,宋代是“四书”。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曾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很客观。他说,“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和经典之间的深刻共鸣的关系,也要看到我们同经典之间的深刻断裂的关系。只有同时意识到这两点,我们才能发现我们每个人走向‘四书’的方法。”

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有两个奠基性的人物,前一千年是孔子,后一千年是朱子。“四书”的次第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是朱子的本意。《大学》“明其序”,《论语》“广其义”,《孟子》“深其思”,《中庸》“精其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四书”经常读,你的人生一定会日渐明朗。

“新四书”从审美形式来说都堪称经典。《水浒传》是中国农民革命的典范,《三国演义》是中国人心机心术的大全,《西游记》是中国人自由精神的象征,《红楼梦》是中国人的情感集成。

如果说传统的中国人是被“老四书”所塑造,近现代的中国人则更多是被“新四书”所塑造。所以,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四种人:三国之人、水浒之人、红楼之人、西游之人。

科学往前走,哲学往后走,“四书”的智慧需要参悟,传统的价值需要重建,古老的信仰需要守住,唯有立身于“道”,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北宋士大夫之“忧”,这是儒家精神最根本的情绪和气质。“忧其民”是一种个体生命道德的提升,“忧其君”是一种对国家、伦理的表达。

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人合一之道,不感不通,感而遂通,一通百通,通则可大可久。

中国传统文化是门槛文化,并且是一道窄门文化;人生更是一道窄门,“四书”中有钥匙也有门,更有绝学;找到那把钥匙,找到那扇门,找到那个绝学,走进那扇门,人生就会少了许多槛儿,从此便可进入一个无限宽广的天地境界。

四书五经孝经是什么意思_孝经是四书五经吗_孝经属于四书五经吗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四书五经孝经是什么意思_孝经属于四书五经吗_孝经是四书五经吗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

开白名单: 商务合作: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下一篇: 孔子所谓的六经及四书的来历吗?你知道吗
上一篇: 孝经是四书五经吗 武道房:“君子”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