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疫情期间,无数抗疫护士默默付出诠释着担当和奉献;用日夜坚守践行南丁格尔的誓言。你们防护服下忙碌的身影,在多少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你们护目镜下清亮的双眸,让无数人看到希望的力量。多少个星夜,你们紧急驰援;多少个日子,衣服“干湿交替”;多少个假期,没法陪伴家人。
凌晨3点的闹钟,长达12个小时不吃不喝,板房里拿泡面饼干当晚餐,困极了就席地而睡……你们说,没事,已经习惯了。面对任务,你们冲锋在前,用初心坚守,把使命落实在抗疫岗位上。面对挑战,你们信念坚定,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白衣为甲,丹心为矛。最美是你,抗疫天使。
陈明君
援沪抗疫“老兵”陈明君:30天未和战友们以真面目相见
今年50岁、从事护理32年的陈明君是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是2020年驰援武汉的抗疫“老兵”之一,曾任宁波援汉医疗队二队护士长。
4月3日,陈明君再次应征加入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担任总护士长。队里120名来自宁波各家医院的护士被分为7个护理组,全周无休地坚守在临港方舱医院的一个舱区。满舱时,该区块共接收了803位患者,年龄最小的4岁左右,最大的90岁。过去30天内,舱区累计收治了2631位患者。
和援汉时相比,此次领命出征的陈明君从容了不少,早早就做好了管理布局,但全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虽然接手的患者从武汉时的重症变成了现在的轻症和无症状,但病毒变成了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战场”从隔离病房变成了与患者共处时间更长的方舱。
那天,一个90后年轻护士给陈明君发来微信,说就想找人讲讲心里话。陈明君一边听一边眼眶就湿了。让她感动的是,每一位向她袒露心声的战友都不约而同地说到,如果被感染,最担心的是影响医疗队的战斗力。
结束工作后立刻返回驻地房间、取消工作外一切见面活动是纪律。陈明君和同事们已经有30天未曾以真面目相见。但在她的带领下,护理亮点分享、舱区管理问题整改、院感薄弱点查找……宁波援沪方舱医疗队每晚的线上工作会开得热火朝天。从一个月前的素不相识到如今并肩作战的亲密无间,每一天大家都在变得更有力量。
由于患者流动性大,让方舱里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工作有序、流程清晰,是陈明君作为护理团队管理者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方舱里更需要我们去营造一种安心的居住氛围,管理方舱更像管理一个社区。”陈明君说,因为舱里基本是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让大家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很关键。优质护理体现在方舱就是要让患者住得安心又开心。在她的带领下,方舱学堂、消防知识宣教、心理疏导课和装饰墙饰等一系列活动,让方舱生活充满了生气。
华旭芬和透析患者在病床旁合影
援沪血透护士华旭芬:“每一句‘谢谢侬’都给了我们力量”
华旭芬是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专科护士。4月1日接到省卫健委指令,与宁波各家医院共11名血透专职护士来到杭州,加入了浙江省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经过短暂培训考核后,全省84名血液透析专职护士踏上了援沪抗疫的征程。
“4月3日是我们组(援沪血液透析医疗1组)支援上海东方医院血透中心的第一天。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由于我们对当地的血透室流程、环境、透析机型不熟悉,队友们只能互教互学,迎难而上,尽快上手。血透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周要进行3次透析,每次4小时,如不及时透析,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华旭芬记得,那天回到定点酒店已是4月4日凌晨。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工作了12个小时多,虽然非常疲惫,可是,想到患者通过治疗病情得到缓解,再辛苦也值。
一个多月来,防护服里的手术衣每天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手过敏,鼻子被口罩压条磨破皮……但每次上下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侬”,也正是这句话给了华旭芬和队友们满满的力量。
80多岁的杨爷爷上机前被测出血压高,忍不住哭了:“我担心做不了血透,夜里睡不好,血压就高了。”华旭芬安慰他:“放宽心,我们浙江来的,一定会帮助你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杨爷爷的儿子拿来一盒自己节省下的巧克力:“你穿着防护服这么久不吃不喝肯定很饿,下机后吃一些吧。”华旭芬婉拒了这盒巧克力,却知道一定很甜。
张阿姨说自己的血管穿刺难度高,深浅把握不好就会失败。华旭芬虽然有些小紧张,可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总能一针见血。之后,张阿姨隔着防护服都能认出华旭芬。
从刚开始对各种机型的不熟悉到现在上下机自如;从刚开始担心自己不适应到现在得心应手;从刚开始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三副手套遇到穿刺不便的窘境到现在的穿刺自如……华旭芬感慨透析室护士文明用语,援沪期间虽然辛苦,也收获了很多,是支援,是学习,也是成长。她坚信,一定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和队友、上海的医护人员一起守护好血透病人的生命线。
廖声芳在工作中
援沪采样队护士廖声芳:宁波汤圆,“沪”你团圆
早上5点起来,6点半出发,下午4点才回到住所,防护服一穿就是六七个小时。
自4月22日以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日间输液室护士廖声芳作为浙江援沪核酸采样医疗队宁波队其中一员,在上海各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每天往返于驻地嘉兴和上海之间,可以说是“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
廖声芳此前多次前往北仑、镇海等地参与抗疫。到达上海的第一天,她就发现了异样——不少居民由于连日来封闭管理,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对采样工作有所抵触。
为了调节气氛,廖声芳在防护服上绘制了一幅幅汤圆图,上面写着“宁波汤圆,沪你团圆”。面对每一位前来采样的市民,她都会微笑着打招呼说声“您好”。采样时为了消除大家的不适,她一直耐心地说:“你很棒哦,再坚持一下。”她亲切的态度,温柔的举动让当地居民十分感动,甚至有人写了感谢信,辗转送到了她的手里。
这段时间以来,天气忽冷忽热,过山车式变化。有几天烈日当头,闷在防护服里,廖声芳和队友开玩笑说快“闷熟”了;前几天下雨刮风大降温,而检测台又必须设置在通风处,消毒液让戴着三层手套的手指更加僵硬,廖声芳还要顶着生理期的不适,咬牙坚持。
这段时间以来,廖声芳的饮食习惯也大大改变。每天早上,只吃干馒头就拌饭酱,不敢喝水;下午4点左右回到驻地才吃中饭;临睡前把早上没吃的豆浆等饮品就着面包、饼干当夜宵。“我之前怕长胖不怎么吃主食,现在每天吃完一大碗米饭才有精力支撑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不拖累大集体。”
廖声芳还与记者分享了驰援前家中发生的小故事。丈夫张品是李惠利医院放射科医生,两个人都想驰援上海,于是选择了“猜拳”决定谁去。最后,廖声芳“胜出”。她宽慰丈夫,“儿子才4岁,总要有一个留下来照顾孩子。”
一天, 张品发来一段视频,画面中儿子正拿着廖声芳的化妆品擦脸,嘴里说着:“妈妈就是这样的,我现在是妈妈了。”看到这一幕,廖声芳的眼泪掉了下来。她知道,这是孩子思念她的方式。
陈密密在定点救治医院工作
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房护士陈密密:“三位患者齐刷刷鞠躬让我湿了眼眶”
自3月底入驻宁波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房,宁波市第二医院护士陈密密已经在此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作为一名抗疫“老兵”,她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里工作。她说,工作虽累虽苦,但看到一位位患者治愈出院,还是觉得大家的努力非常值得。
从事护理工作18年,陈密密先后在ICU、骨科、血透室工作过,几年前禽流感疫情期间,有ICU工作经历的她也曾抽调到隔离病房工作了一个月。
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房的护士长,陈密密既是指挥者也是战斗者。隔离病房里密不透风,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一次工作5个小时,非常考验护士们的体力。但有时,更难熬的还是等病人转运过来,因为不知道何时会到。
“收治一个新病人入院需要开展多项操作,隔离病房设置了三区两通道,和普通病房不一样,一名护士往往会忙得脚不沾地。我们一般安排几位入舱一起帮忙。”一次,晚上接到通知要送来3名患者,等她和同事准备好发现只来了一名。安顿好后,又接到通知,说另外两名患者可能1个半小时之后再来。此时临近交接班,担心患者来的时候可能因为交接时段不能及时接待,再加上新老患者同时处理,可能下一班同事会忙不过来,她们就穿着隔离服一直等着。等贴身的衣物湿了干、干了又湿,才等来第二位、第三位患者,等全部处理完交接好,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多。
“护士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我真的很喜欢。每次下了夜班,想着自己班次上患者都平安,没有什么突发的情况,顺利交接,我就很有成就感。”陈密密说,在隔离病房的工作也是有苦有乐。最近这段时间,病房里收治了不少新冠肺炎儿童患者。看着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有了欢声笑语,大家都觉得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几天前,有三位男患者同一天出院,在送他们离开时,突然三个大男人齐刷刷给医护人员鞠了个躬,让大家十分感动。那一刻,一个多月来的辛苦烟消云散,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黄晨欣指导孩子穿防护服
集中隔离点护士黄晨欣:90后爱美女孩为抗疫剪掉秀发
这是黄晨欣进入集中隔离点的第37天。4月4日,这位90后护士进入江北某隔离点,已连续坚守两轮。
1993年出生的黄晨欣来自江北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月4日上午10点,她接到任务,要求当天12点之前进驻江北某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任务。
在这以前,黄晨欣也曾多次进驻过集中隔离点,但这次的任务比较特殊,需要更高的防护级别、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好的抗压性,工作不分时段、就餐不按时、外界不能联系……这让她在刚进驻时还是有点不适应,压力也比以前大。所幸同事们的关心,隔离人员的感谢,把这些不适和压力逐渐冲散了。
隔离点的工作细碎繁杂,从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区,到完成工作走出隔离区,常常需要连续作战七八个小时。30多天来,工作到凌晨是常态,生活不规律又常常让她失眠。长时间身着隔离服,每次出来后都是汗流浃背,头发几乎能拧出水来。为缩减洗漱时间,也为了更加方便,黄晨欣心一狠,拿起剪刀透析室护士文明用语,索性把刚留长的一头秀发咔嚓咔嚓给剪短了。
被隔离人员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压力,再加上环境封闭,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其间,让黄晨欣印象特别深的,是一对母子。因孩子妈妈需要转到别处,转送之前,她要指导年幼的孩子穿好防护装备。
黄晨欣还是个单身姑娘,没有照顾孩子的经历。她想了很多个版本,如何才能让孩子听她的。她先是轻声细语地给孩子讲《超级宇航员的故事》,出乎意料的是,小朋友特别乖,很配合。穿戴防护装备时,面对小朋友的提问,她回答:“这样你就可以变成超级宇航员了,就可以打败病毒了,还可以保护妈妈,那你要变成宇航员吗?”
看到孩子一脸的认真,一个劲地点头,黄晨欣有种莫大的成就感。
30多天的高强度工作,让她消瘦了很多。同事们问她累么,她乐观又调皮地回答,我就想着干完工作后,快给我上一罐冰可乐。
张浩波在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高速卡口驻点护士张浩波:三上“疫”线,推迟自己的手术时间
4月30日,当大多数市民正在享受“5·1”假期时,鄞江卫生院骨伤科护士长张浩波来到洞桥高速出口,为过路车辆人员检测核酸。节假日高速路口通行流量大,核酸检测任务重,但在张浩波和同事们的默契配合下,一切井然有序。
今年3月,张浩波接到通知,需要增派医务人员到洞桥高速出口开展核酸采样工作。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抗疫经验的“老将”,张浩波主动请缨。细细一想,这已是她第三次奔赴抗疫一线了。
“第一天来的时候,这里的临时采样点刚建起来,我们就在一个小帐篷下开展核酸采样工作。”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的情景,张浩波甚是感慨,“当得知要来洞桥高速口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这和在隔离点工作不同,虽然只负责采样,但高速口车流量大,有的时候一天就要采1000多人。”
有许多阳性病例是在高速口被发现拦截的,张浩波表示,那时候自己也担心会不会直面疫情。因此,她觉得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只有他们这些“守门人”把好了第一道关口,才能防止疫情向市内输入,为更多市民带来安全保障。
张浩波表示,在高速口核酸采样的这些日子,其中有一天令她印象格外深刻。当天早上大雨滂沱,因为地势低,采样点的积水很严重,没过了脚踝。当时张浩波和同事就在帐篷下给过路的货车司机、乘客采样,一做就是一上午。回家后才发现,脚上的皮肤全都被泡皱了。
“累点苦点倒是不怕,只要大家平平安安就好。”虽然辛苦,但张浩波觉得值得。在洞桥高速口核酸采样点,几位医护人员每隔6小时轮流换岗,张浩波自己也记不清上了多少个下半夜班了,尤其是凌晨2点后,一些大型货车会在此时上下高速,采样的忙碌程度不亚于白天,几天下来生物钟全乱了。
除此之外,张浩波还延后了自己的手术时间。之前她定了4月做一个子宫肌瘤切除手术,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张浩波没多想就推迟了手术时间,“既然我选择成为一名医务人员,这就是我的职责。”
宁波晚报记者 孙美星 王颖 程鑫 陆麒雯 任诗妤 徐露清
通讯员 赵冠菁 谢瑜硕 朱冬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