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也是高考作文的热门主题,例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文明的韧性”。想作文轻松俘获阅卷老师的心?那就快来看纸条君分享的这些句子吧~
1.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
【适用主题】有关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珍重历史等立意。
【示例】“岁月失语”,意为岁月悄然流逝,仿佛是一个失忆者,对过去只字不提。“惟石能言”,“石”不仅指的是贺兰山岩画,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各种名胜古迹、传统技艺和民族精神。他们都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的最佳发言人。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适用主题】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西方文化的冲击等作文主题。
【示例】《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央视将节目定位为“让国宝与年轻人对话”。它丰富了教科书中的只言片语,将国宝“拟人化”,让沉寂千年的国宝重新“活起来”。扎根其背后的“匠人精神”正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只有立足传统,内心才能深刻,方可在沉寂沉淀后爆发千钧之力。
3.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适用主题】坚守自我,大国工匠,文化传承等。
【示例】“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这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4.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曲道奎
【适用主题】有关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等话题。
【示例】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长历史的泱泱大国,除了引以为傲的中华传统文化外,还有发展日益迅猛的科技成果。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上,我们明白到,科技与传统并非一对反义词,当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用科技这把利剑披荆斩棘时,也别忘了传统文化的引领驱动。
5.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适用主题】关于高雅与通俗文化的讨论,文化传承等作文主题。
【示例】时代的发展使文化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真正能深入体味文化之精髓的人却并没有增多,甚至在减少。在几乎人人皆可识字的现代大都市中实践传统文化议论,厚重的典籍被遗忘在旧纸堆中,深刻的思想亦不再为众人所喜。人们沉溺于单一的愉悦,追求即时的满足,用上网代替读书,用游戏代替冥思,不知不觉中,情感的触觉不再个性而敏锐,思考的角度不再丰富而多元,快乐的本质亦变得廉价而通俗。
6.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泰戈尔
【适用主题】有关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创新精神等话题。
【示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并非是一无是处的糟粕。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古为今用,古今结合,传统文化这些古老的种子也可以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绽放不一样的文化魅力。故宫精美的文创产品、上海世博园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手机App中活灵活现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些令人大开眼界、别开生面的文化产品,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土壤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7.你向后看得越远,就能向前看得更远。——丘吉尔
【适用主题】适用于看待历史和经验教训,经验主义与实践主义等主题。
【示例】一个忘记自己来路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民族,对历史的铭记思考就意味着对未来的开拓。当下,处于时代节点的我们回望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更应该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我们的血脉与呼吸当中。
8.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适用主题】任何关于当前社会中“哈韩”等现象的反思、中国传统丢失、中国的根、拯救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立意。
【示例】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无穷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红楼梦》,又让多少人迷醉,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所在,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
9.一个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梁思成
【适用主题】正确看待民族传统,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民族自信心等主题。
【示例】如今洋节备受追捧,而传统节日被冷落,究其根源,便是国人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关注,正如梁思成所说:一个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信。
10.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
【适用主题】适用于发展,借鉴历史等主题。
【译文】考察当下的问题,要借鉴过去的历史,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
【示例】光明日报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时谈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在惊涛骇浪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儒家文化是我们化解错综复杂冲突危机的钥匙。“观今宜鉴古实践传统文化议论,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把握当下,方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新高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