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之都,曲剧故里——中华皇龙碑林刻碑基地

巴金家的文化隐喻_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_巴金传统文化

汝瓷之都,曲剧故里——河南省汝州市,有一个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宣传中华孝文化为主题的中华皇龙碑林刻碑基地。该基地占地2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专门镌刻国学经典和孝文化的碑林。3000多块从外地购回的碑材齐刷刷地躺在刻碑工作室,面向国内外征集到的1600多件名人的书画作品,已有700多幅被勒石成碑,数名碑刻高手紧张的工作着,此起彼伏的“叮当”之声,在汝瓷的故乡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把当代的书法艺术在石碑上表现出来,流传下去是千秋大业。这个纯公益性质的文化项目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两百万元。自费投资这个传承中华国学精粹和中华孝文化项目的是河南省汝州市温泉镇温泉村已是耄耋之年的梁巴金、杨素夫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97年,退休后的梁巴金、杨素夫妇夫唱妇随、子孝媳贤、家庭和谐,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梁巴金酷爱中华传统文化和书法,他买来孔孟经典、国学精粹、家训大全和中华孝文化等书籍,埋头啃读,苦练书法,并让老伴装裱后送给乡邻。

2005年的一天,在他为弘扬传统美德奔忙之时,突然患了偏瘫住进了医院。医生的精心治疗,儿女的周到照顾,他终于恢复了健康。出院后他常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生似白驹过隙,我要为社会做些善举留于后世。不久,他到承包的皇龙山上住下了。从这时起,梁巴金杨素夫妇就萌生了在皇龙山上建一座孝文化碑林的念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梁巴金把想法告诉家人,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的事业。他就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工作,和老伴一起到西安碑林、黄河碑林、乐山碑林等全国碑林考察学习,博取众长,为我所用。

2006年3月,他拿出近50万元,从偃师拉回了1000多块碑材。拉货的司机听说他自建孝文化碑林也慷慨帮助,原来搞好的一趟3000元运费也降到1800元,并为碑林捐款1000元。碑材拉到山下的杨田村时,乡亲们听说是建孝道文化碑林用,于是争先恐后义务卸货运货,这更坚定了老梁的信心。紧接着,他又把为教育世人行孝、修身、养德的征稿启事在《书法报》刊登出来。启事发出后,引起了海内外书画家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老梁夫妇成了“大忙人”、“大名人”,电话不断,信函如雪花一样飘来。

巴金家的文化隐喻_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_巴金传统文化

那段时间,夫妇二人几乎每天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早晨四点多钟就起了床,整理登记筛选作品,把刻好的石碑拓片和回函一并寄给书画家们;其间,他还要亲自验收刻好的石碑,外出预定砖、木材等建筑材料,忙得团团转。

善事众人帮。当地碑刻老艺人李明法、李林朝放弃在市场赚大钱的机会,吃住在刻碑基地镌刻石碑。2007年6月20日,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欣然为碑林题名,汝州籍全国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鲁慕迅寄来书法作品:“穷则独善其身巴金传统文化,达则兼治天下。”《书法报》编辑、著名书法家张波不但寄来了作品,而且不断打电话询问碑林进展情况。福建、辽宁等各地的书画网站也免费为碑林宣传,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外书法家也纷纷寄来作品。国家级书法大家林谦、王祥之、邹德忠、张道诚打来电话发来短信称赞他办善事兴义举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福建、辽宁等地的书画网站也打来电话,称赞梁巴金、杨素夫妇的义举,并表示在网上免费为他做宣传。书法家张铜彦接到征稿电话后,当即表示分文不取,需要什么内容他写好寄来。90岁的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著名艺术家、书法家仲贞子也寄了两件作品。截至目前,梁巴金杨素夫妇已收到国内外书画作品1600多件。

巴金家的文化隐喻_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_巴金传统文化

孝为德之本,百孝善为先。梁巴金为建碑林日夜操劳,四处游说。他逢人就讲:以孝治家,以孝治国,达到和谐大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国家和谐的根基。陵头镇孟庄村业余剧团派人到山上,把碑林的部分内容抄录下来,并据此编出了弘扬孝义的清唱、小品、快板、河南坠子等节目,演出后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一些老干部和一些教师带着学生到碑林参观,大家站在刻着“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帝范臣规”的高大石碑旁,接受一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洗礼,老梁夫妇看在眼里,喜在眉梢,甜在心头。

巴金家的文化隐喻_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_巴金传统文化

刻碑十七年来,梁巴金、杨素夫妇几乎天天守在刻碑工地,和刻碑师傅一道工作,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为刻碑立林,梁巴金、杨素夫妇花光了辛劳一生、省吃俭用的积蓄近两百万元,买石碑碑坯、支付刻碑工人工资成千上万,不心痛。为刻碑立林,他们夫妇每天四点半准时起床,给书法家写信发邀请函,梁巴金向书法家表达诚意的方法是坚持用毛笔亲笔书写巴金传统文化,十七年来他的右手的三个手指都写的扭曲变形了,家人给他装了台电脑,让他打印,他坚决不用电脑,梁巴金说,书法家们都是用毛笔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用电脑打印,是对书法家的不尊重。

巴金家的文化隐喻_巴金传统文化_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

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_巴金传统文化_巴金家的文化隐喻

十七年来,梁巴金书写发出了四千七百多封书信,寄信费用达五万多元。为刻碑立林,梁巴金对内容、书法要求精益求精。梁巴金千辛万苦得到书法家的通讯地址,一封一封地写信求字,用自费传承中华文化的公益善举感动书法名家,给书法家命题书法,还得按他规定的尺寸大小、书体、字数书写,不符合碑林入刻要求的退回重写。

梁巴金说,苛刻,是维护书法家的名声,是碑林传世的基础,马虎不得。王羲之第五十五代孙、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书法家王德水先生给皇龙碑林书写了十七通碑文,为精益求精,梁巴金邀请王德水先生来皇龙碑林现场监刻。王德水先生欣然接受,专程赶到汝州市,寒冷的冬天,王德水、梁巴金披着大棉袄在刻碑工作室忙碌着,王德水对沓印在碑胚上的字逐一用毛笔修改,一干就是十六天。其间王德水、梁巴金吃住在刻碑工作室,啃着蒸馍,喝着自己煮的玉米糁……

巴金传统文化_巴金传统文化的态度_巴金家的文化隐喻

梁巴金征集的作品,区别于其他碑林,主题宣明,全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宣扬中华孝文化的原文和章节,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帝范臣规、诸葛亮兵法、教儿经女儿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大都全文刻存。

一位书法家按梁巴金的命题要写同书体数十个版面数千字才能完成通篇巨著,而所有书法作品还都是免费书写、书法家自费一次几十元钱邮寄的。书法家寄来的稿子,梁巴金杨素夫妇对每一件都视若珍宝,收到书稿顾不得吃饭,第一时间拓印在石胚上,刻成石碑。石碑刻好,梁巴金杨素夫妇还要亲手沓成拓片,连同支持公益事业证书回寄给原作书法家。内行都知道,一幅拓片,要用手用力沓几千次才能沓成,一不留神,拓片沓烂了和颜色深了浅了、宣纸沓起来了,都要重做,其挥汗如雨的艰辛可想而知。

为刻碑立林,梁巴金亲自开着面包车,拉着老伴天南海北考察碑林、拜访书法名家,最远一次耗时29天,行程6000多公里……吃苦了,受累了,但梁巴金、杨素夫妇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帮助支持,这座发展文化产业、弘扬博大国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艺术经典、以文化公益主题的碑林终将屹立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大地上。(汝声)

下一篇: 人民日报文创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永兴坊五周年感恩钜惠
上一篇: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