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的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内容广博,内涵丰富。然而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殊不知,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教学素材和教授方法,其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经典原文,还有文化知识和游艺游戏。经典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贤哲思想、文化脉络以及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人文常识以及古人生活的细节与图景;游艺游戏可以让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风物百种以及古代工艺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最优质、最有效和最精细的教育。

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角度出发,它可以说是最优质的教育。如今,教师向学生灌输所有的文化知识,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出有利于启蒙或理解的信息,帮助学生化无序为有序,形成有逻辑体系的“知识树”。例如,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字数相对较少,却遣词考究,读来朗朗上口,不仅易于儿童接受,而且利于微言大义的彰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汉字的“音、形、义”,感受到文化的“精、气、神”。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教育。

2.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门艰深学问,传统文化教材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而非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种看法有些偏颇。

中华文化杂谈_中华杂文网_中国文化杂说

第一,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劝学”素材。这些资料经过教材化的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快速步入学习旅程。不论是在《礼记》《论语》《荀子》等大人之学中,还是在《弟子规》《三字经》等童蒙读物中,以及大量的诗歌、家训等文献中,都含有许多劝导向学的内容,或是对劝学思想的阐释。这些劝学语句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立言,是“谋道”,是“美其身”,是“学以为己”,是“多知明达”与“心明目”。如果不学习,则“言不成章”,无法增长智慧,甚至与禽兽无异。无论贫穷或富贵,学习都是终生之事,不能半途而废。可以说,古人对学习重要性的论述和勤学精神的阐释,比今人更加深刻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染,如若方法得当,比常规教育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持久。

第二,在传统文化中,包含各种学习方法。这些经过前人总结和验证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能为其日后的个人文化修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学习方略,不只是单纯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勤奋,不只是简单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更不是粗率的“认字号儿”和“蒙师无须讲解”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古人对识字、读注、自学、默写、抄写、践行、教师开讲时间等,都有精辟的见解。例如中华文化杂谈,明代沈鲤等人对学习文章和讲书,主张“总—分—总”的思路,即让学生先了解大旨,然后学习字句,接着分段来讲,还要明晰其间的关系和涉及的德行论述。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即便是对今天的课堂,同样非常有效,能够为新时代学习与学力的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传统文化涉及许多生活规范,能够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特别是针对低幼儿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朗朗上口的句子,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训、家规中关于“戒奢靡”“戒晏起”等相关论述,能够让学生明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其带来的有益效果。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对养生之道的论述,对于饮食、养体、养气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珍爱自身,珍惜生命,注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3.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参与

众所周知,在古典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故而,传统文化教育用礼仪规范来引导学生的言行,用先贤教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用圣人言语来培植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性理字训》能帮助学生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以培养伦理道德为主要目标;《叙古千文》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典故与古人的嘉言善行,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大学》《论语》等著作,则在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培养他们“希圣希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君子人格的强大,源自对中国长时段历史中大问题、真问题和复杂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的培养,能够将人的心性从眼前利害中超拔出来,站在宏大时空的角度看待问题,使人的思维不至于漫无边际,能够始终落实在对社会国家、对世道人心的真切关怀上。故此,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变得更有担当和更有责任感。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

在与自己相处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主张“慎独”,讲究“自知者明”,要能对自我情绪、自我意志和自我行为进行管理。例如,《小儿语》中告诫孩子:“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这就是通过强调不控制情绪的后果,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把握,使他们能够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在与家庭成员相处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孝”和“悌”,让学生了解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是古人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准则,是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交往时应遵行的人伦道理。这些义理有助于形成长幼有序、谦虚礼让、互相包容、尊老爱幼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与他人相处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强调“诚信”和“博爱”。对学生而言,首先是“要成好人,需寻好友”;其次是态度恭谨,以礼待人,懂得“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等礼节;再次是注意“凡出言,信为先”以及“须好认错,休要说谎”等以诚实信任为原则的交往方式;最后,传统文化教育讲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关爱他人,接纳和认同异见者,培养换位思考和求同存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体恤心和宽容心。

中华杂文网_中华文化杂谈_中国文化杂说

《颜氏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见,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养人文情怀,健全人格,使学生可以自我管理,乐学善学,勇于探究。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不可或缺。

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将其付诸行动有其自身的讲究。

如何践行传统文化教育

1.把好教材关

在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审定过程中,要大量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尽可能做到加大内容比重、尊重原著、不随意变动。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传统文化书籍,鼓励学生阅读原著,指导孩子自主阅读,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在中、小学生的质量检测试题中,要加大传统文化考题的比例,进而督促孩子们大量阅读传统文化著作,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热情。

2.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应抓住我们国家丰富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传统美德和节日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课外活动,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节日,有针对性地强化孩子们对古老风俗节气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教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在各个节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华文化杂谈,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不再沉迷于网络和电视。学校要定期邀请专家走进校园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并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使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真正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内涵,培养中、小学生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抵制媒体传播内容的负面效应。

3.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

注重师资教育培训,在师范教育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从根源上大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在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在职教师也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力度。提升全民素养的希望在学校,提升全民素养的重任在教师,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4.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积极建设校内外的各种文化场所,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地的书店和图书馆要严格要求,加强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内容的设置,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讨、展示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从而带动全民学“国学”、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传统文化。同时,家校联系,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正确引导,家庭积极配合,鼓励、督促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5.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管理工作中

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顾及情感、追求和谐等积极因素,将其贯穿于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班级管理和其他面向学生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将其内化为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将贯彻 《中小学生守则》的过程,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管理工作规律,在学校、学生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建立联系,使之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现实国情、学生认知规律和民众心理特点,努力将中小学生造就成兼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一代新人。

我们的国家想要兴旺发达,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滋养,有赖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青少年作为民族的希望,理应承担起继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职责,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本文来自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

推荐人:甘肃教师学苑编者

下一篇: 瑞龙天津旅游套票到天津,坐坐船、听听相声、还有忘不了的津门美食!
上一篇: 中原文化讴歌时代承古扬今(No.580)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