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隐龙
在《冰与火之歌》所架空的世界中,除了因王国、贵族、英雄而沸腾的尘世之外,还有一片同样复杂而精致的精神世界。那就是从塞外到多恩,从自由贸易城邦到阴影之地,从颤抖海到盛夏群岛,无数形态各异的宗教信仰汇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如果说“地上之国”的领袖是铁王座上的七国女王、大草海上的卡丽熙或是夷地的天子,那“上帝之城”统治者们便是主宰着几乎整个维斯特洛大陆的七神、在红袍女祭司火焰中翻覆的光之王以及黑白之院中拥有无数张面孔的千面之神们。
相较于惨烈壮观的金戈铁马,神祗之间的战斗显得更为隐晦与漫长。北境鱼梁木上的面孔遥守着曾遍布维斯特洛的森林之子,哭泣女士的眼泪至今依然是人类唇边最致命的毒药,鹰身女妖之子们面对龙之母丹妮莉丝可以毫无畏惧地奉献出生命……这一切都非任意而为,在魔法与冷兵器交织的史诗里,乔治·R·R·马丁不仅勾勒出了一张驳杂的宗教信仰地图,更在不经意中缔造了一册人类宗教发展史——架空世界中的诸多宗教,几乎都能在这尊精确的信仰沙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枚沙砾。
《冰与火之歌》所架空的世界
初阶宗教:从马神到旧神
人类宗教信仰的发展轨迹大致有两条,一是“自然神——氏族/职能神——最高主神——唯一神”,二是“泛神/多神论——一神论(二元/一元)”。《冰与火之歌》中分散于各地的自然神与泛神崇拜,证明着这个架空世界的悠久历史。
强大的游牧多斯拉克人崇拜着马神(Horse god)。多斯拉克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的信仰也简单刚烈:未来将会有一位多斯拉克人统一所有部族,他的卡拉萨将覆盖整个大地——这个勇士就是“骑着世界的骏马”。
维斯·多斯拉克
多斯拉克人的信仰有着极强的游牧民族色彩,而洛伊拿人则显示出浓浓的农耕文化倾向。洛伊拿人的神祗是其母亲河的人格化:母亲河洛恩( )。在母亲河洛恩之下,还有两位次级神河中老人(Old Man of the River)和蟹王(Crab King),河中老人的外形是一只巨龟,很明显这两位神祗同样也是龟与蟹的人格化,而从河中老人与蟹王之间的战争传说中或许能够推出洛伊拿人历史上的环境变迁。
在弥桑黛的故乡纳斯岛,人民崇拜着和谐之神(Lord of )。在纳斯人眼中,和谐之神是唯一的真神,过去将来永恒存在,也是月亮、星辰、大地及一切生灵的创造者——看似是如上帝一般的唯一神,然而从和谐之神的形态与纳斯岛的历史可以推出,和谐之神依然处于较为原始的自然神阶段。纳斯人不事杀戮,之所以能保持独立源于岛上奇特的蝴蝶,外人一旦上岸便会死于其携带的“蝴蝶热”。与此相应,和谐之神的形象是一位被一群蝴蝶少女所围绕的大笑巨人,这无疑是纳斯岛自然的整体投射。
龙女侍女弥桑黛
将自然推向高峰的,无疑是森林之子所崇拜的旧神(Old Gods)。在森林之子的信仰中,旧神是掌管着岩石、大地、树木的无名神灵。安达尔人入侵维斯特洛后,森林之子的地盘逐渐缩小至北境与长城以北的地区,旧神信仰最终也只剩下从密森深处到城市边缘那一颗颗雕刻着人脸的鱼梁木。
在现实世界,有一种宗教与旧神仿佛极为接近,那就是凯尔特人的德鲁伊教(Druid )。凯尔特人政教合一,虽然也有部落首领甚至国王,但整个社会的大权基本掌握在德鲁伊教手中,其信仰以树木崇拜为典型特征。
森林之子
德鲁伊教祭司被称为“德鲁伊”(Druid),这一称呼的前半部分源于希腊文的橡树“druis”,后缀“-wid”意为“去了解”,故“德鲁伊”即“了解橡树之人”,也可称为“橡树贤者”。凯尔特人认为橡树是是圣树,是灵体,神的化身——德鲁伊教的祭典围绕着橡树而进行,德鲁伊们也因为橡树的神力而拥有了超越常人的魔法。在公元前数百年不列颠岛东部与南部的密林里,常常会有这样富有诗意的画面:月满中天,鸦默雀静,幽径蔓草蜿蜒的尽头,一个身穿白色祭袍身影挥舞着槲寄生枝条,身姿幻化出神秘的舞蹈;而在这个身影旁边的橡树下,横躺着两头刚刚被献祭的白牛……
《冰与火之歌》中的森林之子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们中的杰出者会成为易形者,能够侵入其他生命体的意识并控制其思想;易形者中的佼佼者又可能成为绿先知,其意识甚至能潜入鱼梁木,利用雕刻在鱼梁木上的双眼观看这个世界。鱼梁木寿命可达千年,这也意味着绿先知的视野可以轻而易举地穿越空间与过去。
布兰史塔克与鱼梁木上的脸
除了鱼梁木,《冰与火之歌》中最常被借用视线的是渡鸦,而布兰·史塔克通灵之后的自称也正是三眼乌鸦(three eyes raven)。英格兰历史上的确存在着渡鸦神崇拜,这种崇拜在水手群体中尤甚——在没有指南针的中古欧洲,渡鸦无疑是最具标示能力的鸟类,它们能够辨认方向、天气、海陆位置,故而被视为航海之神。三眼乌鸦明显借鉴了渡鸦神崇拜的传统,而“布兰”(Bran)在威尔士语中也确实有渡鸦之意。
森林之子认为在其死后灵魂会化成为鱼梁木;德鲁伊教亦主张人死后灵魂不会消散而是会转投至另一躯体——在《冰与火之歌》中,异鬼拥有将人类杀死并转化为尸鬼的魔法,而这一物种所居住的永冬之境,恰恰与旧神信仰流行的区域相邻,这或许也是对灵魂转世另一种印证。
异鬼:死者真的不死
中阶宗教:从长矛女士到拉赫洛
如果说从马神到旧神折射出了《冰与火之歌》中最古老的自然神崇拜,那氏族/职能神崇拜则显示出宗教的进化。在厄斯索斯,拉札林人信仰的至高牧神(Great )和无垢者信奉的长矛女士(Lady of )无疑最具代表性。
拉札林人居住在多斯拉克海东南,其族人全体为牧人,所以“拉札林”即是部族名,也可以看成职业名——在多斯拉克语中,札林人被称为“赫西拉奇”,即为“羊人”之意。以至高牧神为神祗是畜牧文明最自然的反映。
无垢者的信仰相对特殊,因为他们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职业群体。无垢者被阉割过的奴隶战士,他们从小在阿斯塔波接受训练,长大后即成为强大而忠诚的雇佣兵。无垢者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信奉的神祗正是他们自身生活的折射:长矛女士真名不传外人,包括“长矛女士”“战争新娘”“军队主母”在内的所有名讳都是外界流传的称呼,这位神祗的神秘,正是无垢者黑暗却坚韧的内心的最好诠释。
无垢者
氏族/职能神的信徒未必源于同一氏族与职业,而可以是任何意义上的共同体,因为这类神祗的范围也可以更加广阔。除了至高牧神和长矛女士,还有被老妪所崇拜的哭泣女士( Lady of Lys)、被富人所崇拜的夜狮(Lion of Night)、被穷人所崇拜的兜帽行者( )、被士兵所崇拜的苍白圣婴()、被水手所崇拜的淡月处女(Moon-Pale )和人鱼王( King)……这些宗教信仰的起源已漫漶不清,但从其高度垂直的信徒来看,上述神祗显然有着更为复杂的进化历程。
母亲河洛恩、旧神信仰中同样有着较为明显的泛神/多神论色彩。从宗教发展的另一条进路,还可以从《冰与火之歌》中找到数量不少的二元一神论宗教信仰。
哭泣女士
最典型的,同样也是势力最庞大的无疑是拉赫洛(R'hllor)信仰。拉赫洛又名光之王、圣焰之心、影子与烈火的神,广泛分布于厄斯索斯维斯特洛常称其为“红神”,它的标志是烈焰红心——“红袍女”梅丽珊卓正是拉赫洛的女祭司。虽然拉赫洛信仰以红为代表色天皇神话传说,但这一信仰却有着完完全全的二元世界观:在拉赫洛的对立面还存在一位远古异神(Great Other),同样也是黑暗、寒冷和死亡之神。
拉赫洛与远古异神的对立或许暗喻着“冰与火之歌”,但同样也映射着现实世界的一个古老宗教:琐罗亚斯德教。
梅丽珊卓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神为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祂的对立面为黑暗恶神安哥拉·曼纽特(Angra )前者在一万余年的艰苦战争中终于击败了后者。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是阿胡拉·马兹达之子,是人们的正义之眼,代表着神的力量与至善,而在《冰与火之歌》中,火同样是开启拉赫洛力量的媒介。
铁民所信仰的淹神( God)同样为二元一神,祂的对立面为风暴神(Storm God)。只是淹神与风暴神同样严酷残忍,两者之间的战斗并不具备正与邪、光与暗之间的哲学指代,由此也可以看出淹神信仰较拉赫洛信仰更加原始。与淹神信仰极为相似还有三姐妹群岛先民所崇拜的天空之主(Lord of the Skies)与波涛女士(Lady of the Waves),群岛附近的骇人风暴则是天空之主与波涛女士云雨的结果。相对淹神,天空与波涛更为具象,而三姐妹群岛自然意味十足的传说更说明了这一信仰的古老。
铁群岛大军
除此之外,远东夷地所信奉的光之女( Made of Light)与夜狮(Lion of Night)同样具有二元一神属性。更近一步,在夷地传说中,黎明上国的天子正是光之女与夜狮的孩子,这一神话与日本天皇的起源传说如出一辙,黎明上国与其继承国黄金天朝也因此直接从“神代”过渡到“人代”。在现实世界,这种神话建构并不奇特,但在《冰与火之歌》中,夷地的信仰的确独树一帜。
左为夷地人
高阶宗教:从七神到千面之神
《冰与火之歌》中最先进的宗教信仰,当然是七神(Faith of the Seven)信仰。二元一神因为难以解释世界本原的问题,往往会在发展中过渡到一元一神,而七神信仰正是典型的唯一神与一元一神信仰。
七神虽名为“七”,但却是一个神祗的七种不同形态,代表着七种不同的德行;相应,信徒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求之事向七神的某一个具体形态祈祷。其具体形态为:
七位一体
天父()代表着审判,人们向他祈祷以求正义得以伸张;圣母()代表着母爱与养育,人们向圣母祈祷,以求多子或怜悯;战士()代表着战斗中的力量,人们向他祈祷勇气与胜利;少女()代表着天真与纯洁,人们常向她祈祷保护少女的贞操;铁匠(Smith)代表着手工艺与劳动,人们常在有工作需要完成时,向铁匠祈祷力量。;老妪(Crone)代表着智慧,人们常向她祈求指引。陌客()代表着死亡与未知,信徒很少向陌客求助,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常常将自己与陌客联系在一起。
七神信仰中的“七位一体”看似比现实世界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多了不上一倍天皇神话传说,但其哲学基础却反而更为简单。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概念极为复杂,“三位”指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一体”指的是三位为“一神”。这其中包含的是天主教对于神的艰深探索,历史上不同教派对“三位一教”颇有不同的理解,还因此爆发过林林总总的冲突。而七神只是以其七种形象代表世间众生万象,很难说这些形象背后有多少深奥的哲学理论,倒是能从中找到较深的“职能神”意味。
七神教会
当然,哲学不是七神信仰的重点——这一信仰最强烈的特色是与世俗政权的高度融合。通过《七星圣经》,教会有了审判同性恋、乱伦、弑亲等诸多道德伦理活动的权力;通过各种仪式,教会浸透到了信徒的婚礼、出生礼与葬礼及决斗审判;通过总主、修士、静默姐妹、战士之子等高度职业化的群体,教会掌握了足以与王权相媲美的教权,并最终孕育出了“大麻雀”这一传奇人物。
大麻雀
七神信仰代表着《冰与火之歌》宗教体系中的最高形态,但它未必能代表人类宗教的未来。事实上,厄斯索斯大陆最西北端的布拉佛斯开创了另一种可能性:让所有宗教归一,成为一种宗教。
在布拉佛斯列神岛的黑白之院,供奉着一位被刺客组织无面者所信仰的奇特神祗千面之神(Many-Faced God)。千面之神是死神,但它在不同的宗教中都有自己的化身:在科霍尔,它是“黑山羊”;在夷地,它是“夜狮”;在维斯特洛,它是“陌客”;除此之外,在黑白之院的塑像中还有人鱼王、哭泣女士、兜帽行者、淡月处女、苍白圣婴等神像。而以对宗教信仰的宽恕著称的布拉佛斯在黑白之院外还拥有众水之父( of )、月咏者()的神庙……
祭祀千面之神的神庙被称作"黑白之院"
千面之神,不仅是无面者的气度,更是布拉佛斯的精神。乔治·R·R·马丁为此给出了解释:布拉佛斯的创立者是一群被瓦雷利亚自由堡垒龙王们所奴役的奴隶。这些人无力抵抗瓦雷利亚人的魔龙,只能一路向北逃亡,他们的终点,便是厄斯索斯大陆最西北端这片被浓雾隐藏的群岛。
这些奴隶来自五湖四海,自然有抱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自由的渴望让他们学会了对宗教的宽容。讽刺的是,瓦雷利亚自由堡垒同样也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科霍尔的“黑山羊”教派正是受不了这种“自由”,才愤然离开瓦雷利亚的——而“黑山羊”转而又成为了千面之神的一个化身,这真是瓦雷利亚最莫名的玩笑……
千面之神
结语
《冰与火之歌》在其庞大的世界观中勾勒出了众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宗教信仰,但与现实世界一样,信仰在强权面前往往显得无力。小恶魔与瓦里斯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瓦里斯:一个房间有四个人,一个国王,一个僧侣,一个商人,和一个雇佣兵。国王僧侣和商人都让这个雇佣兵去杀死其他两个人,请问?他们谁会死,谁会活?
小恶魔:那要视那个佣兵而定。
瓦里斯:是吗?他既没有王冠,也无金银珠宝,更没有神明的眷顾。
小恶魔:但他有利剑,有决定生死的力量。
是这样的吗?穿越绝境长城南下的夜王不知会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