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94年版

刘大钧,1943年1月生,山东邹平人。青年时期,跟随外公专研《周易》,未经过正规大学教育。1980年被山东大学破格聘为教师,从事易学科研与教学。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易学与中国哲学。

职务与兼职: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主编;全国政协委员等。

主要著作:

1《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6、1988年版;巴蜀书社1999、2004、2008年版。

2《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大易集释》(上下)(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儒学释蕴》(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元典哲蕴》(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05年版。

6《今、帛、竹书综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大易集奥》(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大易集说》(编著),巴蜀书社2003年版。

9《象数精解》(合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

10《大易集述》(编著),巴蜀书社1998年版。

11《纳甲筮法》,齐鲁书社1995年版。

12《大易集要》(编著),齐鲁书社1994年版。

13《周易经传白话解》(合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4《经传白话解》(合著),(台湾)大孚书局1997年版。

15《周易传文白话解》(合译注),齐鲁书社1993年版。

16《周易古经白话解》(合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17《儒藏:精华编.三册,经部易类》(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象数易学研究》(主编),第三辑,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二辑,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一辑,齐鲁书社1996年版。

主要研究论文:

1、《显晦宁殊奥,卓识发覆艰——序》,《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

2、《20世纪的易学研究及其重要特色——前言》,《周易研究》2010年第1期。

3、《序》,《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前言》,《周易研究》2009年第1期。

5、《序》,《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

6、《续读马王堆帛书篇》,《周易研究》2008年第4期。

7、《读马王堆帛书篇》,《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

8、《与中国画——评李巍先生花鸟画》,《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

9、《再读帛书篇》,《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10、《读帛书篇》,《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

11、《浅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第4期。

12、《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真伪》,《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

13、《数术类丛书序言》,《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

14、《帛源流蠡测》,《文史哲》2005年第4期。

15、《今、帛、竹书与今、古文问题》,《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

16、《今、帛、竹书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三)》,《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

17、《今、帛、竹书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二)》研究周易学者刘大钧,《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

18、《今、帛、竹书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一)》,《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19、《帛、今本今、古文字考(乾至蹇)——兼及帛、今本卦爻辞异文辨析》,《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

20、《今本、帛本、汉唐本异同考——并论帛本胜于今本》,《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

21、《古义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2、《篇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23、《帛书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24、《百年易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2000年10月31日于济南)》,《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

25、《“卦气”溯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6、《易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人民论坛》1999年第4期。

27、《读》,《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28、《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序言》,《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

29、《帛书异文校释》,《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

30、《帛书异文校释(乾—履)》,《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

31、《序》,《周易研究》1992年第4期。

32、《虞翻著作考释》,《周易研究》1990年第2期。

33、《苇编三绝,智蕴十翼范曾作》,《周易研究》1988年第2期。

34、《帛初探》研究周易学者刘大钧,《文史哲》1985年第4期。

35、《著作年代再考》,《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

36、《九、六解》,《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37、《温史释易——读“师”卦》,《哲学研究》1978年第11期。

38、《20世纪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光明日报》2003年10年28日。

下一篇: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储备二十五:易学
上一篇: 钱穆:“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