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中医的人,这些是非懂不可的!

周易参同契阐幽在线阅读_周易参同契考证_周易参同契知识

既然写了辨列星辰,干脆也写写“象似日月”。在前一篇文章《辨列星辰 —— 《黄帝内经》点滴 5》里,我只是把“辨列星辰”结合五运气交理论、二十八宿的天文知识粗略地做了一下介绍。很多人反映没有看懂,这也真难为大家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胡涂医也挺惭愧自己不够智慧去把这些难懂的东西解释得更明白。这篇文章要讲“日月”,恐怕也非得“讲到天上去”不可,大家委屈一下,慢慢看吧。有心学习古传中医的人,这些是非懂不可的。

先简单扫盲一下。

1)朔月:《说文解字》说:“朔,月一日始苏也。”这说的是“朔”为咱们老中的农历每月初一。这一天月亮在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咱们的老祖宗管这时的月相叫“朔月”或“新月”。

2)上弦: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3)望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4)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这种月相叫“下弦”,老祖宗们管这时的月亮称为“下弦月”。对应上弦月,其月相盈亏状一样,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不同。

上弦月出现在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下弦月出现在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 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在古人写的诸多经典里,有时候把上半月的娥眉月笼统地称为上弦月,即农历初二到初八、九。上半月娥眉月有时也被称为新月。大家阅读古人经典的时候要留意辨别。

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公转一周需要花27日7小时43分11.47秒,现代科学管这叫作“恒星月”( )。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又绕着太阳旋转,三者之间有规律地相对位移,使月亮表现出月廓空、月始生、月满、月始虚等形象,老祖宗们把这四种情况分别称为:朔、上弦、望、下弦。每次从“朔”到“望”的反复循环一周,间隔时间为29日12小时44分2.78秒,这就叫“朔望月”( )。

古人认为太阳发出的光是金黄的,故把太阳在视天球运动的区域叫作“黄道”,而月亮本身不发光(这也是中国人最早知道的),它只是“转播”了太阳的光辉,月亮反射出来的光是白色的,所以把月亮在视天球上运动的区域叫作“白道”。

为什么要明白这些呢?古传中医认为,人体与宇宙并没有任何不同。用现代语言来说,人体信息和宇宙信息是“一”不是“二”。这一点医家、道家、佛家都有高度共识。《黄帝内经》多次提到“一”,《道德经》更是不厌其烦地多次说到“一”,佛教丛林的山门一般都有个“不二门”。——“不二”就是“一”。日月是人们最容易见到的,人体的“信息”、真气、能量等却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随时“见”到的。所以我们那些拥有超高智慧的老祖宗只能通过“象似日月”的“取类比象”来教化后代子孙。《周易参同契》说:“悬象著明周易参同契知识,莫大乎日月”。魏伯阳真人在讲天人之学的时候就直接用日月来类比。上面所说的“黄道”和“白道”,与人体任督二脉的运行规律相吻合。所以魏伯阳真人在《周易参同契》里说:“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我在前面的文章《经络本来就是“通”的——“经络”旁通(9)》里说,人体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它不仅是通的,而且还跟随天地的气息运行,在子、午两个时辰各有真气“通过”这条通道。只不过五藏六腑不够健康的人,这条气路比较窄、比较容易“塞车”而已!——我反复提到的给小孩子捏脊椎,其实就是加快这条通道的气血流通的方法,孩子是纯阳之体,督脉总督全身的阳脉、阳气,所以常捏脊椎,可以帮助小孩子防止、“延缓”督脉塞车,从而保持任督二脉畅通(参见《经络运行的规律 ——“经络”旁通(7)》),如此自然容易把营卫之气养好,保持正气旺盛,怯病健身。学习古传中医呢,则要时时保持这条通道畅通无阻!所以平时要“以身证道”,养足正气,让这条通道“出入终复始”。

大家阅读古代医家、道家经典,提及“日月”的地方很多,一定要注意,有些时候古人讲的“好像是”天上的日月,其实说的是人体的任督二脉甚至是左右两只眼睛。而有些时候看上去说好像是人体,却偏偏说的是天文。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这么一段话: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馀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天度者”就是天体运行的“度”,可以理解为天文学。“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古代天文学就是研究日月运行的,用的是十进制(参见《略说“象数”——《黄帝内经》点滴 3》)。“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气数呢,则是研究日月运行对人体真气影响的学问,用的是普通的二进制。“天度”与“气数”,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数理方法,研究同一个问题——日月的运行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医道的至极,也是天人之学的至极,所以历代真有传承的医家、道家甚至包括佛家的学人,无一不是上通天文下达地理的。佛门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唐朝的神僧一行和尚。他老人家把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密教彻底“本土化”,这就是著名的佛教唐密。一行大师在修炼之余,还“票友”了一把天文学和科学测量,他第一个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他老人家一生颇多神迹,为历代史家所津津乐道。一行大师的智慧如日月,拜读他的著作,总有一种日月在他手中的感觉。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个就不解释了吧。

“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天地、日月、阴阳的运行有其特定的纲纪、规律,其循环反复的圆周运动,更是吻合大道之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了。月亮绕地球运动周易参同契知识,表现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一个恒星月,移动一周,“平均”每天向东移13度,所以说“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而“日行一度”,其实我们知道,太阳是恒星,它本身并没转动,是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其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三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近,现代名词叫“近日点”。在近日点附近,受到太阳引力最大,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冬季的一个节气的时间略短。每年的七月四日前后,地球离太阳最远,现代名词叫“远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受到太阳引力最小,公转速度最慢,夏季一个节气的时间也略长。地球公转周期为365日6小时9分9.5秒(这就是现代说的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地球公转,两次经过春分点的周期,现代名词叫“回归年”,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小时48分45.6秒。虽有微小的差别,但也是三百六十五日,所以说“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老祖宗们的智慧,真不是我们现代子孙所能测度的。

“积气余而盈闰矣”,这个对咱们老中来说就好理解了,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闰月”,闰月是月大月小的积余,反映在人体上,则是气机的“气余而盈”。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馀于终,而天度毕矣。”通过观察日月运行的所谓“视运动”,我们就可以确定一年第一个节气的开端,也可以用圭表来测量勘正一年的中气,从而推断出年终的气机运行,这就是歧伯对黄帝说的天文学原理。

一般学习《黄帝内经》,理解到上面这一层次,已经很了不起了。而医家的真传,却远不只这些!简而言之,就是人身自身是一个小宇宙。这听起来可能像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但是它在整部《黄帝内经》里被反复提及,是一句提醒人们回归自然的理和法。《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说:“人与天地相参”,至于如何“相参”?这就要放下身心去与道合真了。

再捅破一层窗户纸:日月者,光明也。养生修道,先要谨记做个光明磊落的人!而日精月华,愿君多采撷,此物最“象似”。

是谓“象似日月”!

魏伯阳真人在《周易参同契》中说:“别序斯四象,以晓后生盲。”希望这次扫盲能让大家提起深入古籍经典的兴趣。

胡涂医

2012年2月25日

/

下一篇: (好工具范文)学习讲座的心得(篇二)
上一篇: 英语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通用6篇)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