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倪师推荐的针本内伤金的顺序,内经学习是伤寒金匮的前提,那么除了倪师人纪讲座之外,还需要看哪些书?有哪些名家注本?
内经即《黄帝内经》,《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创立了中医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一系列学术成果,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黄帝内经》影印本
岐伯像
在研究任应秋老先生《中医各家学说》和相关资料后,推荐书目如下(按朝代次序):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隋 】杨上善,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
【简介】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共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早于王冰编订《素问》,呈现了《内经》的版本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是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学苑出版社
梅花版《素问》
※平时用可以考虑人卫梅花版《素问》
【简介】《素问》原书九卷,81篇。王冰对《素问》传世本进行了篇卷的较大调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删,并补入七篇大论。《素问》传本至宋代,出现很多错讹,宋仁宗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医籍,林亿等参阅众本,正谬误,增注义,重新校正王冰次注的《素问》,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梅花版中医古籍丛书推荐,此本成为后世《素问》刊行的定本。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明】马莳,中医古籍出版社
【简介】马氏根据《汉书·艺文志》有关《黄帝内经》十八卷的记载,认为《素问》和《灵枢》各为9卷,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故注释时将两书均恢复9卷编次。该书不仅在注释篇名、解释病名、申明字义方面较为详明,同时通过运用《素》《灵》互证、归类条文、综合各家等方式,在剖析医理方面也有许多超越前人的见解。素问注释错误较多,灵枢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素问吴注》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明】吴昆,学苑出版社
【简介】《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素问吴注》是吴氏以王冰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参考宋臣林亿“新校正”,以自身深厚的儒学功底,进行整理、注释而成。他崇尚《素问》,谓“《内经》(按:实指《素问》)象日,《灵枢》象月”。认为全元起、王冰、林亿“尝崛起而训是经”但“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未行也”。于是“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吴氏对《素问》进行的校注共4867条,其中真知灼见者不乏其例。
《类经》
《类经》,【明】张介宾,中医古籍出版社
【简介】《类经》是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注释《黄帝内经》的一部经典之作。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全书将《灵枢》《素问》合为一书,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十二类重新分类编注,使得《内经》原文条理分明,纲目并举,令人“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由于其医学理论深厚、学术研究价值极高,被后世学者所推崇,成为医学入门的指南和必读。
《内经知要》
《内经知要》梅花版中医古籍丛书推荐,【明】李中梓,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简介】本书为《内经》的节注本,多取材于张介宾的《类经》。其所以名为“知要”,是因为探取了灵枢九十二原篇中的“知其要者,一言面释;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的意义。全书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等八篇。原书虽仅寥寥八篇,但它能提挈领简明扼要地把内经的精神实质,有系统地开发出来,这就为初步学习内经的人提供了一个简明善本。《内经》所涵中医理论要言得显,向为后世医家推崇,堪为研学《内经》的入门必读书。
《黄帝内经集注》
《黄帝内经集注》,【清】张志聪,中医古籍出版社
【简介】继明代马莳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注释佳作,此本系清代康熙初年钱塘张志聪等集体创作,故谓之“集注”。张志聪治学严谨,且精于医理,他于侣山堂书斋,召集其同道与生徒“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在吸收马注的基础上,写成《集注》,其特点为“以经解经”,因其集众人之智慧而成,故注释质量较高,使学者“凡阴阳气血之生始出入,脏腑经络之交会贯通,无不了如指掌”,是医学入门启源之佳作。
《素问校注》
《素问语译》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郭霭春,人民卫生出版社
【简介】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著作,学术界公认我国目前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成就最大、学术水平最高,且为卫生部推行全国的标准版本。郭霭春为当代治儒通医之大家,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1963年受卫生部之邀,主持“内经整理”之重大课题。耗费20余年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研究,终成此书。 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 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