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要:对《周易》文化智慧进行一种现代解读,通过筮法筮仪的文化原型和《周易》本经64卦爻符号言辞的文 本分析,发现在迷信和科学等诸多躁动称谓评价下潜行的文化智慧特质,即一种日常性。主要表现为象数筮法上“孑 立应多”的经验关联性日常思维,以及人事解筮上“观物取象”的自然顺应性日常伦理,正是这种日常性特质,是真理 存有和发生的场,并促成了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持久张力。 关键词:日常性;象数;卦爻 中图分类号:I20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240(2007)增刊- 0215- 02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苏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社会科学家 2007 年11 Nov., 【文艺论丛】 所谓日常性应该从日常生活谈起。西方现代一些哲学美学 家曾对此进行过某种关注,胡塞尔就立足于其现象学的方法, 将日常生活定义为“生活世界”,即完全的自然态度的社会行动 者的主观意识世界,是一种前科学、前逻辑的价值意义世界;而 匈牙利的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大师赫勒,则追随着卢卡奇的足 迹,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将日常生活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的对 象化,与胡塞尔有所不同的是,她认为日常生活不只是一种态 度,而是多种态度,因此竭力将日常生活划分出“日常意识”(自 然态度)和“非日常意识”(超越意识,即自然态度的中止),这样, 在任何一个人类对象化领域中,都包含了不是一种意识世界,而 是两种意识的共同参与活动。
当然,日常生活中是以前者意识为 主,但后者永远以一种对照的姿态存在着,并构成着日常生活与 非日常生活相互转化的共时性契机。在此,笔者接受赫勒的这种 辩证日常生活观。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活动实践,它包括衣食住 行、婚丧嫁娶、日常交往及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伦 理;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具有自然性、自发性、给定性、关联 性、重复性和经验性解读周易文化智慧,也就是笔者所要谈的日常性。 现在,我们来看《周易》这个文化文本。作为中华童年之梦 的“第三期”巫术形态,它超越了“天启”巫术和半“天启”半“人 为”巫术的阶段,进入了人类主体性更加崛起的“人为”巫术阶 段。可以说解读周易文化智慧,与前期巫术形态比较,《周易》无非具有了更多的人 类自觉超越性,而且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文本,其已脱离了日常 生活领域。但是,作为一本巫术占筮之书,其立足于日常生活的 实用性显而易见,而笔者努力挖掘的就是其中的日常性维度, 它是《周易》的智慧之源,并使其在今天依旧散发着魅力。下文 从以“象数”为主导的筮法和以“人事”为主导的解筮中,探测这 种日常维度,并探讨其价值所在。 一、象数筮法上的日常思维—— 多”的经验关联性周易与之前的巫术方式比较的独特处就在于“数”的参与, 以数运演,以数运象,因此它是中国古代“数术”的一种。
据史书 和《周易》大传记载,数在整个占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 是以数运演出卦:50 根蓍草在拿出一根象太极以后,经3 出一爻,18变摇出一卦,同时,根据三变余数9、8、7、6 出现的 特征确定静动爻;其次,以数运象设卦:在《周易》中赋予了1、 2、4、8、64 几个数字在定象中的特殊意义,1 象太极,2 象阴阳 两种抽象符号,两种符号相“摩”相“交”,成4 “荡”相“推”成64卦。这些是具有一定确实性数据的。其他传说推断还有:河图、洛书中都存在数的规律,如洛书“九宫”中从任 何方向直线相加都为15。从这众多数的显现、指向和规律中, 我们不难想象那时人思维中的理性因子。然而这种数的特征在 现代数的观念看来,总是伴随着一些不确定和神秘的因素,诸 如:为什么大衍之数为50?为什么要经3 的运演中为什么要以4相“揲”?为何定要2 种符号表卦符?为 何定要6 爻一卦?又为何定要8 卦后又变64 卦?这些悬疑虽然 在中国古代一直都被人揣测探寻,也都有一定根据的作出某种 结论,以至今天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数学、物理学、光学、化学等 不同层面也部分地证实了其内存的科学性,但仍不能对其作出 完全的解释。
同时,虽然当代人破解了部分神秘密码并为其正 名为科学,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出于古人本意,《周易》数字产生 的庞大繁琐系统的确切初衷,我们无法得知。但这并非是笔者 讨论的要点,因为无论在中西,数字思维的最初诞生都是神秘 2007-11- 01 21 和理性混杂参半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周易》的数字操作中,无 论是在其神秘模糊的面纱外,还是在科学清晰的容颜前,都能 透彻出一种中华特有的智慧,即相似关联性。必须承认,《周易》 中的数存在一定的逻辑规律性,但这种逻辑规律并非如西方的 “形式”逻辑那么顺畅、严谨,它在纵向逻辑上生节,在横向逻辑 象”的自然顺应性《周易》作为一个文化文本的又一巨大魅力,是其卦爻辞的 解卦内容。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其卦爻言说主要是一种人事道 理和人生智慧,的确是这样。而当时之人的这种叙事视角主要 导源于他们的日常性智慧,主要表现为卦爻辞取象上与自然关 系的顺应性和在社会关系上的自然情感性。在《周易》本经中, 首先是八卦代表自然界的8种现象,而64 卦爻辞经常也出现 对一些自然物象、情态及规律的描述以作人事譬喻,如“乾卦” 中对龙的情态描述喻人事的发展;“需卦”中分别在“需于郊”、 自然环境中指出需待的重要性;又如“咸卦”中分别从人体的不同方位拇、腓、股、脢、辅颊来喻示男女情感的发展进程,诸如这 样的例子几乎出现在每一卦中,此不赘述。
这种以自然喻人事, 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给定性的遵从,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维 的表现,它不像西方注重人主观意识对自然怀疑、探源和斗争, 而是更注重人主观意识对自然的顺应和和谐,这在某种程度上 容易形成人的日常性思维,即首先在人与自然的重复性社会实 践中总结出规律,然后作为常识反应地去习惯性和自在地遵从 这些规律,这是其一。其二,在《周易》中除了对自然物理的强调 外,更多的就是对人事伦理的强调。按文化形态的划分,伦理作 为一种理性自觉的意识形态和强制性规范,当然不具日常生活 的自在性,但赫勒提出了“日常性道德”的划分,这种道德具有 符合一定历史语境的群体自在情感需要的属性,并指出日常生 活中四种基本的相关德行:遵守诺言、讲真话、感恩和基本的忠 诚。那么现在我们来看《周易》这个文本,如果抛却后人在易传 中的伦理生发,如果人们推测其产生的年代确是商末周初,那 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易》本经中叙述的人伦事理具有很大程 度的日常性。这一方面表现为当《易经》涉及礼仪时,多是一种 日常性礼仪。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史记 家》曾言:“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中周代最为重要。《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也就是有祭祀、丧葬、军旅、朝庭盟会 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
但我们不能忽略《周易》本经成书 年代是商末周初,而且作为一种占筮之书,其无法脱离原始的 巫术性,这种分析也应是契合了《周易》的叙述精神的。实际上, 上述提到的周代礼节在易经中主要是以“伦理事件”姿态,如男 女关系,婚姻关系,祭祀、战争、田猎这样的生活事件来描述的, 没有作太多如后世儒学阐发的等级权力意识形态的伦理规范 和评价。也许有人会根据“殷道亲亲”是以母统为重,“周道尊 尊”是以父统为重,推断《周易》古经首乾次坤,显然以父统为 重,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断,可备一说,不足定论。何况,在“大过” 卦中,在肯定了九二“枯杨生娣,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的同 时,也肯定了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虽无誉但也无所 咎害。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方面,即如“男尊女卑”这样的等级观 念并不是《周易》强调的伦理“范式”,其所关注的是出于人自然 本性和情感的伦理“范式”,如男女阴阳的谐和,人与人的诚信, 个人心中的正固,这些德行才是《周易》强调的道德评价标准, 论对于帝王、君主还是臣民都是一视同仁。这就难怪在《周易》中出现如此多的“中”、“孚”和“贞”字了。这种人事向自然规律 的顺应取向和人伦关系源于自然情感的强调具有很明显的日 常性。
综上所述,与其说中华古人“早熟”地以现代人的高度逻辑 理性或“神灵凭附”般地创造出《周易》,不如说是中华古人蒙昧 初开时在日常生活的反复实践经验中体悟到《周易》。日常生活 不同于艺术、哲学、宗教人类纯精神活动的高度超越和自觉,也 不同于经济制度、政治体制、道德规范、法制管理的系统性和意 识形态性,它是人存在的自在状态,它的真理发生方式不如前 两者那么形象鲜明和具有“权力”庇护,而是形象模糊和经常被 “放逐”。然而,日常生活却是一种人存在的必然状态,而且是 “多数”状态和“常态”,虽然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者表面 看来是互相抵牾和捍格的,甚至被现代人解读为一种中国传统 与现代的对立(鉴于传统大多数人作为自在主体存在,而现代 人更多的作为自觉地创造主体存在),甚至认为前者是对后者 的阻碍。其实,两者并非是两个时代或二元世界,而是一体存在 的两种状态。日常性维度不仅是任何时代人存在的相对稳定地 带,而且是非日常生活实践领域那些制度和价值体系发生的根 据和根源。所以,当我们现代生活体制、知识和价值系统出现转 折困惑时,我们最应该反思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系联 古今的最具包容的场,在此,我们可“捞取”些智慧。这是《周易》 迄今魅力依旧的原因所在,也是笔者透视《周易》文化智慧日常 维度的初衷所在。 [责任编校:周玉林] [实习编校:阳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