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古城
播出内容:《安阳——革故鼎新 自强不息》
播出时间:2022年9月30日(周五)22: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豫北要冲 殷邺故都
安阳,位于河南最北部,与山西、河北接壤,自古就是三省交界区域内的核心重镇,有“豫北要冲,三省通衢”之称。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安阳,是华夏文明早期发祥地之一,有着“殷邺故都”,“七朝畿辅”之称。3300多年前,商王盘庚带着族群迁都于此。东汉末年,曹操曾定都于此。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曾先后在此建都。
妇好请缨 守土卫国
在安阳市区西北十公里处,就是古城的发端——殷墟遗址。妇好墓,是殷墟目前发现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据考古发现,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不仅辅佐商王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在军事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女将军。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多次妇好率兵出征,守土卫国的记载。
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有敌来犯,商朝军队节节败退。妇好看丈夫一筹莫展,主动请缨。这次战斗的结果,在甲骨文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妇好率军西出,斩白首两万余。”
妇好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商王武丁的激赏,把国中半数军队交由她统领。有妇好相助,武丁时期的商朝不仅版图扩大了数倍,社会经济也发展至鼎盛,殷都人口超过十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著名的豫剧唱词,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就体现在了女将军妇好身上。
中国唯一一座文字博物馆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现之地,并且拥有中国唯一一座文字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最全面的关于中华民族文字起源和发展的介绍。
从甲骨文到金文、篆、隶、楷、行,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字体有所变化,但始终一脉相承周易起源安阳,成为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和纽带。
直面困难 文王拘而演《周易》
“洹荡之间曰羑里,演易圣人昔拘此。”安阳的羑里城,是世界最早的国家监狱,“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周文王是周族的一个首领,他勤于治理,礼贤下士,使得周族越来越兴旺,文王也因此得有“圣人”之名。商纣王受到奸臣蛊惑,认为他有谋反之意,便将他囚于羑里。
为了消磨周文王的意志,纣王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让已经82岁的他去负土修城。
但周文王始终没有屈服,他白天服刑周易起源安阳,晚上就用蓍草推演八卦,寻求修身处世、治国兴邦的良策。通过多年钻研,最终为后世留下群经之首——《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影响着一代代安阳人,让人们在面对危难时,多了一份敢于直面相迎的勇气,这种精神也为古城留下了坚实的文化基座。
自强不息 十年凿成“人工天河”
1958年,一支专业水利工程技术设计团队从安阳古城出发,参与到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建设之中。
当时的安阳林县持续大旱,当地县委决定凿穿太行山,从山西引漳河水到林县,彻底解决灌溉问题。
1959年的冬天,从安阳水利局来到林县的吴祖太作为队长,带领着测绘队员徒手攀岩,进行测绘。
在茫茫太行山进行测绘,难度极大。那时的天气冷到人的手握住钢钎后就会被粘住,想拿下来就得扽一层皮。还要用绳子系着腰,从山上吊下来搞测量,一不小心便会掉进荆棘丛里。
面对重重困难,测绘队没有屈服,用一年时间,在崇山峻岭间来回测量了三次,最后完成了引漳入林工程的首张蓝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开工之初,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只有简单的马车和小推车,来回一趟得走两天,运力远远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安阳市全市的车都被收集了过来,还去当时的棉花研究所要来了五辆大拖拉机,各方倾尽所有支援红旗渠的建设。
十年奋战,愚公移山,林县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架起了211条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太行是中华之脊,红旗渠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红旗渠水润泽了干涸的土地,也润泽了人们的心田。直到今天,红旗渠精神依然激励着古城人不断探索发展。
从3300多年前的殷都,到如今的现代化新城,安阳这座城,虽历经坎坷,却不屈不挠,迎接每一次机遇和挑战。今晚22:00,锁定CCTV4,走进殷邺故都安阳,看一座自强不息的古城。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