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恩师
文/天山剑
东晋时期道教学者、医学家、科学家葛洪曾在《勤求》一文中写道:“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的确,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学问深厚、德艺双馨的名师、恩师,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指路名灯,令人终生难忘。
我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夙愿后,队员们在休息室里发疯似地将袁伟民主教练一次次抛向空中;数学家陈景润在夺取"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一看他小学时的数学老师……
是啊,当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方面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时,在激动、欢笑甚至流泪之后,又怎么能够忘记为我们走向成熟、取得成功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呢?
数十年来,每每得到中学时的同班同学在报刊、电台、公众号发表新作的消息时,我总会想起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杨景春。他正是对我们这一届同学付出最多、影响最大、威望最高的一位名师、恩师。
可知道,他曾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坚决要求回原籍任教;因为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文革时期被批为河南灵宝的“邓拓”,下放校园农场劳动改造;但面对批斗,他坚强不屈,浑身骨气剑的诗词歌赋,从不放松手中那杆犀利的笔。在我们公社,他还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为老百姓看病,深受村民们的爱戴。
当时的杨老师刚刚平反,五十多岁,身材魁梧,四方脸,一看就是一条硬汉子。但灾难的岁月在他额头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迹,非常的日子和辛勤的操劳使他的头发由黑变灰,由灰变白。
刚升入高二时,杨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幽默。记得他总是轻轻地将教室门掀开个缝,探进头,微笑着看我们,尔后走上讲台,挽起袖子,或写或画。有一次,在讲《游黄山记》一文时,他寥寥几笔,竟将黄山峰廓展现在黑板上,讲起来很生动又很省力。然而,最使我们佩服的还是他的作文教学。
杨老师对我们的作文要求特别严格。开始,我们都觉得他是个“怪”人。记得作文本第一次发下来的时候,我只得了33分,其他同学有24分的,有47分的。“天哪!我上了8年学还没见过这样打分的呢!再说,我上高一时的作文哪一次下过75分呀!”我很是想不通。谁知周末评讲作文时,他却说“进入高二,你们的作文已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起点……”还说,写不好,不要紧,重写便是,什么时候达到60分,再换作文题。就这样,我的第一篇作文不得不下功夫写了三遍。
“不在多,而在精”。这是杨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再提倡的。但精归精,写归写,杨老师常鼓励有能力写的同学多写。随时写,随时改。中午交了,晚饭后改出来,晚上交的,第二天早上就送给你,而且常常拿着作文本和“作者”漫步在垂柳下、小渠边,边走边聊,宛如父母和子女一起闲聊。现在想起来,他的工作效率与他的年龄是多么的不相称。就这样一年时间,我们班大多数同学不再认为作文是一件难事了。
为了使我们作文水平提高更快,杨老师还经常"身先士卒",自己写一些范文来启发我们。我们那儿没有公园,没有长江大桥,仅有函谷雄关和三门峡大坝,但当时交通条件极为有限,学校也没能力组织大家前往参观。杨老师就和我们一起写《金色的十月》、《发展中的灵宝城》,《再谈"拿来主义"》等文章。他写的一篇散文《项城雾雨》刊登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给我不少启迪,让我眼前一亮。想不到,我童年常去游泳的地方,在他的笔下会变得那么神奇而富有诗意!
说到诗歌,这一高考作文所不允许采用的体裁,杨老师也鼓励我们去读、去体会、去写。只要我们写了,他就给认真修改。记得我写的第一首诗歌《我赞美你——长跑队员》,被他用红笔圈去了三分之二,而且给我谈什么是诗的意境等,我受到不少启发。他没有把应付高考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他更没有为我们猜题,然而,他很自信,他用“审清题义,尔后动笔”八个字微笑着将我们送进1981年高考的考场……
辛勤的汗水凝结着累累果实,精心的浇灌又怎能不使蓓蕾争艳!
何学民,我们班的原语文课代表,华北水电学院水利系学员,先后在《中国青年报》、《鸭绿江》、《新作家》、《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成为河北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后来又担任《四川省水利电力报》主编。尚仲敏,重庆大学机电系81级学员,在重庆大学就读期间,主编《大学生诗报》,发起“非非主义”诗歌流派,同期写作的诗歌作品《卡尔马克思》《桥牌名将邓小平》《祖国》等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先后出版诗集《始终如一》《尚仲敏诗选》《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获得首届草堂年度诗人奖、第七届天问诗人奖、2019年封面新闻十大诗人奖、第四届昌耀诗歌奖、2022年十大华语诗人奖。
我也没有想到,我在重庆读军校期间的诗作也会在《飞天》杂志、《战旗报》、《青年晚报》刊发,并在学院和总后勤部组织的征文中屡屡获奖。近两年撰写的近百首诗作先后在《天山诗歌》《新边塞诗苑》《星辰有声》,以及《运河文学家园》、《军垦书院》等网络公众号刊发。诗作2022年荣获“翰林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散文获“华章传颂杯”全国盛世好文学原创作品大赛三等奖。今年7月在边城乌鲁木齐成功举办了“军旅路·边关风·故乡情”迎“八一”天山剑作品专题朗诵会。
杨老师,现在每当看到同学们发表诗作的时候,每当别人为我有这么多的诗友而伸起大拇指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您!尽管您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音容笑貌永远萦绕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脑海里。我们永远忘不了您课堂上娓娓动听的讲述,永远忘不了校园内您和我们漫步的黄昏,您办公室熄得很晚的灯光永远给我们启迪!
啊,杨老师!您是辛勤而伟大的百花园丁!您是我们人生旅程中永远闪耀智慧光芒而不会熄灭的指路明灯!
作者简介:
本名杨祝祥,网名天山剑。1965年3月生,河南省灵宝市人,驻疆某部正高级工程师。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扎根西陲,热爱军旅,工作之余,以诗抒怀剑的诗词歌赋,以诗言志,以诗明理。有300余篇新闻稿件、图片在军内外刊发,诗作曾在《飞天》、《青年晚报》、《战旗报》和天山诗歌、新边塞诗苑、星辰有声、运河文学家园等网络平台刊发。2022年诗作荣获“翰林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散文获“华章传颂杯”全国盛世好文学原创作品大赛三等奖。
温馨提示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日子在不经意间滑过。时光的隧道五彩斑斓,感恩生命、感恩所有遇到的人,我们总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前进、不断收获、不断经历、不断的快乐着……只有文字可以留住时光、留住美好、留住记忆……
馨语:平台发起人,态度严谨,励志打造一个爱国的、正能量的、温馨的文化家园。创建《馨语随笔》公众号、增设《馨语随笔 副刊》公众号。
欢迎志同道合的创作爱好者关注、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