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数量方面,说来也有趣,现存的诗歌中,白居易近3000首,李白900多首,杜甫1400多首,这也是唐朝诗人诗歌数量的前三甲。当然不能以数量论成就。第二,白居易有一套诗歌理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到: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树根、树苗、开花、果实这几个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个体来说,这几个是有先后主次的,情是诗歌的根本,这也是唐诗最核心的东西,唐诗主要强调情(这也是与宋诗主理的根本区别),不管是那种语言风格我最爱白居易的诗词歌赋,就像树苗一样,它是发展开来的基础,声韵、修辞这些如同开的花,与语言一样,是一种表现手段,最终的目的就是结出的果实,这是诗歌所要带给读者的精义之所在,也就是要有现实意义,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第三,白居易亲自倡导了新乐府运动。第四,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因为语言明白如话,所以妇孺皆知,流传度很广,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
白居易有那么多诗,哪首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呢?《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公认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为什么说《长恨歌》更加出色一点,我想清代诗评家赵翼在《瓯北诗话》有一段话说得很有理:“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杨玉环与唐玄宗的事,原本是中唐当时社会被世俗人士广为谈论的热门话题,此为“一俗”,白居易竟然用通俗的诗歌语言来叙述这事,此为“二俗”,融此“二俗”而广为传唱,其他诗人不能为我最爱白居易的诗词歌赋,将爱情和王朝的兴衰结合来写,其社会意义比《琵琶行》个人抒怀更加难得,所以《长恨歌》更加胜一筹。
《长恨歌》内容可以分为玄宗得杨妃懈怠朝政、安史之乱后赐死杨妃、玄宗回京思念杨妃、道士寻杨妃魂魄这几个部分。最感人的就是最后一部分,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后终于在海上仙山找到杨妃,这一部分用了浪漫主义笔法,极言寻访之困难,反衬唐明皇对杨妃的思念之深。找到后看到,杨妃对唐明皇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又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又是寄旧物表深情,最后说了一段话,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诗还有个有趣的的现象,唐诗多数是抒情诗,而白居易最牛逼的《长恨歌》却是叙事诗,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最精彩的道士招魂这段却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而成。
整首诗里有一句爱情绝唱,那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相信每一个男人都想听见女友说这一句话,每一个女人都喜欢男人说这一句话,可是要做到并不容易,就算一时做到了,也未必一世能做到,但即使如此,只要丘比特射出了黄金箭,多少男男女女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爱的怀抱。正如元好问所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