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12月10日,我们在网上发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度读者选书”活动,共有2117位读者参与了网络投票。我们综合网络投票和36位特约评委的票选,选出了三联书店2022年度好书,现将书单公布如下。
年 度 十 种 好 书
---
尧风舜雨
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两册)
王军 著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王军:元大都规划的乾坤交泰布局
---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尹吉男著
ISBN: 定价:128.00元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尹吉男:《杏园雅集图》与“江西文官集团”
---
铁袈裟
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郑岩 著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图案,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郑岩:“铁袈裟”不是铁袈裟
---
法律简史
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
桑本谦著
我们依稀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法律,所以应该已经很了解它了,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法律的深层逻辑和人类的道德直觉(公平或正义)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吗?绝大多数法律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接受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毁灭了这种希望。
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即“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本书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点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桑本谦:电车难题与事故降级
---
空间的敦煌
走近莫高窟
巫鸿 著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
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巫鸿:如何观看敦煌壁画?
---
杜甫评传(三卷)
陈贻焮 著
著名学者陈贻焮先生的力作,共三卷一百多万字,被公认为“当代杜诗学中的一座丰碑”。全书以杜诗编年为经,以同时代的历史记述与后代重要的杜诗注解为纬,以评带传,考、论相辅,既通脱恣肆又细针密线地为读者复原了杜甫高才大志、仁厚爱民却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其诗艺的精湛与精神的丰瞻如何在盛唐因安史之乱骤然衰败的历史危局中绽放光辉并绵延久远,成为一代诗圣。
诚如葛晓音先生所言:“(《杜甫评传》)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古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像修复一个打碎了的古董花瓶那样,完整地展现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风貌”,因而,本书既涉及了杜甫所遭逢的各种生活际遇、人事悲欢、政治动荡、百姓苦难,以及山川地貌和风俗世态;也大量铺陈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情面相和体己达物。杜甫用诗歌承载的个人、时代与历史,作者将其完整、细腻且活泼泼地翻译和诠释了出来,如一部以杜甫为主人翁全景书写大唐由盛转衰的史诗,可谓长歌当哭、荡气回肠。>>>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值得一版再版的原因
---
神话与仪式
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
段晴 著
新疆,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纺织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7—2008年,挖玉人在新疆和田的山普拉找到了几幅毛毯——氍毹。这些氍毹色彩鲜艳,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传说。
本书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段晴,针对和田出土氍毹展开的一场解密之旅。利用历史语言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作者破解了氍毹上于阗文的含义、解读出氍毹图案上的苏美尔、希腊神话,由此揭示氍毹“起死复生”的主旨,并将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龙鼓传说”相结合。氍毹上的神话叙事与其所供奉的人祭祈雨仪式,使古代于阗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苏美尔女神伊楠娜崇拜——得到了充分呈现,凸显出新疆作为多文明汇集之地的得天独厚。
这项研究是名副其实的“绝学”,而段晴教授自2008年投入到山普拉氍毹研究,至今已逾十年。本书忠实保留了她十年研究的整体历程:从灵光一现的猜想,到大胆细致的成说,其间伴随着她不断的自我扬起与自我推翻。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见证了一位学者孜孜不倦寻找答案的求真精神。>>>段晴:古代于阗的原始宗教信仰
---
缺席的岛屿故事
从头开始说台湾
杨渡著
从台湾岛的史前起源及十七世纪的历史开始讲起,用八十个故事,原原本本地理出一条贯穿台湾古今的链条。故事基本分三部:一、台湾的历史,包括先民的历史、荷兰及西班牙人的侵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结束郑氏家族的统治、中法之战及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殖民台湾;二、日据时代殖民者对台湾的管理、压制、掠夺和台湾民众的反抗;三、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的接收状况以及一九四九年后蒋氏家族对台湾统治的始末。全书配有珍贵历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现台湾的历史、物产、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以及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活动等。>>>台湾光复,巨变瞬间的人间容颜
---
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
苏联水利建设的得与失
[俄]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著
华盾译
这是一部伏尔加河水利史,甚至苏联水利史。
1930年2月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书中,关于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的筹备和建设经过、大规模搬迁、劳改营犯人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选择性抢救的描述,为更广泛地了解现代社会的水利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史上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苏联政府在国家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书描绘的伏尔加河水利建设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迥异观点的证据,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态悲剧,又有发电、航运、科技等千秋之利。但无论如何,“苏联”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伏尔加河水电站的成就与代价
---
祭牲与成神
初民社会的秩序
[法]勒内·基拉尔 著 周莽 译
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活人祭神”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替罪羊”机制,杀死“替罪羊”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宗教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攀比摹仿”论超越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性,因此羡慕嫉妒是人类的必然情感,冲突在所难免。而“替罪羊”的作用就在于将冲突从内部转移至外部,使其化解,因此其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基拉尔几部作品中的观点一以贯之,逻辑严密,自成一家,是法国思想性写作的典范。>>>献祭、暴力与驱魔仪式
副榜十种
---
决胜
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罗平汉 著
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罗平汉教授撰写的这部专题历史研究著作,以大量史料为依托,以较高的理论高度和深刻的问题意识,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赢得解放战争这一历史问题。
全书共十三章,以历史为序,从十三个不同侧面梳理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原因。从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者在四年战争的历史脉络上,揭示了毛泽东胜出蒋介石、共产党必胜国民党、解放军必然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关键因素和根源,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始终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胜利之因,最终“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普及价值,在史料的组织使用、史论结合的写法上,圆融通透,在叙写战争史实和人物方面,生动的细节呈现,可读性强,显示了大家功力。>>>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
肯特作品2种
肯特
[美]洛克威尔 · 肯特 著汪家明 冷冰川 编
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画家、作家、冒险家,他曾经在世界各地游历,足迹遍布阿拉斯加、火地岛、冰岛、格陵兰等,创作了许多描绘当地大自然风光的油画和版画,还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历险与探索生活的著作,并绘制了许多精彩的插图。肯特的版画作品为美国艺术界带来了很大影响,作品大多是以人物为主体,以优美、完整的人物造型,表现人的崇高与尊严感,歌颂人的英雄主义感情,赞美人的创造力,他画面上的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他为《白鲸》《老实人》《十日谈》《莎士比亚戏剧集》等文学名著创作过大量插图,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出版。
本书精选肯特的创作、装饰画、插图、藏书票、油画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三百余幅,以7种不同质感的纸,呈现出他不同人生阶段的精神气质,以及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特征。2022年是肯特诞生140周年,这部《肯特》是献给所有热爱艺术、热爱书籍的读者的一份用心之作。
本书装帧设计由“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者,知名设计师赵清操刀,水洗牛皮软精装,切口烫金,440页的厚实与丰盈,7种不同质感的纸——本白、香片灰、古典米、赭黄、臧蓝,印黑、印白、印金,材质与工艺的深度结合,让肯特作品中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以可触摸的形式还原和展现突出肯特的独特艺术魅力,力求实现形与质的结合与统一。
封面书名《肯特》由黄永玉题签。黄永玉、北岛、徐冰向所有读者推荐本书。>>>冷冰川:你会找到“肯特”,就像荒野狐狸找到狐狸
这是我所有
[美] 洛克威尔 · 肯特 著 刘莉 译
《这是我所有》是肯特的一部自传,最初出版于1940年,是他和家人在阿迪朗达克的山居生活头几年的记录,不仅包含他的个人与艺术生活,也描述和记录了诸多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美国与国际局势相关的事件,如他作为当地代表与铁路公司据理力争线路恢复运营的始末、他绘制波多黎各主题壁画而引起轩然大波等等。与三联书店2020年出版的肯特最后一本书《荒野集》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肯特是更加富有激情与同情的,书中的肯特不仅投入山间生活,并进行不懈的艺术创作。他在1930年代末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呼吁,言语中澎湃的激情无不折射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性格特征。作者讲述的方式富于戏剧性,思路跳跃而有节奏感,对生命中每一个事件的描述都如同塑造了一组群像,而这些人物和围绕他们所产生的画面与情感都经由作者创作并穿插其中的版画以诗意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让本书成为了最具肯特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肯特:生活、呼吸和安放我们自身的家
---
角斗场的《图兰朵》
田浩江著
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的著名歌唱家田浩江,用生动而富于画面感的笔触,讲述了他职业生涯中有关歌剧的怕与爱。书中既有对帕瓦罗蒂、多明戈、小泽征尔、捷杰耶夫等音乐大师的深入刻画,也有对普通歌剧演员、经纪人、剧院管理者、声乐教练乃至于街头艺人等小人物的鲜活描写,堪称一部视野独到、写作奇崛的国际歌剧浮世绘。在这里,你能看到艺术的崇高与苛刻,名利的炫目和无情,人性的幽微与奔放,乃至命运的复杂和意外……全书以歌剧黄金时代的巨星帕瓦罗蒂为开端,以“9·11”前夕世贸公园里一个会唱歌剧的乞丐为结束,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既体现了歌剧名利场上个体复杂的命运,又展现了跨越30多年的时间里国际歌剧世界的优雅与倾轧,见证它曾如黄金般的耀眼辉煌与无可奈何的衰微落寞。最终,让人感叹于艺术和人性超越地域、种族、阶级、文化等一切障碍的美好——那是我们不能放弃的终极力量。>>>帕瓦罗蒂
---
致用与娱情
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
高居翰 著杨多 译
高居翰中国晚期绘画史收官之作,离开其浸研多年的文人画,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画论和收藏家不屑一顾的“世俗画”( ),是其晚期学术转型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画论奉文人山水画为圭臬,将受主顾委托而创作的“世俗画”视为匠人之作,而非“艺术品”,世俗画及其作者也因此少有文字记载。高居翰认为,这些“失语”的、鲜有人关注的世俗画,值得更严肃的研究,也是打开艺术史研究面向的新兴资源。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高居翰:扬州美人与满族朝廷
---
早期中国
社会与文化史
李峰 著刘晓霞 译
本书以“早期中国”的视角,尝试描述和解释从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历史,并将此段历史放在一个比较的脉络中,思考国家形成、书写的起源、官僚组织、法律和政体、诸子百家、战争性质的演变、帝国的缔造等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作者熟稔出土的古文字与物质材料诸子百家图案,也掌握传世文献,同时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在宽广的视角中重新检讨中国文明,强调其连续性与同质性,是一本结合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重要著作。>>>李峰:商晚期的书写与社会
---
持续焦虑
[美] 艾恺 著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大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学与哲学之勃兴,恰恰源于人们眼见他们珍视的东西被他们想要的东西削弱或者摧毁。每个人对平等、个人主义、科学和现代工业等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同时也为传统生活、家庭伦理、与自然相契合大声疾呼。这两组欲求的冲突,不但象征和表达了人类最深的社会冲突,也象征和表达了人性本身的深邃矛盾。
作者从德国的反现代化论者如哈曼、谢林和赫德、费希特等人的思想梳理开始,继而将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如斯拉夫主义者,印度的甘地、泰戈尔,中国的张君劢、梁漱溟,日本的冈仓觉三和西田几多郎,一直到当代的埃吕尔和马尔库塞等的思想做了全面的梳理。
作者认为,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是:在批判的过程中,辨明了现代化过程的真正本质,也确定了人类要付出的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艾恺:斯拉夫主义思想中的西方世界
---
从未央宫到洛阳宫
两汉魏晋宫禁制度考论
陈苏镇 著
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宫内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运作与宫禁格局密切相关。两汉魏晋的皇宫包含宫中、殿中、禁中三个区域。
全书以皇宫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殿式建筑开篇。三组文章分别探讨西汉未央宫、东汉南北宫、魏晋洛阳宫的形制格局、主要建筑、机构分布,揭示出其间幽微、隐显的演化脉络。
宫中各种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事务。其权力大小和对最高决策过程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和与皇帝的空间距离。皇帝身边的士人、外戚、宦官等势力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夺,与宫禁制度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本书充分利用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经学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一系列新结论,系统揭示了该时期宫禁制度的演进线索,对考古和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古代皇宫制度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政治史、制度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全书配图20幅。随文插入相关内容处,颇有助于对相关宫殿布局的认识。>>>陈苏镇:秦汉殿式建筑的布局
---
田晓菲作品系列四种
收入田晓菲2000—2016年写作的四部中古文学研究专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文化》《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文学与历史被建构的过程,呈现另一种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的整体性构想。>>>田晓菲:从铜雀台到铜雀砚
---
金翼
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作者定本)
林耀华著庄孔韶 林宗成译
《金翼》是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他将在福建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和自小的成长经历两相结合,以小说笔法,采用“生命传记”的形式,生动塑造了黄东林和张芬洲等人物。全书特别围绕黄、张两人及其背后的宗族势力展开叙述,融真实的民风民俗于虚构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两个家族从清末至抗日战争时期三十余年的起起落落。经由这一番书写,中国(特别是南方)传统乡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跃然纸上,举凡吃穿用度、婚丧嫁娶、习俗信仰和地方网络等等,都随着叙事展开次第呈现。
林先生将自己的学理思考巧妙埋于故事表层之下,用亲切平实的口吻提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洞见,这样的学术写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极少见。书中从“平衡论”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努力,也仍然富有启发意义,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传世之作。>>>《金翼》:一个家族的兴衰是由什么决定的?
---
保罗·利科论翻译
[法]保罗·利科 著章文 孙凯 译
ISBN:978-7-108-07405-8 定价:59.00元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保罗·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重现纯语言”的翻译理想。>>>抛却完美翻译的幻梦, 就是承认自我与异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逾越的
特约评委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安 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陈侃理 北京大学历史系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程乐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
戴 昕 北京大学法学院
丁 杨 中华读书报
高峰枫 北京大学英语系
贺方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康子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雷思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
陆 灏 文汇报
陆 胤 北京大学中文系
罗 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孟 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缪 哲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潘文捷 界面文化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舒 炜 河南大学文学院
宋 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唐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系
陶庆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王东杰 清华大学历史系
王 楠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王 诤 澎湃新闻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