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寨没火黑咚咚,彝寨没歌冷凄凄。火神笑起山村欢,围着火跳脚心暖。”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不仅代表彝家山寨的质朴温暖,也代表彝族儿女的热情奔放,更是彝族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指引。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大理彝族的传统节日,历时三天三夜(今年在阳历8月10日至12日),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火把节”自汉唐起开始盛行,至今已沿袭了一千多年。据记载,“火把节”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彝族先民生活在高寒山区,对火有着强烈的依赖和敬畏,认为火是神赐予人类的宝物,可以驱赶野兽邪灵,保佑庄稼丰收和家庭安宁。每年在农忙后,彝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以感谢火神的恩赐,并祈求来年更加美好。
最早记录彝族火把节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们会整晚用竹竿举着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满地乱跑,‘相烧为戏,谓之驱禳’,直到天明。”
《开化(在云南)府志》说,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节,火把节当天还会吃生肉,以此为“献岁”。火把节时,大理的白族吃生猪肉拌蔬菜。
尽管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有很多,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但不管传说各异,说法不同,归根到底都是与“火”有关。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自豪和坚守,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火,是彝家永不熄灭的希望所在。无论中国传说中居住山林的古代燧人氏的钻木取火,还是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得火种带给人类,虽叙述各异,却都源于人类进步的法则——火,照亮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彝谚道“觉里都阿厄阿达,史里都阿厄阿达”,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时离不开火,去世时仍然离不开火。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祭祀祖先、驱除邪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方式大理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民展示自己独特风俗、艺术、信仰和情感的舞台。在这个节日里,你可以看到火光照亮的欢乐场景,也可以听到动人心弦的传说故事,更可以感受到人间最美的情感。
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彝族人民都会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月光下,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歌舞的海洋。火焰在风中升腾,人们“耍”着火把,唱着彝族跌脚调,跳着左脚舞,沉醉在火的乐章中。
明代状元杨慎(升庵)取道楚雄回四川新都省亲,夜宿泸山,恰好遇上彝族火把节,他看到火把节的狂欢盛况,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的《泸山观火炬咏怀》一诗,把彝族火把节万人狂欢、烈焰飞溅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康熙四十年任柳州府同知,曾任大理同知的江南休宁贡生姚际离,也曾经被彝族火把节的盛况所感动,出了诗意盎然的追问:“火节何年始?相传六诏时。睑夫行自味,慈妇慧能知。狂舞令犹醉,燎原势不够。星回无可考,风俗留一诗。”“簇簇银鞍争上下,飞飞翠袖舞东西。俯看尘世趋炎者,多少纷驰烈焰中。”
正如中国作曲家王西麟所作的管弦乐《云南音诗》中的《火把节》一章所表达的那样,“火把节是一个充满欢乐与祥和气氛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用火焰来驱除黑暗与邪恶,在火焰中寻找光明与希望,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在歌声和舞蹈中寻找快乐与和谐。”
火把节,这是一场古老又神秘的时空对话,刻满历史印痕,一眼千年,超越古今;这是一场追寻民族文化的探寻,点燃文明火把,感知先民智慧。
这个夏天,走进彩云之南,邂逅一场燃烧着古老信仰和民族情感的盛宴,探寻火之文化、沉浸火之圣典、品尝火之盛宴、唱起火之欢歌、跳出火之幸福、相约火红未来。
旅游小贴士:
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也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民族过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在云南,各地庆祝火把节的方式不尽相同,一般为期三天,甚至很多地方会嗨上半个月。
《节庆云南》:每一次相逢,都是心飞神怡的小确幸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和爱红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统筹:杨之辉林云冬罗蓉婵何沐曹璐唐丽娜张碧玉郭凯李星佺
本期文案: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