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林
Stone
尼
一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唱出了撒尼人的热情好客
一篇叙事长诗《阿诗玛》
讲述了撒尼人的勤劳善良
一场火把节
揭开了撒尼人神秘的面纱
这“一诗、一影、一歌、一节”
足以代表了彝族撒尼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篇章
撒
“一诗”悠久,撒尼文化的精彩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石林是撒尼人居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与石林奇特秀美的自然奇观相辉映,形成了以“阿诗玛”为代表的独特民族文化。
叙事长诗《阿诗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它反映了彝族撒尼人的日常生活、婚丧礼节等风俗习惯,讲述了撒尼人的迁徙、成长和发展历程。
长诗以女主人公阿诗玛的名字为篇名,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了撒尼姑娘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人“宁折不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是撒尼人生活记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历久弥新,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
“一影”情深,民族艺术的传播
电影《阿诗玛》是根据长诗《阿诗玛》改编成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
电影用音乐歌舞形式,以如歌如颂的格调与丰富的情感色彩,描述了两个撒尼青年纯洁而坚贞的爱情,赞美了撒尼人勤劳智慧、英勇顽强、追求幸福的优良品格与民族精神。
影片围绕着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石林的美丽风光、富有浓郁撒尼特色的风俗画面,片中颇具诗意的歌曲、传奇的情节,使影片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电影《阿诗玛》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三个第一: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片;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音乐风光片;第一部荣获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节”的中国影片。
“一歌”悠扬,热情好客的撒尼人
淳朴的撒尼人热情好客,每当远方贵客到来时,撒尼人便会弹起大三弦、唱起祝酒歌,用古朴的仪式迎接远来的贵客。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石林热情淳朴的彝族撒尼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创作人范禹和麦丁到石林路南受到撒尼人们的热情款待,他们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对远来的客人们的欢迎。
“路旁的花儿正在开哟,树上果儿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歌曲以其热烈欢快的旋律,和热情朴实的唱词红石林的传统节日,表达了撒尼人豪放的性格、热情好客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特点。
这样一曲欢快热烈的歌曲红石林的传统节日,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领略石林的魅力。而撒尼人的热情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斑斓绚丽的服饰彩绣,风姿豪放的民间歌舞,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斗牛斗羊的传统风采,更是让客人们惊叹、流连。
“一节”盛大,多彩的撒尼民俗
撒尼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他们敬重山川,敬畏生灵,守卫自然,这份淳朴热情一直流淌在他们的血脉里,日积月累成为了撒尼人优秀的文化传承。
彝族撒尼人崇拜火,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每年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重要的传统祭祀性节日——火把节,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说法多样,无论哪一种都包含着美好的愿景,火驱赶了害虫和邪恶为人民带来了和平和粮食。
火是希望,是光明,是生命;火给撒尼人带来幸福,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了蛮荒时代,走过了迁徙岁月,走过了几千年的光阴,也将永远守护着撒尼的子民。
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男人们忙着杀猪宰羊,妇女忙着做荞耙糕点,准备祭祀材料;第二三天则举办斗牛、赛马、摔跤、射击、赛歌、赛衣等精彩纷呈的传统项目。
火把节的晚上最是热闹精彩,伴随着热情奔放的大三弦舞,千万支火把映红石林夜空;撒尼姑娘小伙围在篝火旁尽情舞蹈,节奏欢快、裙角飞扬;简单朴实的大三弦,奏出几千年的民族脉络。
石林,
这片神奇秀美、广袤丰饶的土地,
养育了一代代的撒尼人,
也孕育出彝族撒尼人
悠远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
勤劳朴实、善良坚强的撒尼人,
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发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语言文字,
谱写了族群记忆的辉煌篇章。
走进石林走进撒尼,
在这样一个欢快的地方,
品尝一顿生态彝家宴,
听一首醉人的酒歌,
领略动人的撒尼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