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环境美学的生态美的性质及特点

摘要:生态美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当代审美理念。本文通过总结生态美的性质及特点,进一步讨论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美学的生态论的存在观、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生态批评六个基本范畴的作用发挥。

关键词: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 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由中国学者于1994年提出,是以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存在论根基的美学观念,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它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以实现人的审美的生存、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美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

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处理人与环境矛盾冲突的调控手段中,审美与法律和伦理相比,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法律是社会中人的行为的底线,规定着社会中的人“不能做什么”,从而保障其他人“免受伤害”的消极自由;伦理道德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是人类社会法律的基础,又蕴含着高于法律的要求,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善恶、应当做什么。这两种要求都意味着外力的约束,而“审美”的手段,则是温和的,赋予了人更多的主动性。人们想要了解生态之美,就要到大自然中去。如洛伦茨在《所罗门王的指环》中所说:大自然的真相就已经充满了令人着迷而又使人敬畏的美,你越是深入探究每一个细节和每一项特点,就越能发现它的美。这一非功利性的审美行为正是使人类敬畏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的根本动因所在。

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阐述。生态文明,意味着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也意味着新的世界观、宇宙观的树立。生态美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广泛普及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实推进。

二、生态美学基本范畴及作用

以下将从生态美学研究的六个基本范畴出发(文中讨论的基本范畴是由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在《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范畴》一文中提出的),阐述生态美学在生态文明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生态论的存在观

生态论的存在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与西方经历过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背景不同,中国没有产生“人是宇宙的中心”或“人是地球的痈疽”一类较为极端的观念,但由于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和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冲淡。生态美学蕴含的生态论的存在观能使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唤起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美学的合理因素并扩大其影响力,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奠定基础。

(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

海德格尔提出“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具有着的映射游戏,我们称之为世界。世界通过世界化而成其为本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具体指明了“此在”的存在在怎样的世界结构中获得审美、进行生存。“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本身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将“天、地、神、人”四者统一在整体中,为现实生活增加了审美的意义――哪怕是简单的人造物和人类行为其背后都蕴含着来自四方的倾注的赠品。

(三)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将生存中的审美拓展为“审美地生存”,他提出,“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却是诗意的”。

如果说生态论的存在观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为现实生活中四方整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进行了解释,那么“诗意地栖居”则为具体的行动提供了建议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呼唤生态文明的时代,人们享受着技术创造的便捷与财富,也陷入技术带来的羁绊和禁锢。人类社会呼唤本性、呼唤自然、呼唤回归的声音越发强烈。

(四)家园意识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乡土情结、家园意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生态美学对文明史的透析,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生态文明时代,这种“家园意识”能够将“对家园、乡土的热爱”与“对家园的保护”自然地联结起来,使人们从爱护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家园开始,进而欣赏地球之美、保护地球生态。

(五)场所意识

在生态文明时代,破坏“场所”的不仅是突发的自然灾害、恶劣的天气现象等,还有城市生活带给人的精神压力、冷漠的人际关系。我们不仅听到、看到场所的破坏,我们还能通过呼吸、味道、身体知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整个场所。“场所意识”的树立解释了在具体场所下应如何感知的问题,同时也使人不断警醒,对自己生活的场所保持一种敏感的知觉与体会。

(六)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由文学研究学者威廉・鲁克尔特提出的,它是一种从生态视角出发的文学批评。生态批评理论家致力于通过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产生改变人们心灵的力量,使人们产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欣赏自然的态度。

中国的生态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萌发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家和生态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进行反思的作家与作品。如沙青、徐刚、王治安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品,揭露中国社会的生态危机,发出拯救自然的呼吁。

生态批评具有生态启蒙的作用。“生态启蒙”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生态美学对文明史的透析,它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是“启蒙的启蒙,它将自己的利刃磨得更为锋利,对第一次启蒙的苛求与普遍主义进行鞭策,并在这种意义上成为第二次启蒙”。文学作品作为传播的重要媒介,是进行“生态启蒙”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J].中国文化研究,2005,(04).

[2]康拉德・洛伦茨.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

[3]曹华飞.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4-11-17.

[4]孙周兴.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

[6]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当代西方生态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4).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下一篇: 高校教师因尿毒症接受私人电话透析:病人在找你
上一篇: 《三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7月1日起施行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