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总目录
No.1
本刊特稿
【第七期】
■在纪念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李屹
No.2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第七期】
■道艺统一 褒优贬劣——新中国70年文艺评论断想/仲呈祥
■“守正”和“创新”: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命题/陈振濂
【第八期】
■构建中国式艺术理论的若干思考/王一川
■戏曲七十年与未来遐想/傅谨
【第九期】
■在艺术与文化的有机整合中推动中国音乐史学转型/项阳
■中国电视剧的时代变迁与发展对策/高晓虹 王婧雯
【第十期】
■新中国70年话剧创作观念探析/胡薇
No.3
特别策划
【第一期】——中国文艺2018(一)
■2018:改革开放与戏曲的再出发/傅谨
■2018:寻求看待美学现象的历史框架和理论框架/张法
■2018:原创文化节目发展与研究新动向/张爱凤
【第二期】——中国文艺2018(二)
■2018:当代中国舞蹈的五个关键词/冯双白
■2018:中国电影文化地形图/陈旭光 赵立诺
■2018:中国话剧的守正创新和稳中求进/宋宝珍 王津京
■2018: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行/梁江
■2018:设计研究的变革与阵痛/李超德 朱琳 孟少妮
■2018:中国音乐学的跨越、深入与独立视野/杨曦帆
【第三期】——国外文艺理论研究与借鉴
■别林斯基文学批评的当代启示/程正民
■从“谦卑”中获得自尊——论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张芬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实质性社会功能浅论/马聪敏
【第四期】——新诗的美学品格与艺术追求(一)
■百年新诗中的北岛与昌耀/李少君
■古典理想的重构与新诗诗思的建构/刘艳
■诗人的心路历程与时代的精神图谱/王雪瑛
■中国新诗的历史源流、发展态势与诗学反思/杨四平
【第五期】——新诗的美学品格与艺术追求(二)
■“新诗”的时代介入与文化担当/王光明
■当代新诗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以四川新诗群体为例/何光顺
【第六期】——新时代视野下的文艺评论
■及物批评亟待重返现场/汪涌豪
■文艺评论家的姿态、心态及语态:以李健吾《咀华集》为例/宋生贵
【第十一期】——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
■人工智能开启中国文论自主创新时代/刘方喜
■人工智能引发电影创作生产变革新浪潮/赵海城 陈昌业
【第十二期】——新时代电影发展研究
■主题电影类型化新趋势与电影高峰之路/王一川
■近年“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开拓与收获/饶曙光 兰健华
■从2019年国庆档影片看中国主流电影形态重构/尹鸿
■现实主义电影与社会主流价值传播/范玉刚
■新时代献礼片的审美探索和价值追求/齐伟 刘学华
No.4
理论探索
【第一期】
■文化自信与正确的历史观/张德祥
■论艺术创作中的感性/童强
■西方艺术表现的演变轨迹与内在逻辑/刘承华
■曲艺民间性的生成与演进探析/贾振鑫
【第三期】
■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的现代人格建构/李健
■论“形体行动方法”的理论全貌与现实意义/高敬瑜
■谈曲艺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呈现/陈世海 袁丽红
【第四期】
■后人类叙事与虚拟时代的美学更新/汤拥华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薛晋文
■论传统艺术审美中“意”的呈现/王赠怡
【第五期】
■论当代戏剧的反仪式化倾向/丁罗男
■中国电影意境的演变和发展/王锋
■现代杂技的审美意蕴/高伟
■喜剧精神的重建:对当前喜剧电影创作态势的观察/邱振刚
【第六期】
■创新才能激活美学传统的当代意义/高建平
■文本理论中的诗化主体——从克里斯特娃的中国接受谈起/冯庆
■论纪录剧情片对“虚实”的跨界与坚守/牛光夏 成亚生
■设计中的双重叙事及其类型特征刍议/杨祥民
【第七期】
■审美感通学批评:内涵、特质与旨趣/汪余礼
■身体与世界的融通——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身体美学观/梁晓萍 姬宁宁
■孔子乐论之美学特质再思考/周世露 杨广越
■重塑书法之诗性、超越性与人文性/彭智
【第九期】
■文艺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宏观辨析/陆贵山
■本土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李昌菊
■颜体“经典化”对儒家实用书写的超越/杨国庆
■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结构与审美精神转向/刘发开
【第十期】
■中国书画笔墨纷争浅析/朱伯华
■文艺与地域关系的视野扩展与理论深化/杜国景
【第十一期】
■在思想交锋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学/夏燕靖
■当下中国电影的类型自觉与价值建构/陈晓云
■早期中国本土摄影理论中的画意模仿论/潘万里
【第十二期】
■谈艺术评论工作者的文化修养/叶朗
■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历程与前瞻/彭锋
■“十七年”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陈池瑜
No.5
艺海杂谈
【第一期】
■当代中国电影的公共参与属性和实践路径/谭政
■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宋维才
■中国武侠电影的三个发展阶段/刘涛
【第二期】
■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舞蹈创作/凌逾
■军事动作题材主旋律电影走红背后的主题思考/周文萍
■论艺术创作对美的实现/吕国英
【第三期】
■叙事艺术中的“盘马弯弓”与“先藏后露”/胡海迪
■试论当代书法的语言转向/董水荣
■论电视媒介下的音乐价值传播/崔健
■网络剧创作传播中对现实的虚化与聚焦/王文静
【第四期】
■互联网时代的“慢电影”及其艺术精神/林玮
■叶锦添的东方美学思想探析/张郑波
■“错时”的目光——论作为批评维度的“当代性”/马琳
【第五期】
■武侠电影的审美偏差与侠义精神的失落——从张艺谋的《影》说开去/傅守祥 姜文
■定体则无中华文化杂谈八上,大体须有——散文创作之我见/徐可
■诗、史、哲:昆曲改编古典剧作的三重世界/安葵
■互联网视阈下中国原创音乐的审美构建/李长鸿
【第六期】
■论文艺精品产生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条件/林岗
■谈吴为山雕塑创作的写意精神/向云驹
■青春电影应抒写有质感的个性青春/洪兆惠
【第七期】
■中国画里的真山水与真精神/袁志坚
■从幼苗到大树——陶行知育才教育对伍必端艺术人生的塑造/郝斌
■当下实验动画创作实践的跨界探究/邓尚 金妹
■互联网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姜常鹏 李培达
【第八期】
■心怀家国 情系人民——评晓光歌词艺术作品/宋青松
■“城市诗”美学散论/徐芳
■台湾青春电影在新周期的突破与回归/沈小风
■守护与拓进——论郎绍君的美术批评思想与实践/关子谦
■论颜体的碑帖双面属性及其当代影响/杨庆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路径/马翱
【第九期】
■音乐学家冯文慈的批评实践/陈荃有
■中日当代文艺对城市化进程的书写探析——以城乡冲突为中心/张文颖
■现实主义青春片创新路径探析/桂琳
■延安版画中“新农民”形象及其主体意识建构/高颖君
【第十期】
■论民歌《龙船调》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和启示/黄中骏
■论20世纪80年代云南美术现象的历史成因/汤海涛
■以声叙事 以乐感人——论声乐演唱在音乐剧中的作用/陈冉
■浅谈动画电影中的陪伴角色/支娜
■网络文学的中国表述:从“九州”玄幻世界开创说起/张春梅
【第十一期】
■论文艺批评家群体的变迁/宋家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融合发展之路/王岩
■新世纪青年雕塑家创作现状分析/刘礼宾
■从双重时空看女性网游小说的内在特质/邓韵娜
【第十二期】
■沈鹏先生的文化忧思对当代书法的启示/白锐
■转型期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话语变迁/范志忠 王家明美
■从“积淀说”看中国画传统笔墨的传承变革/孟云飞
■从《本草中国》看传统文化纪录片缘何赢得观众/孙虹 雷建军
No.6
艺坛对话
【第八期】
■流行音乐如何紧跟时代的节奏?/陈小奇(点击查看、)
No.7
作品评析
【第一期】
■襟怀坦荡 岁月不老——从郑浩天看话剧《大国工匠》的人物形象塑造/张先
■西藏题材电影类型的不同表达——以《阿拉姜色》《冈仁波齐》为例/李艳
■小剧场戏曲的“传统”情怀——评京剧《好汉武松》/任婷婷
【第二期】
■为“人民作家”立传——评话剧《柳青》/高字民
【第三期】
■感受生命的诗意与吟唱——评话剧《生命行歌》/吴戈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伦理传承与类型探索——评电影《大路朝天》/峻冰
■检视传统的体悟,拥抱时代的觉知——评舞剧《醒•狮》/李静
■在喜剧谐趣中感受生活温度——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郑荣健
【第四期】
■现实题材舞剧之“真”——评当代舞剧《记忆深处》/慕羽
■现实题材话剧的整体性艺术构思和唯美表达——评话剧《小镇琴声》/景俊美
【第五期】
■情歌一曲动京华——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文豪 仲呈祥
■未来的未来在哪里?——谈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观/杜学文
■千年胡笳又吟唱——观音乐剧《爱•文姬》/冯亚
【第六期】
■悲剧典范的现代诠释——评双语版戏剧《阿伽门农》/唐凌
■机器的进化与工人生存情绪的改变——从肖克凡的《机器》谈起/张红翠 张祖立
【第七期】
■心灵探索与精神抵达——《酗酒者莫非》舞台艺术的美学阐释/张荔
【第八期】
■以虚写实 以实喻虚——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刘忆
【第九期】
■从传统民族文本到现代影像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时代创新/潘路路
【第十期】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真实与虚构的编舞——评电影《何以为家》/朱靖江 高冬娟
■时代之声与青年成长——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陈冬梅
No.8
艺史新知
【第八期】
■吴文季和他的《康定情歌》——来自甘孜和泉州的山海对谈/郭昌平 陈冬梅
No.9
读史怀人
【第十期】
■大家风范 战士情怀——我所接触的文艺理论家陈涌先生/刘文斌
No.10
青年批评
【第十一期】
■试析当下电影批评若干理论误区/孙佳山
No.11
境外之镜
【第一期】
■“梨园魔法师”遇《樱桃园》导演——梅兰芳与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的会见/ [法] 欧唐•玛铁/周丽娟译
【第八期】
■经由文学翻译理解当代中国——日本文学翻译家泉京鹿访谈/采访人:刘成才
No.12
序跋与书评
【第一期】
■《西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序/张世英
△张世英先生书法作品
【第二期】
■梁平:三面手与双城记——序《梁平诗歌研究》/吕进
【第十一期】
■巧用史料探求乐史贯通——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艺术音乐创作的影响》/江剑辉
【第十二期】
■艺术的成本——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例/韩子勇
No.13
创作谈
【第二期】
■陈小奇:予歌以生命 予词以灵魂/采访人:宋含宇
【第三期】
■莫言: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荆轲/采访人:张同道
【第五期】
■冯远征:表演要开发人的潜能/采访人:卢雪菲(点击查看、)
【第六期】
■刘丹丽:表演的关键在于感通人心/采访人:雷媛 王阅(点击查看、)
【第十期】
■写剧本:和自己死磕的日子——访编剧赵冬苓/采访人:李九红
No.14
学术综述
【第二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回顾和展望——2018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综述/张兰芳
【第四期】
■象思维与汉画像石——“彭城论道”综述/整理人:徐晓晞
【第六期】
■“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范玉刚 敖运艳
No.15
名家专访
【第一期】
■曲之鸣心者方能铭心——访作曲家杜鸣心/采访人:班丽霞
【第二期】
■保护、扶持文艺创作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访剧作家胡可/采访人:徐健
【第三期】
■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讲自己”——访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张立文/采访人:韩宵宵
【第四期】
■京剧是一门“讲究”的艺术——访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采访人:任飞帆(点击查看、)
【第五期】
■艺术性和大众性的和谐统一是音乐创作的核心——访音乐家何占豪/采访人:禹洁(点击查看、)
【第六期】
■“银幕大将军”的共和国情结——访电影艺术家李前宽/采访人:赵凤兰(点击查看、)
【第七期】
■从“家国情怀”“中国影视民族化”到“第三极文化”——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采访人:杨卓凡(点击查看、)
【第八期】
■开掘戏剧艺术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访戏剧导演艺术家罗锦鳞/采访人:赵建新(点击查看、)
【第九期】
■歌声飘四海 大爱育英才——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采访人:宋学军(点击查看、)
【第十期】
■用中国音乐的母语和世界对话——访作曲家赵季平/采访人:余亚飞
【第十一期】
■用西方油画语言为中国人造像——访画家靳尚谊/采访人:赵凤兰(点击查看、)
【第十二期】
■做艺术上的“叛逆者”和“稳健者”——访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采访人:胡凌虹
/////
2020来到中华文化杂谈八上,让我们继续奋斗。我们都是追梦人!
欢迎文末留言,畅谈:
1.对杂志2020年选题的期待。
2.2019年“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力图更移动化,对杂志文章再做精选择要,单篇推送约三千字,与杂志电子版网页的完整呈现形成呼应。您对此探索怎么看?
我们将于1月9日(周四)精选留言质优热门的6位艺粉,喜迎新春,赠出C刊扩展版、“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近期各两本!
—The End—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理论评论学术文章
来稿邮箱:
中国文艺评论网图文微评来稿邮箱: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
邮箱: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邮箱、“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法律顾问机构:北京永勤律师事务所
【最近热门】
◎
◎
【相关阅读】
◎
◎
◎
◎
◎
◎
◎
长按下方二维码入Q群▼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网友群
“艺评头条”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点这里,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