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泥泥狗的艺术价值
这些造型古怪,质朴古拙,寓意丰富的泥玩具,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山海经》呈现在你的面前,蕴含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它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泥泥民间艺人以古怪的造型、斑艳丽的色彩和神秘的抽象符号,把对自然的神秘和敬畏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民间泥泥狗释放出原始文化的野味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起源于伏羲、女娲时期,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淮阳泥泥狗是民间艺术的涌现。泥泥狗彰显了中原民间传统玩具的文化特性,我们在泥泥狗、泥咕咕、滑石猴、布老虎等这些传统玩具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他们所承载的历史、传说、民俗等传统文化。通过塑造一些造型奇特怪异的动物形象表现出来,由动物的表象进入到内在世界,取其精髓而超越世俗,达到形神相融,经过民间艺人之手,重新加以创作、熔铸,赋予泥土生命气息和野性芬芳。
泥泥狗是淮阳民间艺人观念意识的展现与流露,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也是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可使人们领略到远古部落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意味。那些造型稀奇古怪的泥泥狗,无论从它夸张的手法、逼真的造型,还是对比强烈的色彩,都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原始美,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蕴含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淮阳泥泥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品质和独特的造型风格。民间艺人通过世代传承,凭借直观体验和情感冲动,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在一种非理性、本能的神秘不可捉摸的状态下,创造出一件件扣人心弦的、具有强列视觉冲击力的图腾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泥泥狗艺术必将产生深刻的蜕变。这种蜕变的契机,将来处在民俗观念的转化一一由物质性转向精神性;由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功能。淮阳泥泥狗必将在深刻的,无法回避的蜕变中实现优势升格,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品质,界人到现代社会文化的互补艺术中,创造出具有新的生命活力的中国现代艺术。在实现艺术再生的过程中,泥泥狗的灵魂将得到永生。淮阳泥泥狗于2009年已成功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种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倾向、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整体意识。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整体意识应该被视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文化内涵。
淮阳泥泥狗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文化的载体,而民间艺术,则承载和记录着悠远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民俗民风。淮阳泥泥狗造型怪诞神秘,手法简洁概括,土味十足,整体感觉古朴纯真、艳而不俗,被誉为蕴藏远古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的产生渊源、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问题的考证,可以窥视到原始先民的思想习俗。
泥泥狗主要用作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同时也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是当地人朝祖、还愿时最有代表性、最能满足心态活动的吉祥物。人们把愿望都转承到这一物体上,因此特别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希望它能把一切愿望都传达给保护神,这是一种典型的移情方式。从泥泥狗的实用功能看,它具有鲜明的主题与丰富的形式,其存在的方式都是与人们的愿望和生活实用相结合的,这不仅符合民间玩具的特点,还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与民族观念,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的创作者注重实用,注重朴素的审美感情与健康的审美形态,注重生活的本质,不刻意追求繁华的装饰与技巧的表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发地把潜意识中的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融会到作品中来,形成了简练、直接、纯真的艺术特色,使泥泥狗具有质朴、健康、恬静、祥和、谦逊的美。
龙是中华民族人人皆知的神物,最受人尊敬,最具有生命力。它是民族的标志,团结的象征,是由远古龙图腾逐渐变化发展而形成的生物综合体。远古时代,图腾是氏族的标志和圣物,是膜拜的对象,被视为氏族的保护神。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原始人的崇拜使伏羲和龙混合为一体,其中浓缩、积淀着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太昊伏羲氏则是使用龙图腾最早的氏族带头人,也是中华民族无可非议的第一代龙祖。伏羲以龙的图腾统一天下,征服各个小的氏族,同时被征服部落的图腾并没有被取消,在龙的图腾下还可以信仰原来的图腾。
后来,他们的后代就把自己部落的图腾用女娲抟土造人的方式呈供在太昊陵,希冀以此求得平安吉祥、子孙兴旺。今天泥泥狗大量的造型就是这些远古部落的图腾。泥泥狗中的飞燕、猴头燕均为部落图腾。泥泥狗的造型中还有牛、马、鸡、羊、鸠、蛙等内容,几乎没有人物形象,都是原始先民对生殖机能和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和遗存形式。据专家考证,这些泥玩具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直接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状态和特征——生殖崇拜神秘化。泥泥狗主要是远古时期先民为了祈求生息繁衍而创造的,这里边包含了原始崇拜的因素,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其中所表现的神秘感和崇高感,表现出人们对于先辈的尊敬与留恋。
淮阳泥泥狗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而且还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氏族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的基础,我们应该全面审视其价值,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功能。
淮阳泥泥狗功用及营销现状
虽然在淮阳泥泥狗身上寄予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神灵崇拜色彩,但实际上,作为一种泥塑,特别是可以吹响的泥哨,其主要功用还是作为儿童玩具而存在的。在当地,大人很少用到泥泥狗,即使他们在庙会上买了泥泥狗,也是为了拿回去哄小孩开心,小孩们拿到泥泥狗之后就比谁的大,谁的吹得更响。
质朴稚拙的泥泥狗艺术,它一直栖身于民间得以传承,这是它艺术的最可贵之处因为地处中原的伏羲文化发祥地的淮阳,这里交通地理位置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保持它的纯真美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试想,它们是古代先民从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情感的寄托出发不自觉地创造出来的,是赋予泥土以艺术生命的真实反映这个创造过程的本身就是美的,这个不自觉的创造的内容也是真的泥泥狗艺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由于其一直生存栖身于狭小封闭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方方面面都没有受到异族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已是不多见了。中国传统美术从古至今遭受外来的影响是非常之多的,所以淮阳泥泥狗艺术显得更纯正,更富乡土韵味当然。淮阳泥泥狗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发生点,从中可以找到那些东方劳动人民的气质,特殊的情感,特殊表现力的材料,这是难能可贵的。
淮阳泥泥狗是全民性质的艺术,阶级统治时期到现在,除文革时期外,并没有限制过它的创作,且出现过许多较高水平的作品。
如今,泥泥狗成为了河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名声远播海内外。因此,除了儿童玩具的功用外,泥泥狗还成为了淮阳县著名的旅游纪念品。
泥泥狗是依附于太昊陵的庙会而形成的,过去也只有在庙会的一个月里才有销售。人们挑着篮子、推着板车在太昊陵内外沿路摆摊叫卖。因泥泥狗材料成本低,售价自然也不高,曾经有段时间花一毛钱就能买上十多个泥泥狗。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泥泥狗的零售价也仅为几角钱。尽管如此,由于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不高,出售泥泥狗所得仍是艺人的生活来源之一。由于当地习俗根深蒂固,即便是在文革时期,村里也还有人偷着制作泥泥狗。
泥泥狗的生产在文革时期没被摧毁,却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每况愈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庙会的意识逐渐淡薄。年轻的剩余劳动力大都选择到大城市去打工,致使村里制作泥泥狗的艺人逐年减少。其次,泥泥狗的主要功能是儿童玩具,面对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和现代玩具,其吸引力也逐渐下降。再次,泥泥狗价格低廉,各种成本却与日俱增,售价高了没人买,低了又入不敷出。
如今,在淮阳庙会中,尽管还有庞大拥挤的人群、鼎盛的香火,但是曾经一眼看不到边的卖泥泥狗的艺人不复存在了,庙会香客中买上一包泥泥狗给小孩子的“老斋公”也越来越少了。虽然当地政府正在进行大力宣传和保护,可仍然掩盖不了泥泥狗艰难的生存现状和制作群体即将面临的“后继无人”的窘境。承袭了数千年的淮阳泥泥狗,融合了民族的精神理念,寄托着人们的美好企盼,是中华文明与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正因为有了厚重的文化的积淀,才使这项民间艺术如此与众不同,如此丰富多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商品化时代的进程,淮阳泥泥狗的生存根基正遭受着空前的挑战。淮阳泥泥狗非遗传承人在沿袭传统、保持古法的同时,也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并沿着传统文化的道路积极探索和创新。正是有着这样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使得古老的艺术依旧保持着活力,才能够在现代社会延续其生命的力量。
未来展望
儿时,每到农历的二月,最盼望的是爷爷奶奶去淮阳太昊陵赶庙会朝祖进香,因为爷爷奶奶从庙会回来时总会带回很多鸟类、蛙类造型,头部有通音孔,可以吹响,背部简单的绘有点线纹、类绳纹、女阴纹等纹饰的淮阳泥泥狗。这类型的淮阳泥泥狗便宜、轻巧,去赶庙会的善男信女都会买很多,沿路看到小孩就会撒一把在地上给小孩,小孩们会一哄而上去争抢,抢到了就拿到嘴边吹出声响。这不仅是长辈们小时候美好的记忆,也是我儿时念念不忘的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种情结,一种埋藏在豫东平原几辈人心底挥之不去的情结。如今,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淮阳泥泥狗发展缓慢,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年轻人对制作淮阳泥泥狗不感兴趣,淮阳泥泥狗很有可能面临消失的局面。
淮阳泥泥狗是绘画和泥塑艺术的巧妙结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它根植于人们的真实生活之中,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原始美,呈现出一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着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的智慧和成就,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术风格,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史上民间泥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对研究远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具有深远影响。
淮阳泥泥狗使人们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我国民间泥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有价值的艺术内涵值得我们去保护、借鉴和传承,同时,还有许多艺术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泥泥狗正在从传统民间艺术的制作模式环境中,逐代制作模式的融合中,语言、手法、观念正在诞生着新的方式,在现代经济市场下,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泥泥狗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要多方位、多视角地去吸纳和融合各种民间艺术的优点,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使其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焕发生机与光彩,使民间美术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价值。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庆幸泥泥狗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被湮没消亡,直到现在仍然有其传承发扬的空间,由于时空的推移,日趋显示出其区别于其他玩具的特殊性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看,泥泥狗是玩具是艺术欣赏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它则是文物作为玩具,它有比一般玩具价值更高的文物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文物,它比一般文物价格更便宜,更能大众方便地接受。在当前,旅游发展与纪念品开发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泥泥狗艺术应当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又发现了几种新出现的造型,一种是不失传统的趋向现实生活化,如表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鸟、兽、戏剧人物、历史人物等,再一种是承继怪异的内容和形式,创造出体积较大、形式感较强而怪秘的泥塑艺术品,还有一种是几件组合成套的系列作品,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泥泥狗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对于这个趋向的发展形式我们还需要时间去观察。但是,对于艺人们随心的创作我们不能作主观的约束,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促使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淮阳泥泥狗艺术之所以数千年变化不大,原因是中原农村中的自然经济形态变化不大现代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着向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变革,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民间艺术发展的方向,及时抢救濒危的艺术样式。活文物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淮阳泥泥狗艺术来说,一些艺人个人的风格,某些内容的作品,到此人寿终正寝时他的一些创作便成死的了,他的这个风格就可能永远失传,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作品收藏,想方设法支持老艺人积极创作和培养传承新人,使淮阳泥泥狗这朵艺术奇葩能够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结语
淮阳泥泥狗的色彩审美特性包含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社会历史等要素,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性,且符合民间传统着色习惯,具有特定的象征内涵和心理诉求。从淮阳泥泥狗的五色观中,隐藏着一个厚重的世界,我们可以从淮阳泥泥狗的色彩中看到人类社会久远而神秘的进程,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淮阳泥泥狗是根植于中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怪诞的题材和奇特的造型决非偶然,而是源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凭着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将离奇的神话故事揉人泥土之中,创作出一个个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具有简约、热烈、拙朴、神秘审美特征的淮阳泥狗狗。
淮阳泥泥狗传承数千年而保持其基本特征不变,泥泥狗怪异独特的造型、抽象神秘的纹样、神圣厚重的制作材料,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无不显示着“生殖崇拜”这一主导理念。被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的泥泥狗,对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无疑是较为全面的,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了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的血缘关系。它们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泥泥狗是民间艺人精神陶养的涌现。主观的艺术精神发现客观的艺术美,由泥泥狗的艺术性体现和充实了主观的艺术精神,把主观的精神寄托在客观物体泥泥狗上,赋予客观物体以新生命。民间艺人的心灵创作感应与泥泥狗的创作技巧达到了高度融合,这也正是庄子所说的“得之心,应之手”创作技巧的体现。
淮阳泥泥狗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符号,是先祖们朴素的原始信仰和价值观的表达,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意蕴,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远古先人对于自然、祖先、生殖、图腾密不可分的习俗观念和审美意识思想,同时也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生殖文化价值的珍贵史料。它所再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对于艺术研究和文化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值得艺术家和考古学家进一步的发掘和探究。目前,由于对品牌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泥泥狗的宣传和发掘力度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欠缺,这种工艺品所散发的文化气息,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因此,我们期待泥泥狗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品牌,并把这种文化品牌作为一种产业并发扬光大。
综观淮阳泥泥狗,绝非单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不是现实生活直观的反映。它的存在,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而且也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瑰宝。淮阳泥泥狗周易文化吉祥物,不仅对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帮助;同时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更是研究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淮阳泥泥狗是绘画和泥塑艺术的巧妙结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根植于人们的真实生活之中,呈现出一种原始美,是中原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艺术审美水平和形象思维能力,体现着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的智慧和成就,蕴藏着深厚的民间艺术风格,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史上民间泥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对研究远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具有深远影响。
淮阳泥泥狗作为我国民间泥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有价值的艺术内涵值得我们去保护、借鉴和传承,同时,还有许多艺术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泥泥狗正在从传统民间艺术的制作模式环境中,逐渐走向与现代泥塑艺术制作模式的融合中,语言、手法、观念正在诞生着新的方式,在现代经济市场下,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泥泥狗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要多方位、多视角地去吸纳和融合各种民间艺术的优点,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使其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焕发生机与光彩,使民间美术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尤其独特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神圣的尊严,它不仅仅以巍峨的宫殿与精美的工艺为形制,而且以民间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表现形式,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秉承着中华民族传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淮阳泥泥狗应该是远古民族文化的图腾表现。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且迄今仍然在民间古庙会中以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这是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淮阳有泥泥狗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是诗歌的故乡,是神话的故乡,是艺术的故乡,所以才有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参考资料:
王今栋:《今栋美术论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
倪宝诚:《淮阳泥泥狗》,上海出远东出版社,1999年。
倪宝诚:《泥泥狗.泥咕咕》,黑龙江出版社,2009年。
陈幻:《淮阳民间造物泥泥狗之原始性探析》,西安美术学院,2014年4月。
王悦勤:《始祖印记》,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彭德:《中华五色》,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2004年。
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出版社,2007年。
潘鲁生:《泥咕咕》,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闻一多:《伏羲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牛克诚:《原始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靳之林:《生命之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彭德:《中华五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彭兴孝:《古老的艺术形象》,大河风,1995年。
彭兴孝:《淮阳泥泥狗的审美观》,大河风,1995年。
王悦勤:《陵狗纹饰的美学内涵与生命意识》,大河风,1995年。
王悦勤:《<山海经>诸神与淮阳“陵狗”研究》,大河风,1995年。
席宇:《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性研究》,中国知网,2008年。
屈风光:《淮阳“泥泥狗”泥塑造型的恒定性原因探析》,中国知网,2010年。
王蒲:《浅析河南黑底泥玩具的艺术特征》,中国知网,2013年。
屈峰、王彦发:《淮阳泥泥狗的传承和变异》,河南大学,2009年。
倪宝诚:《大河风》河南民间美术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张新词:《淮阳泥泥狗与浚县泥咕咕"造型审美之比较》,《装饰》2006年8月。
郭新生:《泥泥狗的艺术积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王岸:《远古文化的信使——淮阳泥泥狗》,《美术学刊》2013年7月。
孟滨:《黑为美——浅析淮阳泥泥狗的尚黑渊源》,《民俗民艺》2012年6月。
王国伦:《汉字之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吕未平:《中国尚黑美学探微》,《装饰》2004年5月。
梁海明译注:《易经》,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辛丽亚:《试论淮阳泥泥狗形体纹饰中的女性生殖崇拜》,《艺术理论》,中国知网。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程讯:《满族所祭之神女》,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
杨学芹,安琪编著:《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周易文化吉祥物,1990年。
卡纳、范志弘:《性崇拜》,海天出版社,1989年。
杨复竣:《史话太昊伏羲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郭道荣:《艺术美学》,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
张福昌:《感悟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0月。
贾怀鹏:《淮阳泥泥狗审美意象的生成路径》,新乡学院学报,2015年。
赵晓婉:《淮阳泥泥狗的审美与生态探析》,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张艳杰:《新媒体视角下淮阳泥泥狗品牌构建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袁淞、于炜:《基于形式美法则的淮阳泥泥狗图腾文化造型承继与创新设计研究》,《设计》,2017年。
高梓琦:《淮阳泥泥狗的传说》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年。
魏敏:《浅析淮阳泥泥狗的艺术价》,《艺术品鉴》,2015年。
郭新生:《泥泥狗的艺术积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
霍进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泥泥狗的类型、泥泥狗的特点》,河南文化网。
《河南民间玩具》,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
张志华:《周口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武忠、余雯蔚:《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艺术百家》2007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司马迁:《史记二十八卷.封禅书第六》线装书局,2006年。
倪宝诚:《大河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李友友:《民间玩具——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孟滨:《黑为美——浅析淮阳泥泥狗尚黑的渊源》,《装饰》2012年第6期。
彭西春:《论淮阳泥泥狗的审美意蕴》,《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高飞:《中原民间传统玩具的传承与振兴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陈克:《河南民间美术区域性特色探究》,《装饰》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