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武”,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深层关联

【摘要】:金庸小说于20世纪90年代在大陆学界迎来了研究热潮道家文化包含周易,近年来这股热潮有渐消的趋势。可是经历过喧嚣以后我们才能以更加理智的目光及平和的心态去重新审视金庸小说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学和文化命题。时至今日,无论学者怎样为之正名,在新文学的视野下,金庸小说在文学界仍不失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武侠小说领域,或者扩而言之在俗文学领域,金庸小说堪称经典。目前为止学界对金庸武侠作品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但是“金庸作品与道家文化”仍旧是一个崭新的老问题。本文拟从金庸作品中涉及的道家文化知识、道家生命哲学、道家政治伦理观、道家美学理想等多方面详尽地挖掘金庸小说与道家文化的深层关联。金庸笔下的“武”,熔铸了道家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金庸将道家哲学中形而上的、带有终极超越意义的“道”,本体层面上的“有”、“无”概念,创造性地纳入到其笔下的武功描写之中。通过个人心灵的体悟和肢体展示,形成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美学境界。为读者展开了道家文化中玄远、深邃的哲学品格。细品金庸小说中对于死亡的描写,从黄药师的歌哭到小龙女淡漠的生死态度引入了道家对生命的思考方式,为生命的生发、消亡提供了理性的透视。张无忌与金花婆婆关于“齐生死”的对话揭示了侠精神中的灰暗面以及普通人生的困境和悲剧感。金庸在“江湖”的一角描摹了许多“类桃花源”般平静安适的田园,如“桃花岛”、“古墓”、“冰火岛”、“琅嬛福地”等等。金庸笔下的这些与世隔绝的自然田园是道家文化遗世独立文化精神影响的产物。隐逸的行为指向了个人对于社会既定规则的不满和回归自我的渴望。金庸通过对“琅嬛福地”等场所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家文化中隐逸精神原型的内向性思考。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进取型”侠人格是一种“典型形象”,在价值取向和处世态度方面涵盖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征。从金庸个人创作思想的转变来看,前期作品的侠形象带有深重的儒化倾向道家文化包含周易,而后期创作中的主人公则渗透着道家文化的精魂。杨过的主体精神来源于道家文化积淀,表现为以标榜自我和反抗传统价值为内容的“疏狂式”人格风范。在随后一系列道家人物的塑造中,金庸深化了“异化”这一古老的却又是历久弥新的命题,并在道家文化精神中找到了反拨异化的方法、表达了对异化的批判和对自然人性的赞赏,并在作品中传达了对于道家文化中“无为而治”政治观念的推重。

下一篇: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周易历史哲学研究初探及论文
上一篇: 中国哲学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魏晋时期的玄学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