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儒家对理想主义的现实认知,是一种无分别之爱

孔子。儒家对理想主义的现实认知,是在知识“知命”求仁,在行动上“复礼”,突破人生种种节限。从其发展过程看,人与神鬼的接触兴起,最初是一种宗教仪式,自孔子之后,才演变为一种积极蕲向的仁。

墨子。钱穆说他主张兼爱,是一种无分别之爱。(天兼天下而爱之。《墨子·天志中》)他从未提供天堂乐园,来作现世人生之补偿,没有鼓舞着人死。立论而未成宗教,这种悲天悯人很让人感动。

杨朱。墨子讲爱天下,杨朱说爱自己诸子百家关于民主,连身上一根毛都爱,便不烦再互爱了。这很像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有一种无政府主义风格。他反驳墨子,你爱天下,可是你自己也在天下之中呀。

孟子。儒家是一种人文宗教,“人性善”是他们最高的宗教信仰,“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是他们最高的宗教精神。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打破了传统崇拜,颇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魄。

庄子。人生有限,因此知识也有限,人应该自安于有限,慎勿把有限的“知”来侵犯到无限的“不知”。人若强不知以为知,要试图侵越此知之限界,则横在人生前面的只有危殆。这是庄子所指出的,人类知识之限界。

惠施、公孙龙。“子非鱼”之辩,本质在于惠施偷换了概念,正所谓:“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白马非马”同理,由于物名是客观的,可推,意名乃主观的,故不可推。

荀子。可能是他太过腹黑,《中国思想史》有批驳之意。说他对人群,就像对物一样,只就其生活之外面着眼,没有同理心。因此成为一个“傲慢的智识主义者”,分人为大儒、雅儒、俗儒、俗人之四类。

老子。按其“反者道之动”的逻辑,民主看似杂乱无效,其实是通往最有效率治理。专制虽最有执行力,但却是在走向无效,这点也很像无政府主义。他永远在观望诸子百家关于民主,掩盖真态度而不瀑露,俾时随机应变。

韩非。钱穆说他只注重统治阶层,只注重贵族的经济利益,所以注定无法得到平民敬仰。“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他太过傲慢了,认为世事纠纷,仅恃严诛厚罚的权术就可以顺利解决。

再说《中庸》、《大学》和《易传》,此乃主张“知识”与“道德”之大众化,还是孟子传统,只在说法上,采了更为精炼的语言。天地间不能有阳而无阴,我们要设法助阳长,使阴消,此即“中庸之道”。

最有意思的是名家,(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传播都是由误解产生的,而公孙龙的物名之辩,正体现了古人言论的哲思与机敏。

下一篇: (每日一题)中外历史学家感悟“诸子百家”
上一篇: 诸子百家的第一家: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