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翻一过,并抄完四部总叙与小类叙。
我用的是中华书局1997年版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它以殿本为底本,以浙、粤二本为参考本,吸取了胡玉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崔富章的《四库提要补正》和李裕民的《四库提要订误》等各家考证研究成果,对《总目》进行标点、校勘、辩证,并附录书名、著者姓名两套索引,是目前最好最方便使用的版本。此书1997年一套16开本两厚册一版原价580元,我在南京朝天宫旧书市场以200元购得,是买旧书经历中的一个惊喜。
盛世修文班固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倾全国之力搜罗编撰抄写出的一套空前大丛书。1773年5月1日,在乾隆皇帝的指导下,朝廷专门成立了《四库全书》编纂馆,乾隆特派他的三位皇子和数位军机大臣来主持这件事。正总裁官16人,除三位皇子外,有刘统勋、于敏中、和珅等权贵;副总裁官职10人,其中有刘墉、曹秀先等高官。具体领导者为总纂官纪晓岚、陆锡熊等。前后参加这一工程的人员多达4400余人,其中有360余位学者参加校订和撰写提要,许多人是海内积学之士,如戴震、姚鼐、翁方纲、周永年、邵晋涵、任大椿、俞大猷、朱筠、王念孙等,都名列其中。修成《四库全书》后,朝廷特地征调了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以工笔小楷缮写了七部。这样,四库全书从编纂开始到第一部文渊阁藏本抄完,共用了10年时间。
历史上的《四库全书》有编修形成的底本与抄本之分,底本藏在翰林院,后在光绪二十六年毁于战火,残本流落欧美。抄本共七部,其中又分为北四阁与南三阁。北四阁分藏于北京文渊阁(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焚毁)、热河行宫文津阁(现藏北京图书馆)、沈阳文溯阁(1966年10月保存于甘肃省榆中县,现存甘肃省图书馆)。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即杭州西湖文澜阁(现存浙江省图书馆)、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称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其中文宗阁、文汇阁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澜阁虽有散佚,但经抄本基本补全。物以稀为贵,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这就使得幸存的四部《四库全书》抄本弥足珍贵,成为各自收藏地的镇馆之宝。而只有现在收藏在北京图书馆的文津阁本是惟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台北故宫保存的文渊阁本为首抄,价值也非常之大。但仅仅就几部,深藏宫苑之中,能被几人阅读利用呢?好在现在科技发达,一套丛书数码化后可以瞬间化身千万,几分钟就能被下载完毕,被读者阅读使用。这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万万料想不到的吧。统治者的好大喜功有时能办成意义重大的好事。大运河与四库全书都是如此。
各种阁本抄录的典籍种类与数目有一定差别。如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八日,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第二部修完的《四库全书》。全书共计3477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文津阁藏本,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而抄录最早的文渊阁本,收录最多,共收录3761种。各种阁本《四库全书》的总字数都在8亿字上下,也有说有10亿以上的。一人一天读10万字计,读完四库全书,至少也得8万天以上,23年左右。我很怀疑有人这么干过。
无论如何,《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无疑,它分为经史子集4部44类,著录3503种(以文津阁本计)班固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历来号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但是《四库全书》并不全,不仅其所收书中有不少内容经过抽毁和篡改,而且还有大量典籍被摒弃在外,或予以禁毁,或列为存目。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仅列为存目的就有6793种,几乎是《四库全书》著录典籍的两倍,而禁毁的书籍也达3100多种。应该说:《四库全书》保留文化典籍功劳很大,毁灭文化的罪过也很大。大一统的异族专制使然。
《四库全书》是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由清永瑢、纪昀主编的关于《四库全书》的解题式书目。它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读四库全书的人不多,读其目录提要的却很不少。因为读完能对中国文化与典籍有一个全景的认识,对某一领域学术流变也能有所了解,能知道具体书籍的大体情况与价值。
我看民国学者常用的基本是《简明目录》,因为《总目》全部加起来有500万字上下,要读一遍是不容易的,如果没有索引帮忙,翻检更是困难。好在中华书局出了这套整理本,可谓四库全书与纪晓岚的功臣。有了这套整理本,就完全可以不用只收著录书,而不收存目书的《简明目录》了。因为在存目中,有许多极重要的书籍,如明代焦竑所辑《献征录》、谈迁《枣林杂俎》、袁宏道《袁中郎集》、王世贞《弇州史料》,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等,而著名思想家如王廷相、王艮、孙奇逢、颜元、李颙、王夫之、黄宗羲、潘次耕、冯班、李塨等人的著作,也多仅存其目。如果只看《简明目录》,连明代李贽《藏书》、《续藏书》,张居正的《太岳集》都看不到。这不是很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