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学“两派六宗”。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中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上面这段话讲的是“两派六宗”的形成,即由象数、义理两大派,又分出了象数、禨祥、图书和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用白话文来讲,其意是:
左传里记载了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
到了汉朝,经学大师们用象数来说明万物事态,与古代的卜筮的方法还比较接近。
象数派传到京房、焦赣,《周易》变成占验征兆的书。
到了宋朝邵雍、陈抟,《周易》变成以河图洛书研究天地奥秘的书。《周易》不再是一般民众明白和使用的学问。
三国时候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来解读周易,他认为《周易》重在易理,不在象数,从而出现了义理派。
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思想来阐明易理。
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周易的卦和爻辞,这样就出现了争论。
《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算术,乃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也都可以引用《周易》作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学说。爱好标新立异的人把类似的一些学说拉进《周易》里来,使得《周易》更加繁杂了。
二、近代《周易》研究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是注重对《周易》经传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释,其中经高亨注释的《周易古经今论》、《周易大传今注》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
二是重视对《易经》的历史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所记录的各种事件。有尚秉和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三是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四是用现代科学证《易》推荐六爻古籍,但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此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
三、现当代易学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一是从辛亥革命以来,理论研究的专著较为丰富,诠释、考证方面的居多,运用方面的极少。广泛运用周易进行预测研究,只是近四十年的事。
二是更多的学者从各种新的角度探讨《周易》。有从史学的角度探讨其史料价值的,有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探讨其哲学意义的,有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其文学价值的,还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周易与诸学科原理相通之处的,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象数、义理两派的“传统易学”,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服务的科学易、人文易、管理易、谋略易、决策易、艺术易、逻辑易等现代易学,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繁华似锦,从而把易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是出现了研究《周易》的各类团体。1984年,全国首届周易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标志着易学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山东大学召开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拉开了国际性《周易》热的帷幕。1989年,中国周易研究会在山东济南宣告成立。接着,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省、市、县级“周易研究会”。
四是出现了研究《周易》的专门机构。如:1984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推荐六爻古籍,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直属学校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中心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五是高等院校开始招生。1993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学习研究《周易》的高等院校--中国安阳周易学院(民办),并开始招生。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周易》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列入当年的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中开始招生。说明作为政府人文社科方面权威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认可“周易预测”的学术地位,并进入中国哲学序列,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
四、台港地区的易学发展状况。
1974年4月,台湾大学的教授、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华易经学会”,办有会刊《中华易学》。香港也先后成立了“世界周易学会”“香港周易研究协会”等,致力于学易、知易、用易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周易》被译成多国版本,受到世界各国哲学界、科学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从而使易学逐步成为国际性学问。
(魏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