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人物
本期题字人吴邦才先生,男,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南平市教育局长,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南平市政府副市长,武夷学院党委书记。退休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现为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主编《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选讲》。
第三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在安海举办
专家学者共话“朱子与朱门后学的家园情怀”
昨日,第三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镇晋江安海举行,作为晋江市(安海)第四届中秋文化节的重点活动、学术项目,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朱子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晋江市、安海镇文化界、教育界代表,安海镇老干部代表、松熹中学师生等百余人前来参与。晋江市领导林友竹参加相关活动。
安海素称“海滨邹鲁”,历史人文是安海最核心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独特的优势。朱子文化作为安海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历来为海内外所景仰、所珍重。
近年来,安海镇立足挖掘、传承和弘扬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朱子文化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深化、拓展,使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
据了解,本届朱子文化研讨会以“朱子与朱门后学的家国情怀”为主题,在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朱子学研究专家马照南先生的牵头组织下,在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各地朱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研讨会筹备组各位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研讨会共收到了专家学者选送的 31 篇优秀论文作品。研讨会筹备组在会前进行了汇编成册,将论文分为“朱子的家国情怀”“朱门弟子的家国情怀”“朱门后学的家国情怀”“朱子理学思想研究”等四部分。
本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分为专家学者研讨会和专家学术报告会。在上午的研讨会上,14名专家学者围绕“朱子与朱门后学的家国情怀”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研究深入,成果显著。当天下午,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邦才,南平市政协委员、中华文化朱氏总会秘书长朱勇,泉州孔子学会副会长,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原副主任、教授林振礼等三位重量级专家进行了朱子文化学术报告,向松熹中学国学班的师生普及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学术的研讨和分享也让节庆文化更加厚重。在学术报告会上,吴邦才更是指出,“安海是朱子最早上学的地方,是朱子三代都讲学过的地方,也是将朱子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地方,可以在这特殊的地方交流朱子文化是特别有意义的。”
本届研讨会特邀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黎昕主持,他在会后总结了此次研讨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主题设置很好,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历史文化名镇安海举办此次研讨会,把弘扬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讨很好;二是相较于前两届更具特色,主要体现在研讨会将学术研讨和文化普及相结合;三是本届研讨会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政府工作人员,还有中小学教师,参与人员范围广,这对于深化朱子文化研究,推广朱子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朱子文化研讨会举办非常成功,活动的主题值得点赞。”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朱人求表示,朱子一门三代均在安海留下文化遗存,这是非常罕见的,安海的文化底蕴深厚,本次朱子文化研讨会不仅是朱子文化研究的一次盛会,也是地方研究的盛会。其中研讨会的主题设置非常好也非常有意义,契合国家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同时,活动选择在中秋万家团圆时举办,从家文化上进行拓展,也十分有意义。再者,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合力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安海对朱子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
安海镇党委书记张健龙表示,每一届朱子文化研讨会都精彩纷呈、成果丰硕,有力促进了朱子文化的学术交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届研讨会主题为“朱子与朱门后学的家国情怀”,正好契合时代主题。涵养良好家风,绘制耕读为本之“情”,把家国铭记心间。相信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对朱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积极影响,将对安海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那么,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学者围绕主题都带来了哪些观点?本期“爱安海”来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朱熹礼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黎昕(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承前启后者,礼学研究终其一生。他以儒家传统礼学思想为渊源,与时俱进,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时代需求,建构了理、礼合一的新礼学思想。一方面,朱熹重视义理,以理释礼,仁礼合一,赋予“礼”天理的内涵。另一方面,朱熹重视践履功夫国学经典风俗节庆,关注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的威仪,应社会之需,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编撰《家礼》《仪礼经传通解》等,不仅为士庶阶层确立了通用之礼,而且在礼制构想上形成了家、乡、学、邦国到王朝的系统礼仪制度,为人们的践履提供了重要的依凭。钱穆先生说:“朱子论《礼》,大要有两端。一曰贵时,不贵泥古。一曰《礼》文累积日繁,贵在通其大本。”正因如此,朱熹的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和基础。
朱子的书院情怀
吴邦才(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
朱子与书院的情缘极深。他既是书院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书院教育的最大贡献者,或许还可以说,朱子既是书院造就的文化巨人,也是造就书院的一代领袖。
朱子出生于书院,开蒙于书院,成长于书院,著述于书院,会讲于书院,建树于书院。朱子对书院情缘之深、贡献之大、影响之广,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由于新式学校的兴起,书院自民国以后便被废止。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院又开始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补充蓬勃发展,朱子的书院情怀也必定越来越受尊崇和珍惜。
真德秀《政经》及其廉政思想研究
方彦寿(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政经》为大儒真德秀所作,逝世后其弟子所编刻。全书最出彩的部分,是被视作为政纲领的廉、仁、公、勤 “四事箴”。仁、义、礼、智“四德”是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针对的是普天之下每一行为个体,而“四箴”则是对从政者这一特殊群体的要求,是对朱子“仁包四德”之说在治政领域的深入和具体化。对当代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子家哲学论纲
朱人求(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
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国文化就是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中国家文化与西方家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它最能彰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朱子是中国家文化和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一个系统而缜密的家哲学思想体系。“天理”构成朱子家哲学的本体论,仁礼智为家本位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读书穷理、居敬涵养、修身正己、勤俭治家则是家哲学的力行实践,家国同构、万物一体、宇宙一家是家哲学的最高境界。
朱熹心性工夫论对提升当代人自我修养的启示
李永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修养,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当代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推进道德建设,充分挖掘朱子学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朱熹心性工夫论对提升当代人的修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朱熹的“主敬涵养”“心统性情” “天理人欲”“道心人心”等内容。当代人面临太多的物欲诱惑,面临太多的功利竞争,沉潜涵泳于朱子心性修养工夫论可以增进当代人的定力,提升相对的超越感,增加人生幸福度。
从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朱子家训》
朱勇(南平市政协委员、中华文化朱氏总会秘书长)
朱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福建素有“闽海邹鲁”之誉。加强朱子文化保护建设、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晋江安海既有独特的文化优势,也是重要的责任使命所在。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朱子家训》两文本是朱子文化恢宏体系的浓缩。《白鹿洞书院揭示》文本共5条、79个字,《朱子家训》25句、317个字,融“四书”精华,汇先贤智慧。对读书人及大众把握学习的目的、方法,以及如何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要点明白无误告诉人们。为每个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是我们的日用常行之道,接地气。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体现了朱子教育思想的精华,蕴涵丰富的修齐治平智慧国学经典风俗节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朱子家训与格言的当代价值内涵
吴吉民(福建省南平市朱熹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朱子代表著《四书章句集注》和朱子家规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治国理政思想,如“循理”“齐家”“治国”“和谐”等。朱子对自然规律和为政规矩、齐家与治国、修身与廉洁、崇善与包容等几方面关系的论述,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对于我们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朱熹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张品端(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武夷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精神是高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它发端于先秦时期,体现于诸子思想之中,后在漫长岁月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自强不息、兼容并包、自我批判、重视人生、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朱熹是这一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努力,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朱子家训》对现代家风建设的启示
周元侠(福建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朱子家训》是南宋朱熹为后人所作的家族规约,在世界朱氏联合会公布之前,世人皆称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为《朱子家训》。虽然《朱子家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没有《治家格言》广泛,但作为大理学家的手笔,《朱子家训》词约义丰、体系完整,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及丰富的家庭教育理念,朱熹提出的重德性、明人伦,讲理义、明是非,读诗书、重礼义,修己为本、穷达由命等观念对现代家庭教育及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朱子与中华传统经典
林振礼(泉州孔子学会副会长,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原副主任、教授)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这是著名思想史家蔡尚思在朱子学研讨会上的题诗。孔子整理了前古文化,即“删诗”、编纂《尚书》《春秋》《易传》《礼记》,使 “五经”成为汉唐时期的意识形态。朱熹成功整理了《四书章句集注》,使之成为南宋以降的官方哲学(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继承程颐的观点,加以补充发挥写成《四书集注》,原文是古圣贤的话,注解是朱熹的话,朱注与“四书”融为一体,同时讲授,使赵宋王朝、官吏集团、整个文化界、知识界接受他的诠释,影响元明清时代的政治、教育、礼制达六七百年之久“。四书”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熔铸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朱熹是“四书”代替“五经”经典嬗变的完成者,《四书集注》奠定了朱熹成为“近古之孔子”的历史地位。作为综罗百代、遍注群经的理学宗师,朱熹之于“五经”“老庄”“楚辞”等经典,也倾注了大量心力,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石井书院的文化特征及其时代责任
吴杭州(《石井书院志略》主编,安海镇乡土文化骨干)
安海是朱松在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镇,也是朱熹启蒙和开创闽学的始发地。朱熹一家三代与安海这个小镇结缘,这在古代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石井书院也是至今全国保存的400多所古代书院中最完整的书院之一。
十年来,石井书院陈列馆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广泛征集石井书院原始档案,充实展馆,推动石井书院历史文化的研究。要抓紧修复尊德堂,完善书院规制。要借鉴外地的经验,尽快复办石井书院,把文物搞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恢复讲堂,以时代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营造全社会精神文明发挥作用。
试论安海“二朱过化” 的时间
柯朝硕(中国朱子学会会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柯蔡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晋江市安海镇,素以“朱文、郑武”作为该镇的人文名片。“朱文”指朱松、朱熹父子对安海理学思想的“过化”,史称“二朱过化”与“闽学开宗”。
由于《韦斋集·卷首·行状》只交代朱松从北宋政和八年至南宋绍兴四年的任职,未说明何年任职于何地,所以造成后人对朱松监泉州石井镇的时间“诸说不一”。
根据朱松、朱熹的著述及历史文献,对二朱过化安海的时间进行考证:认为绍兴二年(1132 年)六月至绍兴四年(1134年)秋,是朱松在安海传播二程理学及朱熹幼年在安海生活的时间;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十月,是朱熹“过化”安海的时间。
通过考证安海一地“二朱过化”与“闽学开宗”的时间节点,以利“深耕人文、涵养发展”朱子文化在安海的内涵,促进地方朱子文化发展。
秉承朱子教育思想 凝炼松熹育人理念探索实践
颜国镇(晋江市松熹中学校长)
1996年学校藉取朱松、朱熹父子之贤名,爰命校名为“松熹中学”。学校秉承“二朱过化”的古镇遗风,以“传承古镇优秀文明,创新朱子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儒风雅韵、人和物谐”为办学理念,儒风雅韵即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培养雅韵气质的松熹学子;人和物谐表现在创建环境好、制度全、行为正、精神美的和谐校园,让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谐发展。提炼朱子治学理念精华“居敬、存养、省察、力行”为校训,以创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培养儒雅的松熹学子,办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为目标。确立“合格+扬长→幸福”的办学思路,通过夯基础、扬特长、涵素养,奠基幸福人生,用心成就所有松熹师生。松熹中学秉承朱熹治学理念精髓,从小处入手,努力构建“松熹”主题文化体系,涵养松熹学子的文化自信,润泽松熹教育乐园。
论朱子家国情怀 养基础教育之根
姚建安(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校长)
家国,即家与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国理念的国家,它不仅包含亲人之间本能的亲情之爱,更是胸怀天下,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言行正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朱熹的家国情怀包含“亲情伦常观念”和“爱国爱民情怀”两部分,这对后学也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与影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当代少年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内涵支撑。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者的工作实践中,以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为载体,也摸索出了一系列教育常规,这种常规教育涉及范围广,涵盖了家庭教育、文明教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培育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给孩子一颗中国心,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把家国情怀融入每节课、每件事中去,由近及远,由抽象到具体,由情感熏陶到道德情操,让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的底色!
策划:记者_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执行:记者_林伊婷 秦越
通 讯 员_吴志源陈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