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七·文部十三·檄》

袁绍是大士族出身,所以不管做事如何龌龊,表面的功夫肯定是要做足的。如要和曹操开战,也讲究个“名正言顺”。请了著名的笔杆子、曹氏父子后来钦定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来起草讨伐曹操的诏书。这便是有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据说,这篇著名的檄文还治好了曹操的间歇性头疼病。大抵胜利者都特别容易变得宽容的。所以曹操打败袁绍,一方面烧了与袁绍私通的百官的书信,还有就是没有杀掉骂自己八辈祖宗的陈琳,这自然成了一个“明主爱才”的典范故事。

《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七·文部十三·檄》引王沈《魏书》:“陈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邺,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如今《为袁绍檄豫州文》按照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也是另有一番感慨。

首先,檄文的开篇袁绍先高举道德大旗,极尽所能的将曹操塑造为一个像赵高、吕氏一样窃取国家政权的权臣,而自己就是剪灭诸吕的周勃。两人的位置、立场先就这样定了性。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玩味。为什么袁绍要自比周勃,而不是另一个诛灭诸吕的功臣陈平?因为太尉周勃有兵权。

接着,攻击曹操的出身,但无意中却给曹操“洗了白”。

袁绍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大宦官,无恶不作。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也没干啥好事(所谓乞匄携养,赘阉遗丑,说得就是这个)。袁绍接着说,作为无恶不作的“小人”宦官阉人的后代,曹操简直继承了爷爷与父亲的所有缺点,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作为诸侯首领的袁绍则不一样。他在董卓专权的时候,召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不计曹操人品的低劣,而对他重用。他本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谁知他非冒进,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袁绍作为首领,又是给他兵力,又是上表让他担任东郡太守,后来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谁知曹操却趁机飞扬跋扈,肆意行凶,剥削人民,残害忠良。

在这里,袁绍隐瞒了两个事实,第一是,引董卓入京的策划人正是他自己。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陈琳也是大将军何进的幕僚,曾坚决反对过引进董卓的决策。陈琳也想不到,自己多年后,成了袁绍的御用笔杆子。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琳前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谏进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而反释其利器,更徵于他。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必成,祗为乱阶。”进不纳其言,竟以祸败。

袁绍隐瞒的第二个事实就是,曹操的失利并不是因其冒进浮躁。相反,曹操那个时候尽管打了败仗,但是颇具胆识的。诸侯举兵讨伐董卓,但是谁都不敢先打第一枪,反而是最弱的曹操率先出战。虽然曹操失败了,但是他的行为是足够让袁绍等人脸红的。但在檄文里,同样的事实基于不同的立场,就成了不同的故事。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韂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关于曹操的出生,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讲过。袁绍诋毁曹操出生,其实无意中给曹操“洗了白”。因为连曹操这样出身不堪的人,都能执天下权柄,这难道不能说明曹操的成功就是靠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吗?

这一点上,曹操和袁绍显然是保持了一定的“默契”的。在若干年后的《十二月己亥令》中,曹操以极其诚恳的口气说“我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不是名士出生,非一度非常自卑。那个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郡的郡守就足够了。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大名士们知道有我曹操这么号人物。”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十二月己亥令》

曹操的这句话,大抵也是真的。但是有意无意的也隐藏了自己爷爷、父亲给自己带来的政治资产和圈层这个事实。显得自己的成功,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不得不说和袁绍的檄文倒是呼应上了。

袁绍在攻击完曹操的出生后,又列举曹操残害百官和百姓的事例来攻击曹操。袁绍主要举的杀边让、虐待杨彪、盗梁孝王墓这三个例子还是比较典型的。因为这三件事曹操是真的做了,也造成了不同程度不良后果的。

曹操从洛阳逃回老家后主要是在陈留募兵,然后以东郡为根据地夺得天下的(袁绍在檄文中提到,他表曹操为东郡太守的)。换言之,东郡是他的大本营。

在东汉的时候,属于兖州刺史部,郡治所在濮阳城,下辖濮阳县、顿丘县、东阿县、白马县、范县、东武阳县、临邑县、聊城县、阳平县等十五个县。曹操以此为根据地,先后夺得整个兖州,后慢慢将整个中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是,东郡在曹操攻打徐州时,由曹操的老伙计张邈和陈宫迎来吕布捣乱,结果竟然“郡县皆应”,只有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为什么自己的老窝这么容易叛变呢?导火索就是曹操杀边让。

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

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边让是谁?边让除留浚仪人,是和孔融齐名的大名士。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孔)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

《后汉书·列传·文苑列传下》记载边让“少辩博,能属文。作《章华赋》,虽多淫丽之辞,而终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讽也。”这个评价,和孔融齐名是不过分的。

大将军何进听说边让很有才能,想征辟他,又怕他不就征辟,发了一道军事征召,才把边让强行带到自己身边。何进对边让很不错,而且在大将军府上,他得与孔融、王朗相交,还深得议郎蔡邕的尊敬。在蔡邕等人的推荐下,边让屡屡得到升迁,最后出任九江太守。初平中年,天下大乱,边让辞官回到老家。自恃才气,不肯屈服曹操,还多次对曹操有轻侮之言。曹操不能忍,就杀了他。

让曹操着实没有想到的是,杀边让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曹操差点丢失了整个大本营。

田余庆先生说,兖州士大夫从边让事件中深感悲哀和恐惧,于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以致使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显然,这不是个别人兴风作浪,而是站在边让一起的兖州世家大族向曹操发动了突然袭击.曹操面临着一场始料所不及的激烈斗争。

袁绍的檄文中说,边让死后。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更加厉害,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都群起响应,所以在徐州被打败,土地让吕布夺取,逃到东部故乡,没有立足之地。这基本是真的。

袁绍说他这个时候帮了曹操一把,对曹操有大恩,这也是真的。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灵后遂为好将野史秘闻袁绍与曹操,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至于袁绍的虐待杨彪,其本质表面看是和表让是一样的,但也有些许的不同。杨彪出生和袁绍一样,是东汉“四世五公”的大家族,其先祖也是通过军功而发达的,到了后期渐渐转至以治学为其特长了,这就是弘农杨氏。其在东汉的先辈,最出名的就是那位说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三知”太守杨震。

在这样的家族出生,杨彪很自然的做到了三公的司空、司徒、太尉等职。建安元年,杨彪跟着天子一起来到许都。在天子大会群臣的宴会上,曹操见杨彪脸色不对,怕自己像董卓一样被除掉,就赶紧找借口溜了。没过多久,杨彪被随便找了个理由罢官。

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

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杨彪因为和袁术有姻亲关系,而被折磨治罪。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营救杨彪的不但有孔融,还有荀彧等人。最后,孔融等人据理力争和全力营救下,更重要的是,曹操实在找不出什么口实,只好放了他。

《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早先还严词拒绝过袁绍要他杀掉杨彪、孔融等人的请求。没想到,没过几年,把这些人一个个都修理或者除掉了。

魏书曰: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雠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绍以为公外讬公义,内实离异,深怀怨望。臣松之以为杨彪亦曾为魏武所困,几至于死,孔融竟不免于诛灭,岂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哉!非知之难,其在行之,信矣。

裴松之在这段史料上付了一条神回复,他说:杨彪几经折磨,差点被杀,孔融直接被诛灭,那曹操之前那些义正言辞保护他们的说辞不就显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吗”?我差点就信了他。

其实,曹操保护杨彪、孔融等人和杀他们都不冲突,只有理解一切的出发点是利益,就很好理解了。

连田余庆先生说,历史现象真是纷繁复杂。我们看,头等的世家大族杨彪、孔融进入了曹操的翅膀底下,代表世家大族政治利益的袁绍则要求曹操杀掉他们,而曹操反而以“公义”的名义保全了他们的性命(曹操后来杀孔融,杀杨修,那是另一个阶段的具体条件下的斗争,当别论)。这种现象,说明世家大族并不是完全一致,也说明在曹操和袁绍的营垒中,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家大族内部的矛盾,提供了一个缺口,便利了曹操战胜袁绍.不过曹操要比较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那还需要一个实践过程。[1]

不得不说,这一部分的指责不管从道义上来讲,还是事实上来讲,曹操都是不占理的,所以这也是袁绍这道檄文最站得住的地方。除了自己曾要求曹操杀掉杨彪、孔融等人的这个请求。

最后,袁绍在檄文中说,尽管曹操犯了这么多错,可是袁绍还是宽容他,但曹操不自量力还是想和袁绍一搏,那就来吧。这才是战斗前的真正檄文。

袁绍说,曹操屯兵在黄河一带,打算以螳螂一样的力量,挡住大车!袁绍身负汉帝的委托,威震宇宙,雄兵百万,猛士群聚,看到敌军,就像举起烈火来烧蓬草,倾覆沧海冲刷一切,有什么消灭不了?而曹操军中将士,其中有来自于幽州、冀州的。他们的部下,都思念家乡,对着北方流涕。剩下的那些兖州、豫州人,以及吕布、张扬的余党,都是受到胁迫而屈从于曹操的。只要登高击鼓而进,挥起武器,他们就会投降,曹军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袁绍就会兵不血刃地结束战斗。

这是忠臣肝脑涂地的时候,烈士立功的机会,怎能不把握住!!!

这一段与其说讲给曹操的,还不如说袁绍是写给自己士兵的。这段可以讲是“杀人诛心”。

但是,打胜仗仅仅凭一道慷慨激昂的檄文是不够的。曹操很快,给袁绍在官渡补上了这深深的一课。

附文

01从《为袁绍檄豫州文》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后会銮驾返旆,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细致惨苛,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比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耳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仇敌。

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绐与,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

如律令!

02《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僣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於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野史秘闻袁绍与曹操,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参考资料

[1]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下一篇: 曹操徐州屠城始末:袁术给袁术封了左将军
上一篇: 《孙子兵法》两大未解之谜:秦始皇“生父”悬案13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