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实际就是“大人”卦、“儒”卦,“乾”就是“大人”之德,“儒”之德,就是在讲“大人”、“儒”的属性。前面我们已经从甲骨字型上解释了“儒”的内涵:儒就是“大人”。
在乾卦中六爻化绝卦理,还用“龙”来作为乾的形象代言,作为“大人”、“儒”的形象代言。
“龙”的甲骨字型为上“辛”下“旡”。“辛”是新刻写完成分的书契,而“旡”则是结绳之右绳。因此整个字型实际是指代结绳和书契。前面我们也已经指出,“大人”与以结绳和书契为形态的契约密切相关,其最主要职能是契约中保。契约是由“大人”来支撑的,包含着“大人”之道。因此,在甲骨字型中,契约符号可以和“大”互换。乾卦以“龙”来指代“大人”、“儒”也同样是基于这原理。
关于“龙”等甲骨字型的解释,以后会专文详述,本文只着重谈乾卦本身。
乾卦不同于64卦其他卦的重要一点是,出现了两次“利见大人”,上下卦各一次,而且都在中间爻。
“利见大人”在《周易》中是经常出现的,其含义有二。一是利于“大人”的出现,即形势有利于“大人”,他们出来做事,大有可为;二是利于去求见“大人”,让“大人”们帮助自己解决纠纷、疑难。在乾卦中,两次“利见大人”的含义都是第一种,即利于大人的出现。
《周易》64卦的卦象结构分成上下卦,上卦三爻,下卦三爻,合起来六爻。同时,易经最早的卦象结构只有三画卦,一画就是一爻。每爻都有阴阳两种可能,三画卦的总数就是2的三次方,8个。这就是所谓的“八卦”。8个三画卦,又叫“经卦”。后来两个“经卦”上下相重,组成一个新的六画卦,叫“重卦”,其个数是2的6次方,64个。
从经卦到重卦,这个易经卦象技术的改变,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曾经发生的重大变革的记录。“经卦”时代是中国漫长的无政府时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只有一重。“重卦”则意味着政府的出现,中国的社会开始分化为两重,一种是民间,一重是政府、官方;一重是江湖,一重是庙堂。
由于对政府究竟在中国历史上是怎么出现的,以及何时出现,历史已经记忆不清了,因此,对于从经卦到重卦的变化究竟发生在何时,也记忆不清了。目前在这一问题上易学中存在很大分歧,给出了好几个时间点。
但是,凭借新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新资料,仔细研究中国和世界的上古史,已经可以大致复原政府产生的时代和情形。简单来说,政府的肇始在黄帝时期,正式形成则在尧舜时期。按考古学的文化分期,整个龙山文化时代就是政府在中国的形成期。因此,重卦的发生也更可能在这一时期。如果非要在更精确一点,更可能发生在颛顼时期。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就此打住,以后再专文详述。
大家需要明白一点的是,64重卦中的上下经卦,是代表着社会的二重性,官方、民间二重,下卦代表民间,而上卦则代表官方。在乾卦中之所以出现两次“利见大人”,就是在强调民间的“大人”,和官方的“大人”,在野的大人和做官的大人。
尽管,在卦象设计中,认为上卦是官方卦,下卦是民间卦,但是六爻的先后排序却是自下而上,这样上下卦的先后顺序也是自下而上。这个排序准确地记录了民间和政府的先后顺序。整个卦象的设计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以民间社会为源头,以民间社会为基石。同时,整部易经,包括乾卦,一直在试图虚化政府,虚化官方,而努力维持整个社会的民间化状态、江湖化状态。譬如强调“无首”、“无成”。“无首”就是虚化政府的首脑地位,“无成”就是虚化政府的功劳。
每一个经卦有三爻,易经又把中间的一爻当成“中庸”、“中道”的“中”,代表合道、合理,代表不偏不倚,甚至可以代表道本身。而乾卦的两次“利见大人”则恰恰都是出现在上下卦的中间爻。按重卦整体的排序,是第二和第五爻。第二爻是下卦的中爻,第五爻则是上卦的中爻。
《周易》又用阳爻代表“大人”、用阴爻代表“小人”,同时又用六指代阴爻,九指代阳爻。处于上卦中爻,如果还是阳爻,被认为是最好的,最尊贵的,就是“九五”爻。九指阳爻,五代表上卦中爻。这就是“九五之尊”,是天子、国家元首才能承当的。
由于乾卦六爻全部是阳爻,因此,整体而言,乾卦是个纯阳卦,是“大人”卦、“儒”卦。上下卦的不同,爻位的不同,则是代表“大人”的时遇不同。“大人”都是同一个“大人”。下卦九二爻那个大人,与上卦九五爻那个大人,是同一个,只是下卦有德无位,而上卦的则有德有位。
同时,二、五爻之外的另外四爻,尽管爻辞中没有直接出现“大人”的字样,也同样是谈大人,也是针对大人而说。下面具体解释一下六爻的爻辞。
第一爻,也叫初爻,正式的名称是“初九”,九指阳。爻辞是“潜龙,勿用”。
这是乾卦的第一爻,而乾卦又是《周易》的第一卦。易经卦象设计中,往往把第一爻当成基础爻,这一爻的爻辞就是提出基本原则。乾卦的第一爻就是这样,“潜龙勿用”是乾卦的基本原则,也是“大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整部易经的一个基本原则。
“潜龙勿用”绝非是韬光养晦,而是说,龙本来就是潜的,“大人”本来就是民间的,不要去追求“用”,不要去追求上卦的“位”,不要去想往庙堂,而要安安心心呆在下卦,呆在民间,呆在江湖。
乾卦的自下而上的六爻,包括其他63卦的六爻,绝无自下而上、自低级向高级发展、晋升之意,这是后来的庸碌之辈对易经的小人化的曲解。就乾卦而言,第一爻就是基本原则,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比包含“九五之尊”的九五爻还重要。“
“龙”就是“龙”,“大人”就是“大人”,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而活,绝不是为谋求朝廷的官位而活,而是为了自己内在的本然的状态而活。本然的、原始的,就是最好的,没有什么进化,也没有什么发展。“潜”就是本在本然状态,就是最原始最基础的状态。“潜”本身就是目的,是需要去维持维护的。下卦就是潜,民间就是潜。
绝不能将“潜”看成阴暗、压抑的不好的状态,是需要被急于摆脱、逃离的。绝不能认为在阴暗的“潜”之上,还有一个光明辉煌的“显”。
在《文言》传中说的更明确: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下面解释一下大意。
龙,就是有德而且隐藏于民间的大人。“隐”、“潜”是“龙”的本来属性。不会因为世界、社会而改变自己,不会去追求外在的功名。即便隐藏在社会中,不为他人所知,不被认可,也不会因此而有什么抱怨,感觉自己被埋没了。高兴的事就去做,不高兴的事就不做,自己有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不会被外界所改变的。这就是“潜龙”。
这段话实质上就是“大人”、“儒”基本属性(德)的刻画。
第二爻,九二,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田间、田野,大人应该出现的时机、时代来了。
注意,此时是在下卦,这个“大人”还是在民间的。大人出来,就是要做事,是以民间的身份为民间做事。具体做什么事?主要是作为契约中保,利用自己的道德威望,义务地为社会提供“评理”服务,消除分歧、纠纷,建立共识,从而帮助契约的达成和执行,最终在整个社会实现一种良好的契约秩序。
这就是《周易 系词》说说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工)以治,万民以察”。在政府出现之前,即在尧舜唐虞时代之前,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结绳而治”的社会。“结绳而治”就是“契约而治”,契约是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基础。
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大德司契”也是这个意思。复结绳就是复契约,重回契约时代,那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而非以政府。“大德司契”中,“大德”就是“大人”,“契”就是书契,也是契约。整句话就是对大人作为契约中保,帮助制定和执行契约的描述。
由于结绳和书契这些契约,是需要作为中保的“大人”来帮忙的,来“司”的六爻化绝卦理,因此,结绳而治,实际上也是“大人而治”。“大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准政治家,准政府官员,而承担着治理社会的职能。
因此,《象传》的解释是“德施普也”,即大人以自己的德行而帮助社会,让人民能够融洽合作、协作,让社会实现良好秩序。《文言》传还说是“天下文明”,即“天下”因为大人通过契约对社会的教化而文明。
针对大人的教化作用,《文言》专门解释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大意是,拥有“龙德”,即“大人”之德,并且能够在为契约双方调解的过程中做到“中正”,言行都很谨慎、合理、可靠可信,能够排除干扰,凭着自己的真心诚心,则增益社会而不居功,心胸宏阔并教化世界。
这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文明的基础是在民间的大人,教化的主体也是民间的大人。
第三爻,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是在说“大人”的日常做事状态,白天非常努力,兢兢业业,即便晚上休息,也不完全放松,不管不顾,依然保持警惕,进行反省。总之,“大人”都是很勤勉努力的人,白天努力干,晚上还要思考、反省。
这样下卦就结束了。实际上,下卦已经为“大人”提供了衣服全栖图景,包括内在的德、内在的属性,外在的治理、“文明”、“教化”职能,以及日常的做事状态。而上卦反而没有太多重要信息了。
再次强调,下卦是民间卦,下卦的大人是民间的大人。这种说明“大人”本来就是民间的,即“龙”本来就是潜的、隐的。
下面我们看看上卦。也是政府卦、官方卦。此时“大人”已经进入政府,成为官员了,甚至首脑了。
上卦第一爻是整卦的第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跃在渊”是在很形象很场面化描述一个谨慎思索、判断和选择的状态,是往上跳呢?还是继续留在深水中?这一爻大有深意,意味深长!
首先,《周易》非常重视对独立而深入对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而反对机械地盲从和固守。这也就是孔孟都非常重视的“权”。孔子说:“可与共学,为可与适道;可与适道,为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说:“执中无权,尤执一也”。
这是是中国文化和非中国文化的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倡导人思考的“权”文化,而包括西方欧美文化在内的所有非中国文化,都是倡导人信仰、迷信的宗教文化或类宗教文化。中国文化是“权”的,执中的,而非中国文化则是“信”的,“执一”的。
其次,这一爻是上卦的第一爻,与下卦毗邻。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周易》中每卦的第一爻,往往是在提出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上卦的第一爻,也是官方卦的第一爻,同样是在提出一个进入官方世界的首要原则、基本原则,那就是要时时刻刻地都有思考和权衡,我是继续做官,还是辞职回家。而不是贪恋官位、贪恋俸禄,一心往上爬。“跃”就是继续做官,“渊”就是辞职回家,回到乡野、民间。
做官为了什么?为了行道,行什么道,行大人之道。向契约一样,政府、官位都是行道的平台、工具。不做官,在民间的大人是以作为契约中保,“司契”来行道。如果做官不能够行道,那么就失去了做官的意义,就必须辞职回家。
儒家非常重视做官,但是,儒家同样重视辞官,或者说,儒家象重视做官一样重视辞官。孔子、孟子本人更是如此,一辈子都是在求官和辞官的过程中度过,导致都没有太长时间地做过什么大官。
现代很多人看到孔子不惜周游列国去孜孜于求官,于是就说孔子是个“官迷”。而普遍忽略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他求官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辞官的过程。如果不辞,只要是官就行,有官做就行,以孔子的才华和影响,在任何国家某个一官半职都不会成问题,何至于要周游列国。事实上孔子对做官的条件是有严格的要求,不合要求坚决不做。
孔子做官的条件是什么?就是行道,孔子看中的不是官,而是道。他不是为做官而周游列国,而是为了行道而周游列国。他把官当成是行道的平台和工具,对不能充当行道平台的官,拒之千里。
因此,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荀子说:“从道不从君”。《礼记》说:“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上卦第二爻,也是中间爻,即整卦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一爻和下卦的中间爻非常相似,都是在说“大人”得到好的时机,可以充分发挥,去做事。不同是,上卦是有官位的,下卦是民间的。上卦是在官位、政府的平台上做事,而下卦则是作为契约的中保在做事。
因此都是一个大人,都是在做事,都是在行道,因此,“九五”爻尽管很尊贵,但是却并没有什么过多可说。
上卦第三爻,也是整卦第六爻,用“上”表示,即“上九”:亢龙,有悔。
这个“亢龙”之所以“亢”,就是因为,就是因为,不会象地四爻那样,不会思考和权衡,不考虑“在渊”,而只想着“或跃”。就是只会求官,而不会辞官。
乾卦,在六爻之后,还有一句说明性的“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也非常重要。
“用九”属于周易成卦的技术,直接含义是用“九”这个数来表示阳爻。要具体解释“用九”、“用六”,比较繁琐,这里从略。大家只需要知道一点。指代阳爻的“九”和指代阴爻的“六”都是包含着变化和否定的。“九”中不仅包含着“六”的因素,而且也包含着自动向六转化的趋势。“六”中也是包含着“九”的因素和向“九”转化的内在动力。
这样,“九”就不是纯粹的“九”,而是混杂着“六”的,“六”也不是纯粹的“六”,是包含“九”的。
乾卦六爻后的“用九”,实际上是对乾卦整个卦的否定,尤其是对上卦的否定,即对官方的否定,而强调官方中的民间因素,以及向民间转化的趋势。
“见群龙无首”则是对“用九”对乾卦整卦的解释,群龙就是大人,首有正式权力的首脑,就是政府的官位。群龙无首,就是一群没有官位的大人,即处于民间的大人。《文言》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天下治”,即天下大治的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的民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