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先天八卦
按照伏羲的排法,八卦是按照: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排列。
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
其实这就是大自然的八种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
伏羲那个时代的人是以原始采集狩猎为生,所以他们弄出来的八卦是面对大自然的。
举例来说:
乾为天代表太阳,大晴天。
坤为地,代表大地,土地。天上有太阳,下面有大地。
坎为水,指的是河水,大江大河。离为火,山林着火也好,毒日头晒着也好,泛指热。
在古代,大江大河都是凶险的东西,过河本身就危险,如果发大水更是危险。山林着火也不好。所以坎为水代表艰难和凶险,离为火代表灾难。
天气会变化,于是震为雷,巽为风。还有刮风打雷。
这是最早的伏羲先天八卦:自然现象。
后人根据伏羲发明的这八卦,把这些自然现象两两一对,再组合,就变成了八八六十四卦。
两个自然现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天的阴晴冷暖,有故事,有场景。有故事自然就有吉凶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真实版本是这样的
从解释自然现象的原理到儒家经典,伏羲八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周文王的「后天八卦」了,这里面大有学问。
想要说清楚其中的缘由,我们得回到夏商周历史发展上。商朝后期,周文王如何通过整理(算计)卦理,最后推翻商朝的故事。
夏商本质上是三个部落,各有各的领地。商人、夏人、周人是同时并存的几个部落和城邦。
商部落的人六爻卦理,征服华夏地区,作为一个外来文明,他们需要建立一套神秘的统治方法,大概有三点:
第一,从伏羲八卦延伸出一套神秘体系。
第二,发明了一套制度:让贵族和老百姓好酒好色。
第三,用活人祭祀的制度,杀人献祭最有诚意。
他们把人抓来之后,和牛羊一起,放在祭坛上,把血放出来之后,沿着血槽流遍大地六爻卦理,让上天喜欢自己。
商朝统治者后来把这个活外包了。周文王的先祖还有姜子牙的先祖,就是帮着商朝去抓俘虏送去做活人祭祀的承包商。
商朝统治了好几百年,直到周文王出现。
周文王想在他这一代改写历史。要想破解这套神秘体系就得从根本出发,打破商朝的迷信体系。
商朝有自己一套迷信的方法,写在一本叫《归藏易》的书里。
周文王的前半生,游走在周部落和朝歌之间,大部分时间就是去朝歌偷着学八卦,回来后他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写一遍。
先天八卦的排列逻辑是按照自然现象的顺序:水对火,山对泽,天对地,风对雷。这是自然现象相对。
周文王的后天八卦按照人文地理顺序重新排列了。
他把八卦顺序调整了之后,伏羲先天八卦的大自然现象逻辑现在变成了后天八卦的地缘政治地理了。
商朝部落在中原地区,今天河南一代。周文王的部落在西边,陕西北部一代。但周文王认为,他们西方有王气,所以西方属金,应该排列为兑为泽。而且要把乾卦和坤卦排列在两边,夹住它。巽为风被他放在东南方向。
这么排列后,周文王慢慢开始有了造反的私心。于是他不仅重新排列了六十四卦,而且还给六十四卦重新写解释。
我们今天看到《易经》的正文部分,大部分都是文王写的。而且背后是一套造反的计划:
第三卦「屯卦」:卦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第四卦「蒙卦」:第六爻「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第五卦「需卦」;第六爻「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第六卦「讼卦」:卦辞「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第三爻「或从王事,无成」。
第七卦「师卦」:「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第八卦「比卦」:「不宁方来,后夫凶」。
得知文王造反心思的纣王暴怒,把周文王抓起来,关在了羑里。
周文王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武王姬发,还有后来著名的周公姬旦(古代儒家心目中的圣王)。
他们哥俩,联合他们的老岳父姜子牙的东方部落,按照文王在《周易》里的方略,联合各路诸侯一起,在牧野之战大获全胜,攻进朝歌。纣王自焚,商朝也就终结了。
这就是《周易》正文的来历。
孔子作《易传》
我们现在看《易经》,里面有彖传,序卦,象传。作者是孔子。
孔子一生给《易经》做了十篇解释文章,里面有《彖传》也有《象传》。《易经》里面出现的彖、象,还有系词,文言、杂卦、说卦、序卦,这都是孔子写的。
彖传:解释整个卦的大逻辑;
象传:分大象和小象,大象和彖传差不多;小象比较重要,它是解释每一卦里的六爻,每一爻的具体意思;
原本在汉朝前,孔子写的这些是单独放在一起的。因为经是经,传是传。经是上古圣人的言行,传是解释这些言行的注释。
但到东汉郑玄和王弼时,为了抬高孔子,就把孔子的经和传都打散了装进六十四卦里了。孔子写的传,因此也就成了「经」。
最后,三样东西加起来:伏羲的八卦,文王的经文,再加上孔子的注释,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基本文本了。
孔子作的《象传》,都是关于君子的:
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孔子处理后,《易经》已基本脱离了封建迷信和算命,也去除了那些打天下的思想,完全是讲君子、德行,为人处世原则的一本儒家的经书。
这也是我要接下来要讲版本的《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