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朝天宫下》剧照。江苏大剧院供图
昆曲《世说新语》剧照。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供图
《金陵幻夜·意境愚园》剧照。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建鹰摄
昆曲《世说新语》剧照。
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供图
历史前行,文脉存续,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今年以来,南京舞台艺术剧目佳作迭出,不仅充满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话剧《朝天宫下》让很多观众知道,原来朝天宫下还发生过这么一段荡气回肠的“文化抗战”往事;大型园林实景演出《金陵幻夜·意境愚园》让人们在游园中发现老门西胡家往事,从“愚、孝、善、雅”的胡家文化中体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精神;正在创作中的越剧《凤凰台》将让李白首次站上越剧舞台,讲述诗仙在世界“文学之都”发生过的往事……剧作家、文艺院团深挖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人物和故事,用艺术手段讲好南京故事。
挖掘金陵文脉
激活创作源头
“人在文物在,文物在人在”“文化之根永在,中国必将复兴”……舞台上,字字铿锵有力文学名著以南京为写作背景,句句触动人心。在漫天火光的战争画面与故宫人祝同礼的深情独白中,一段尘封的历史就这样穿越时光而来。7月31日,话剧《朝天宫下》在江苏大剧院首演,波澜壮阔的“文物南迁”往事穿越岁月长河在舞台上动人展现,烽火下的“智慧护宝”传奇激荡起大家心中的万千感慨。市民王慧看完这部话剧说道:“只知道朝天宫是个古建筑,但并不知道朝天宫下还有一处隐蔽的文物库房,更不知道在这个库房内曾发生过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各位客官里边请,今天我们胡府真是贵客迎门、蓬荜生辉……”7月19日晚上八点,愚园的正门缓缓打开,手持红灯的古装丽人将游客迎入园中,演出与游园在这一刻同时展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朴的课耕草堂里,一个以愚园“愚、孝、善、雅”文化为主题的故事在《诗经·七月》的吟唱声中拉开了帷幕。春晖堂前文学名著以南京为写作背景,丝竹铿锵,彩旗漫卷,一段锡剧《游园》再现昔日愚园名流雅集、清歌游燕的盛况。随着剧中人的指引,园中游客迤逦行来,移步换景,故事也随着景色的变换而渐入佳境。灯光掩映之下,“金陵狮子林”上亭台飞檐翘角,其间一曲《江南春色》将人直送入小山佳处。
文脉是城市的精神及其生成演变的内在逻辑,是城市文化创造活动的源头活水。除了话剧《朝天宫下》、大型园林实景演出《金陵幻夜·意境愚园》,近来南京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南京特色的文艺作品。
例如,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的小剧场实验越剧《僧繇》讲述南朝梁著名画师张僧繇找寻年少初心的故事;昆曲《世说新语》系列将南京贡献给世界的作品之《世说新语》搬上戏曲舞台;越剧《乌衣巷》演绎王徽之、王献之的手足亲情,带观众感受“魏晋风流”“巷中诗画”……
用独特艺术形式
架起文旅桥梁
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在金陵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离不开文艺作品、文艺精神的激励和辉映。如何将人们熟知的景点挖掘出文化意蕴,如何让文艺与旅游相融?如何用文艺传承文脉?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创作的大型园林实景演出《金陵幻夜·意境愚园》给出了答案。
在整个实景秀中,园林风景之美与艺术之美融为一体,景随步变,情由景生。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周东亮告诉记者,《金陵幻夜·意境愚园》大型园林实景演出总体创作思想是讲胡家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不是非常详细,侧重于展示每个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愚园主人在造园时所蕴含的美好意愿和文人意趣,与景点背后古都金陵传承千年的古都风貌,以情景秀的形式一一道来,给游客带来更为丰富而立体的感受与认知。”
例如《金陵幻夜·意境愚园》第一处展示的景点——课耕草堂,这是愚园的一个标志性景点,顾名思义,此为专司农耕之作的草堂。耕读,是中国传统的治家理念,也是中国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愚园创始人胡恩燮秉持耕读传家的理念,建园设景也不忘留下一隅,作为自己和子孙学习耕作农事的园地。因此,这里便被定位为实景演出的第一站,省锡剧团根据《诗经》创作了一系列情景节目。
虽说定位是展示愚园的文化,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却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我们梳理了胡家几代人的故事,每一代愚园主人都自强、忠诚于国家,所以我们提炼出愚、孝、善、雅四个字作为这场实景演出的内核。”周东亮说。
并举历史厚重感
与艺术价值
历史题材剧作的创作一直有个难题:既要好看,又要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性,这当中如何取舍?
“‘九一八’烽烟骤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风声鹤唳,国宝何去何从?”大幕拉开,一派忙碌和紧张的气氛传递开来。从北京到南京,从故宫到朝天宫,一万三千余箱国宝级文物,开始了堪称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文物迁徙行动。本以为故宫文物到了南京就安全了,画面再转。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城,南京沦陷……
这样的剧情有真实的故事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物离开南京开始“西迁”,但依然有190多箱文物留存在朝天宫。
敬畏历史才有未来。好的历史剧,先做好对“史实”的还原,才能正确传达对“史识”的认知。“这个题材的把控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文字功底,很难驾驭。我在写《故宫三部曲》的时候,查阅了大量原始资料,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江苏省文联主席、话剧《朝天宫下》编剧章剑华说。
虽然故事是真实的,但剧中有些人物是虚构的,例如南京著名演员马小宁饰演的看门人孙大爷。剧中,孙大爷全程操着南京话,台下观众时不时被孙大爷给逗笑。“孙大爷是一个真实历史背景里的虚构人物。作为一部严肃的主旋律剧,孙大爷这个人物会给整部剧带来一点反差,但这种反差绝不是为了搞笑,而是想说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从知识分子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华儿女都是在奋起抗争,捍卫国宝和国家的利益。”章剑华说,这些故事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拓展了《朝天宫下》的情节维度,于是戏剧就有了冲突,角色就有了鲜活的动作。
“艺术与历史的平衡,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已经为我们的文艺创作作了很好的示范。”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例如越剧《乌衣巷》《凤凰台》、昆曲《世说新语》系列等。在她看来,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至少需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大趋势走向,另一方面要尊重历史人物的独特个性、人生际遇与人格评判。“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们不要放弃文学再创造的空间。”
彰显世界“文学之都”的
独特文化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是王羲之、顾恺之、李白、刘禹锡、汤显祖、曹雪芹等文学艺术家生活与创作过的地方,他们向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传世名著。“诗仙”李白游历南京,先后创作了100多首知名诗篇;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与南京有着深厚渊源;《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于都城建康(今南京)召集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
越剧《红楼梦》、越剧《乌衣巷》、昆曲《世说新语》、越剧《凤凰台》、越剧《僧繇》、越剧《织造府·又见青溪》、河北梆子《台城柳》……过往文坛巨匠留下的文学财富,以及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世界“文学之都”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活态的历史传承。戏剧创作如何传承、弘扬“文学之都”的基因?罗周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气息感,要写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气韵。越剧《乌衣巷》写的是魏晋故事,王徽之、王献之兄弟的文化气息是真挚、纯净、率直的。越剧《凤凰台》主角李白是盛唐时人,他像盛唐一样潇洒、浪漫、飘逸、华丽。
“我们描写的不仅是一个个人物,还要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去折射他所在时代的文化特性,把这人物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化风貌进行深入地把握和对接。”罗周说。
实习生 喻燕 刘紫秋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