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预览|乾隆帝弘历编纂《四库全书》

ISBN:10位[]13位[]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5-05

定价:¥716.00元编辑推荐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库全书荟要宋史,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

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

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

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

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

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永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

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内容

《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重要而必备的图书,所以在开馆之初,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以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宫宁御花园的“摛藻堂”。次年,又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

《四库全书荟要》共463种,20828卷,11178册,下设若干子目。其中,经部173种,3576卷;史部70种,6535卷;子部81种,2866卷;集部139种,7851卷。《四库全书荟要》成书后,乾隆欣喜若狂,题诗一首:全书收四库,荟要粹其精。事自己巳兆,工今戊戌成。于焉适枕柞,亦欲励尊行。设日资摛藻,犹非识重轻。

《四库全书荟要》修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命运多舛。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藏于“味腴书屋”中的那套《四库全书荟要》被化为灰烬。而存于“摛藻堂”里的那套《四库全书荟要》,则一跃成为天壤间仅存的孤帙。但朝廷大内,宫禁森严,一般人无法涉足“摛藻堂”而得窥《四库全书荟要》。直到1924年,清逊帝溥仪迁出皇宫,民国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图书,才发现《四库全书荟要》依然尘封故处,安然无恙,触手如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将此书运往重庆,1949年,又将此书运往台湾。特点

《四库全书荟要》从编纂上宗旨就与《四库全书》不同,《四库全书》面向世人,而《荟要》仅供皇帝御览,从未流向过民间,因此,《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色。

第一:选编慎重,卷帙精约。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收齐各类书籍,保存文献,网罗繁复,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荟要》只收存享有盛名而又确实能影响世人的作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所以,《四库全书荟要》所收书籍的种类只有《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是《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谓“全书中的全书,精品中的精品”。乾隆有诗云:

道资鉴古,搜玉圃以罗珍。理取研精,披金沙而聚粹。

文河藻润,兼收众派之流。 册府菁华,别挹群言之液。

六年详辑四库全书荟要宋史,将渐蒇夫全编。 两部先成,已统苞其要义。

撷词条而擢秀,摛藻如春。 咀义府以含英,味腴在道。

第二: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130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族的文字。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乾隆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而《荟要》供仅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胜于《全书》。

第三:书品精美,质量上乘。由于清廷十分重视这部丛书,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极为精善的境界。亲睹此书的学者评价:《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

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的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荟要》较少有错谬之处。《荟要》依据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所藏历代善本和抄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书籍,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所以考证更为详尽,更完整地保存了旧本图书的原貌。如《荟要》中的《周易正义》考证比全书就要多出20条,宋郑汝谐的《东谷易翼传》、唐杜牧的《樊川集》等,都可以看出与《四库全书》所依据的底本不同。据统计,《荟要》的图书底本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62种,金元刊本63种,明刊本288种,清刻本50种,此外还有《永乐大典》本18种,仿宋钞本7种,稿本1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目录

周易经传注疏十三卷附略例一卷 (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疏

周易口义十五卷 (宋)胡瑗述 (宋)倪天隐记

第2册 横渠易说三卷 (宋)张载撰

第3册易璇玑三卷(宋)吴沆撰

第3册东坡易传九卷(宋)苏轼撰

第3册紫岩易传十卷(宋)张浚撰

第3册汉上易传十五卷(宋)朱震撰

第4册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辑

第4册易小传六卷(宋)沈该撰

第4册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

第5册大易粹言七十三卷首一卷(宋)方闻一撰

第5册复斋易说六卷(宋)赵彦肃撰

第5册周易本义四卷(宋)朱熹撰 (宋)成矩辑

第6册朱文公易说三十三卷(宋)朱监辑

第6册童溪易传三十卷(宋)王宗传撰

第7册周易辑闻六卷(宋)赵汝楳撰

第7册周易裨传二卷(宋)林至撰

第7册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渊撰

第7册周易郑注三卷(汉)郑玄注 (宋)王应麟辑

第7册东谷易翼传二卷(宋)郑汝谐撰

第7册郭氏传家易说十一卷(宋)郭雍撰

第8册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宋)董楷撰

第8册丙子学易编一卷(宋)李心传撰

第9册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宋)胡方平撰

第9册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升撰

第9册俞氏易集说十三卷(元)俞琰撰

第10册学易记九卷(元)李简撰

第10册易纂言十二卷(元)吴澄撰

第10册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元)胡炳文撰

第11册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元)胡一桂撰

第11册周易启蒙翼传四卷(元)胡一桂撰

第11册大易辑说十卷(元)王申子撰

第12册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辅撰

第12册周易会通十四卷(元)董真卿撰

第13册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清)牛钮等撰

第14册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清)李光地等撰

第15册御纂周易述义十卷(清)傅恒等撰

第15册易数钩隐图三卷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

第15册易象图说内篇三卷外篇三卷(元)张理撰

第15册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元)张理撰

第15册易图通变五卷(宋)雷思齐撰

第15册易纬乾坤鉴度十二卷(汉)郑玄注

第16册尙书注疏十九卷(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疏

第17册尙书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

第18册东坡书传二十卷(宋)苏轼撰

第18册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宋)吕祖谦撰 (宋)时澜增修

第18册尙书说七卷(宋)黄度撰

第19册书经集传六卷(宋)蔡沈撰

第19册尙书详解十三卷(宋)胡士行撰

第19册尙书句解十三卷(元)朱祖义撰

第19册书集传纂疏六卷(元)陈擽撰

第20册书纂言四卷(元)吴澄撰

第20册书传辑录纂注六卷(元)董鼎撰

第21册尙书纂传四十六卷(元)王天与撰

第21册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清)库勒纳等撰

第22册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清)王顼龄等撰

第22册禹贡指南四卷(宋)毛晃撰

第22册禹贡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

第22册禹贡说断四卷(宋)傅寅撰

第23册毛诗注疏三十卷(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第24册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

第24册毛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

第24册毛诗李黄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 (宋)黄櫄撰

第25册诗总闻二十卷(宋)王质撰

第25册诗补传三十卷(宋)范处义撰

第26册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宋)吕祖谦撰

第26册诗经集传八卷(宋)朱熹撰

第27册诗传遗说六卷(宋)朱监辑

第27册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撰

第27册诗经疑问七卷(元)朱倬撰

第27册诗解颐四卷(明)朱善撰

第28册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清)王鸿绪等撰

第29册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

第29册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许谦撰

第29册陆氏诗疏广要二卷(明)毛晋撰

第030~031册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

第030~031册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疏

第32册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宋)吕祖谦撰

第32册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宋)章冲撰

第32册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

第33册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甯集解 (唐)杨士勋疏

第33册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

第33册春秋刘氏传十五卷(宋)刘敞撰

第33册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撰

第34册苏氏春秋集解十二卷(宋)苏辙撰

第34册叶氏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撰

第34册春秋辨疑四卷(宋)萧楚撰

第34册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

第34册春秋臣传三十卷(宋)王当撰

第35册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吕本中撰

第36册春秋胡氏传三十卷(宋)胡安国撰

第36册陈氏春秋後传十二卷(宋)陈傅良撰

第36册春秋提纲十卷(宋)陈则通撰

第36册春秋张氏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宋)张洽撰

第37册春秋通说十三卷(宋)黄仲炎撰

第37册春秋经筌十六卷(宋)赵鹏飞撰

第38册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撰

第38册春秋详说三十卷(宋)家铉翁撰

第39册读春秋编十二卷(宋)陈深撰

第39册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

第40册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元)俞皐撰

第40册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元)李廉撰

第41册春秋阙疑四十五卷(元)郑玉撰

第42册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汸撰

第42册赵氏春秋集传十五卷(元)赵汸撰

第43册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撰 清世宗校定

第44册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首二卷清康熙三十八年敕撰

第45册御纂春秋直解十二卷(清)傅恒等撰

第45册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宋)李琪撰

第45册春秋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张以宁撰

第46册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第047~048册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

第047~048册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

第49册礼经会元四卷(宋)叶时撰

第49册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首一卷(宋)郑伯谦撰

第49册考王记解二卷(宋)林希逸撰

第49册仪礼注疏十七卷(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第50册仪礼集说十七卷(元)敖继公撰

第50册经礼补逸九卷(元)汪克宽撰

第50册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歧撰

第051~052册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第051~052册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

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

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

第053~056册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衞湜撰

第57册陈氏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

第57册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圣祖撰

第058~059册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058~059册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060~061册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首二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060~061册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首二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062~064册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敕撰

第65册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撰

第65册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宋)真德秀撰

第066~067册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撰

第066~067册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撰

第068~069册御定孝经注一卷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 御定孝经注一卷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

第068~069册孝经注疏九卷清世宗撰 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清)叶方蔼 (清)张英等撰

第70册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第70册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

第70册论语集说十卷(宋)蔡节撰

第71册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 (宋)孙奭音义并疏

第71册孟子说七卷(宋)张栻撰

第71册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撰

第71册孟子传二十九卷(宋)张九成撰

第72册四书集注章句十九卷(宋)朱熹撰

第72册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

第73册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宋)赵顺孙撰

第74册四书通二十六卷(元)胡炳文撰

第74册四书通证六卷(元)张存中撰

第75册四书通旨六卷(元)朱公迁撰

第75册四书纂笺二十八卷(元)詹道传撰

第76册四书辨疑十五卷(元)陈天祥撰

第76册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清)库勒纳等撰

第77册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

第78册五经文字三卷(唐)张参撰

第78册九经字样一卷(唐)唐玄度撰

第78册羣经音辨七卷(宋)贾昌朝撰

第78册六经奥论六卷(宋)郑樵撰

第78册六经正误六卷(宋)毛居正撰

第78册经说七卷(元)熊朋来撰

第78册十一经问对五卷(元)何异孙撰

第78册五经蠡测六卷(明)蒋悌生撰

第79册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第79册尔雅翼三十二卷(宋)罗愿撰

第79册释名八卷(汉)刘熙撰

第79册广雅十卷(韩)张揖撰

第79册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

第80册说文解字三十卷(汉)许慎撰 (宋)徐铉等注

第80册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撰 (唐)孙强增 (宋)陈彭年重修

第80册汉隶字源六卷(宋)娄机撰

第081~082册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清)张玉书等撰

第081~082册御定康熙字典三十六卷(清)张玉书等撰

第083~084册御制增订清文监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清)傅恒等撰

第083~084册御制增订清文监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清)傅恒等撰

第85册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

第85册集韵十卷(宋)丁度等撰

第86册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元)熊忠撰

第86册御定音韵阐微十八卷(清)李光地等撰

第86册钦定同文韵统六卷(清)允禄等撰

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第087~089册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 (宋)裴驷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第090~092册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第093~095册後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 续志 (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

第093~095册後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 续志 (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

第093~095册後汉书一百二十卷(刘宋)范晔撰 (唐)李贤注 续志 (晋)司马彪撰 (粱)刘昭注

第096~097册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 (刘宋)裴松之注

第096~097册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 (刘宋)裴松之注

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

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

第098~100册晋书一百三十卷唐太宗撰

第101~102册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

第101~102册宋书一百卷(梁)沈约撰

第103册南齐书五十九卷(梁)萧子显撰

第104册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第104册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

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

第105~107册魏书一百十四卷(北齐)魏收撰

第108册北齐书五十卷(唐)李百药撰

第108册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

第109~110册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

第109~110册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

第111~112册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

第111~112册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

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

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

第113~115册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

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後晋)刘昫等撰

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後晋)刘昫等撰

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後晋)刘昫等撰

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後晋)刘昫等撰

第116~120册旧唐书二百卷(後晋)刘昫等撰

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 (宋)宋祁撰

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 (宋)宋祁撰

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 (宋)宋祁撰

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 (宋)宋祁撰

第121~125册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附释音二十五卷(宋)欧阳修 (宋)宋祁撰

第126~127册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

第126~127册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等撰

第128册五代史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 (宋)徐无党注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29~139册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40册辽史一百十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第141~143册金史一百卅五卷(元)托克托(脱脱)等撰

下一篇: 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大成者
上一篇: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收书籍有哪些?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