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是人文交流的桥,还是造成新的误解的墙?

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国门,成为各国文化生产尤其是影视剧、舞台剧、动漫等进行改编的素材来源。经典文学作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有共鸣,但由于跨文化改编受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艺术局限等因素制约,导致很多改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那么,改编是人文交流的桥,还是造成新的误解的墙呢?

名著文学定义和特点_文学名著的定义百度百科_定义文学名著

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化地标,在长篇小说读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改编成影视剧无疑是一条扩大受众的出路,电影《沙丘》的上映就带来了纸质书的热销。很多所谓原著其实是在民间流传多年的故事的集大成之作,《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如此,但作家在整合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提醒人们改编要用心。

文学名著的定义百度百科_名著文学定义和特点_定义文学名著

原著党怕的是跨文化改编会毁掉本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旧瓶碎了,酒也洒了,只落得一地鸡毛。作家刘慈欣的经典作品《三体》曾被认为是拍不成影视作品的,因为现在的技术还达不到拍摄的要求,但近日我国的腾讯公司和美国的网飞公司官宣将推出网剧版《三体》,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毕竟,人们还没从近期上映的《图兰朵:魔咒缘起》《花木兰》相继翻车中缓过神来,尤其是大家期待的好莱坞影片《花木兰》,未能像当年的动画电影一样取得成功。虽说“经典底下好乘凉”,但当翻车成为经典文学作品跨文化改编的新常态,让人不禁会问:这是为什么?在特效不是大问题的情况下,怎么讲好故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反而成了改编中最大的问题。

让经典文学作品实现本土化,需要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进行梳理,从而实现合理改编。例如由黑泽明执导的影片《乱》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和日本战国历史熔于一炉,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实现对莎士比亚的成功改编。在由巴兹·鲁霍曼导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穿着西装、拿着手枪的罗密欧的台词依然带着浓浓的莎翁色彩,古典的故事走向、当代的人物关系让这部电影获得第5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剧本改编奖。我国影片《夜宴》也将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的故事搬到了古代中国,但争议很大。改编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许多跨文化改编的作品仿佛在讲一个新故事,例如由吴彦祖主演的美剧《荒原》改编自《西游记》,但观众看不到原著的影子,只保留了克服万难去追寻理想世界的故事走向。

跨文化拍出原汁原味是很困难的。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执导的《战争与和平》早已成为经典定义文学名著,被评为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英国BBC推出的6集迷你剧《战争与和平》则有着浓浓的英伦风,因缺乏历史感、哲理性而被诟病。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的《安娜·卡列尼娜》把故事浓缩在一个剧场中,很有创意,得到英美影视界的认可,但列文的线索还是被简化了。

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远超自身的重量定义文学名著,在跨文化交流、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认为,跨文化改编的主要目的是换个视角观照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前提是建立在尊重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符合当代民众审美的方式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来文化交流的实效,这是人们加深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传统故事的现代性改编体现了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但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改编具有很强的试验性,有些改编还会对原有文化传统造成破坏,未能实现交流的目的。例如受市场影响,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言情剧,在对经典的碰瓷中赚得盆满钵满。跨文化改编不能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的IP影响力大、观众认可度高、投资回报有保障,就打着经典的旗号博取关注,这种拿经典给自己贴金的行为,不仅不会带来文化交流的深入,最终还会被市场抛弃。

让想象具象化总给人费力不讨好的感觉,这也表明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改编的难度之大。成功的改编会让读者更深切地理解原著,并拉近读者与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如国家话剧院版的《理查三世》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并在英国、美国、匈牙利、以色列等国上演。颠覆性的改编也能成就经典,例如同样是颠覆《西游记》,另起炉灶的影片《大话西游》成为一代人的记忆,鬼畜之祖《西游记后传》的评分逐年提高,根据《西游记》改编的日本动漫《七龙珠》在我国深受欢迎。

改编带来的误导也比较普遍。例如我国1982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早已被认为是经典作品,但其中的唐僧幼时剃度,而在小说中则写着:“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还有被误以为是本国音乐的“误导”,日本动画片《中华小当家》中炒饭出锅的背景音乐《万里长城》被我国很多古装影视剧挪用,导致很多人听到《万里长城》的旋律心中想到的却是皇宫门开,皇帝上朝的场面。

文化交流在经典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改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成功的跨文化改编都基于对异域文化的熟稔把握与尊重。通过跨文化改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元素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现状、理解的差异,也可以看到我们对国外理解的程度,建构海外文化形象艰难而重要。在跨文化改编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不同时代、地域的改编中实现原著的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原著的内涵和美学价值,同时发挥时代优势,让原著通过各种影视、舞台、动漫等艺术方式,引发不同群体的共鸣,展示经典的魅力。拉克洛的《危险关系》、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被中国电影人改编过。值得一提的是,当国内开始改编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国外对我国的关注点依然主要是古典文学名著,这提醒我们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2021年12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经典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改编——

是桥,还是墙?》

下一篇: (图书推荐)阅读经典,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上一篇: 《平凡的世界》热播文学名著到底该如何改编?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