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推荐)季羡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人民书画家成果展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闻名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1935年任教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

他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他被世人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华冠,但他诚惶诚恐地请辞了。他就是季羡林先生。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赴德研究生,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及巴利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从此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的道路。

1946年,季羡林回国国学大师经典书库,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十年浩劫,季羡林被发落到学生宿舍看大门,在那种状态下,他悄悄翻译了印度闻名世界的史诗《罗摩衍那》,历时10年之久;1983年,古稀之年的季羡林在得到一本新疆出土的古代抄本的残卷之后,将已经几十年没有再接触的吐火罗文再次“拣”起来,最终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对残卷——吐火罗文抄写的《弥勒会见记》的破解,为世界吐火罗文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他80岁之后,他每天行走七八里路,去北大图书馆翻遍了整个书库,最后写成80万字的巨著《糖史》;上个世纪90年代,当一些人急于从西方寻找思想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当有人任意贬低中国文化时,季羡林却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21世纪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一定会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他的相关论述汇成了一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和谐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

现在,97岁的季羡林称自己是个“四半”之人——半聋、半瞎、半瘸、半拐,所幸脑子还管用。他的目标是活到120岁。在《病榻杂记》中,季老首次对自己的人品作了评价:“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好人,但不是一个不讲原则的滥好人。”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谦逊朴实的性情国学大师经典书库,赢得世人的景仰。

本报记者 郝东智 整理

下一篇: 为什么要学国学看过《土婆婆PK洋媳妇》
上一篇: 为您推荐几款陶冶情操的app,你知道吗?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