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理解学习,是要用心思的,读经只读不讲,本质上是投机取巧,把脑力劳动转化为体力劳动,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据新京报报道,十年前,国学热兴起,全国近百家读经学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批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如今,较早的一批读经孩子已经成人。现在回头来看国学经典讲解佛经,这批孩子成了读经实验的牺牲品。
这种读经教育模式提倡背诵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和佛经。背诵,不认字、不释义地背诵,就是学堂课程的全部。宣称能帮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与孔、孟产生心灵呼应,造就大才,甚至圣贤。
而事实是,经过十多年的读经教育后国学经典讲解佛经,这群学生功底太差,识字量不行、错字连篇、英语更是处在小学入门水平。想要重新回归体制内教育都成困难。
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对于读经和国学教育的质疑。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国学经典?“读经”能否作为儿童启蒙方式?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去粗取精?近日,腾讯文化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古汉语学者孟琢与网友互动,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以下为问答精选。
只背诵不讲解经典,
会让孩子恨上经典
问:我坚持每天让孩子读经典,但心里也有疑问,孩子会不会因追寻传统而缺失创造性?
孟琢:其实传统和现代生活是并不隔绝的,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价值,比如儒家的仁爱,人和人之间的关怀、信誉等等,它实际上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鲜活的价值,换句话说,传统的道德、传统的品质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和现代的生活特点进行结合、碰撞,实现它的现代转化,这本身是一个创造的历程,所以说并不意味着遵循传统就会缺失创造性。
问:死记硬背地读经是不是一种反智教育?
孟琢:可以这么说,自古以来就没有把死记硬背当做学习的唯一方式。背诵只是多元学习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认为死记硬背能解决文化学习的全部问题,不现实。
问:读经班对外宣传的是,经只读不讲,等长大之后学生自然能受益、领会,对此说法,怎么评价?
孟琢:经典的理解学习,是要用心思的,这种说法在本质上是投机取巧,把脑力劳动转化为体力劳动,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讲就一定要有议。议和讲的过程中就会有思考,本能的就会有怀疑,这是非常自然的学习过程。如果经典连现代人的怀疑都经受不起的话,那么这个经典是没有普遍意义的。
至于说孩子读经是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现在的孩子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其实孩子的思考能力、分辨能力、讨论能力是远远的超过我们大人的想象的,如果你不让他理解,就在那背啊背,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伤害,所以有时候看到真正在读经班经过那样一种只背不讲的读经教育的孩子,你会觉得很难受,替他们感到悲哀,看到了一种因为无知,因为家长的功利心所带来的小白鼠的感觉。
问:还有一种方式是,比如教孩子读唐诗,不讲解不释疑,认为主要是培养音律、语感,至于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你赞同吗?
孟琢:我就特别不理解这种想法,你给孩子讲一讲,你能累着?我有一个朋友让三岁的女儿背唐诗,一边背,一边讲,你觉得她半懂不懂的,有一天,冬天下大雪,突然间小孩嘴里面说出“大雪满弓刀”,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干吗不讲呢,有那么费劲吗?
我们说的激烈一点,不讲,要么是无能,要么是懒。
学生在读《弟子规》
强调成圣成贤的教育实质是功利主义
问:正常的经典教育是怎样的?
孟琢:所谓的理想中的经典教育大概有四个标准:
第一就是这些经典要经过筛选,不能违背基本的普世价值,有一些历史的残渣该有所淘汰;
第二个是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既要有讲,也要有讨论,也要有学生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上;
第三个是这种经典教育要结合生活,学习经典的时候要和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有所互动,有所体验;最后一个标准就是经典教育其实是能够唤醒学生的乐趣的。
问:经典要经过筛选,这可能是容易引发争议的,谁来筛选以及用什么标准是一个问题。
孟琢:筛选的标准很朴素,我们要看到经典中的普遍价值和时代价值的区别。有些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人伦信念,比如对于道德的追求,对于理想的坚持等等,这些内容是可以教给孩子的。有些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制度密不可分。
比如《论语》中有些内容是和春秋那样一个宗法社会的礼制所结合,这些东西和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就可以剔除。我们强调筛选是针对“包本”来说,“包本”是不加筛选的全面背诵,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更加不利的。
问:读经班的倡导者为这场“读经运动”赋予了很多道德光环,比如可以让孩子成为当今社会的圣贤,成为人才。国学可以承担这么大的道德重任吗?
孟琢:一方面从整体来讲,我觉得国学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绝对不可能独自承担这么大的道德重任。另一方面,在教育中这种过渡的强调让孩子成圣成贤,实际上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道德绑架,在这样一种要求下的孩子是很辛苦的。一切被迫加上的道德光环,皆可摒弃。
问: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提倡道德仁义的东西,这对于普通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孟琢:不是这样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讲的是个人的人格担当,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质。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鼓励,你是有实现道德,实现生命光彩的可能性的,你去加油吧。道德绑架是什么?把道德标准,特别是高调的道德标准强加给别人。鼓励自然生发的善行,是道德教育。强加给别人的,是道德绑架。
问:目前国学教育有哪些误区?
孟琢:目前我个人觉得国学教育中最大的误区就是社会上的读经乱象,但是这种乱象的背后是什么?是一种教育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我们明明需要很大的精力,很长的时间才能一步步实现的东西,它期待只要付出体力,只靠背诵,自然就有一种能够解决的捷径。我们说任何教育中只要家长带上了功利主义安排孩子,都会带来教育本身以及孩子成长本身的伤害,就是不自然。
国学教育应当孩子本位,
不能脱离学情
问:1935年,当时的学界曾有一场争论,涉及中小学生要不要读经,要怎么读经。为什么在今天还在讨论?
孟琢:1935年主要还是探讨要不要“废经”,要不要接受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今天更多的探讨的是如何接受传统文化的问题。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民族信心太匮乏了,大家对古典文化的质疑是比较普遍的。今天这种认同已经建立了,更多的探讨的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欢迎关注腾讯文化()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