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阳的历史
远古时期的《易经》,其基础就是阴和阳;春秋时代的《道德经》也说明了阴阳。《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说出了无生有之理,同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指明万物皆由阴阳而生,也就是由“无”中生“有”,“有”的存在便是以阴阳的形式存在。
早在远古时代,阴阳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医学、书法、艺术、建筑堪舆、占卜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五行的历史
如前文所说,“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代作品《尚书+甘誓》与《尚书+洪范》中。《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在周朝周幽王时代,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属性;在春秋的《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左传》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其“五材”即是五行思想的延伸;在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中医的理论体系。可见,中国古人对于五行的认识应该是非常早的事情了。有些人认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很少,就认为五行是战国前后才出现的,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
中国历史上的对于“五行”的认识,有以下几种类别:
①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②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所持。
③指五种必须的物质,如《左传》中蔡墨所持。
④指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⑤指五种存在形式,如《黄帝内经》所持。
⑥指木材即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隋代萧吉所持。
上述的六种观点,其核心或者说最高概念应该是五种分类原则,在这样的分类原则之上,可以论行为、物质、物性等等一切。
3.干支的历史
战国末期史书《世本》云:“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所以,看来天干地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中国上古夏代帝王和商代汤王以及很多帝王的名字中,都用了十天干中的字,如盘庚是商代第20位国王,祖丁的儿子,阳甲的弟弟,阳甲死后继位。这些国王的名字都有天干,说明天干的历史非常久。
应该说,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天干地支产生了,而且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甲子的纪日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发现,天干地支在古代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干支历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设定的符号。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所以,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同时,古人认为,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天道和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然都长在地上,但是万物的生长却离不开天。
④长生十二宫的历史
根据考古文献记载,现在可查的最早的关于五行寄生十二宫的记录是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其时期约为公元前267年。可见,长生十二宫在术数领域的应用有非常久的历史了。
第二卷
1.六书的历史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都以此为核心。
《说文解字》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对《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的原本性质,后人缺乏真正完整的理解,因而形成了言人人殊的复杂局面。
许慎于《后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玄空风水与六爻的关系,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又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渐多也。”,这是许氏对九千多小篆形体的基本分类,即区分为“文”和“字”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是对“依类象形”(后二者含有象形因素)的”文”的解说;“假借、转注、形声”是对“孳乳渐多”的“字”的解说。
2.十二建星历史
十二建星的说法,似乎起于战国,并托黄帝之名,而且古今论说纷纭,吉凶不一。
《考原》记载:月建十二神,除、危、定、执、成、开为吉,建、破、平、收、满、闭为凶。
《协纪辨方书》云:“建者一月之主,故从建起义,而参伍于十二辰,古之所谓建除家言也,建次为除,除旧布新,月之相气也,一生二,二生三,三者数之极,故曰满,满则必溢矣,易曰坎不盈,祇既平,继满故必以平也,平则定,建前四位则三合,合亦定也,定则可执矣,故继之以执,执者守其成也,物无成而不毁,故继之以破,对七为冲,冲则破也,救破以危,在易己日乃革之,己十干之第六,破十二辰之第七,其义同也,是故救破以危,既破而心知危,孟子曰,危故达,夫心能危者,事乃成矣,不必待其成,而后知为达也。”
《淮南子》云:“前三后五,百事可举,平前三也,危后五也,继危者成,何以成建,三合备也,既成必收,自建至此而十,十极数也,数无终极之理,开之,开之云者,十即一也,一生二,二生三,由此一而三之,则复为建矣,建故生于开者也,故开气为生气,气始萌芽,不闭,则所谓发天地之房,而物不能以生,故受之以闭终焉,唯其能闭,故复能建,与易同也。”
《历书》云:“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
《选择宗镜》云:“以四利三元,诸神相配,则吉凶亦未尽合,例如以建为太岁,除为太阳,满为丧门,破为岁破,危为龙德,此相合者也,至以平为太阴,定为官府,执为死符,成为白虎,收为福德,开为吊客,此不相合者也。”
建除十二神,还有太公六韬云,开牙门,当背建向破;越绝云,黄帝之元,执辰破巳,伯王之气,见于地户;王莽传云,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师古曰,于建除之次,其日当定也。
3.十二月将历史
十二月将历史,似乎起于战国,并托黄帝之名,而且古今论说纷纭。
4.十二天将历史
十二月将历史,似乎起于战国,并托黄帝之名,而且古今论说纷纭。
5.命盘十二宫历史
命盘十二宫的历史,似乎起于战国,并托黄帝之名,而且古今论说纷纭。
第三卷
1.六壬大法的历史
2.奇门遁甲的历史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命风后创立奇门遁甲时,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朝姜太公因布阵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进行改革,成为现今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
奇门遁甲在历史的承传中,不断地改进完善,例如,奇门遁甲中的天盘九星,传说是汉代天文学家张衡运用遁甲术研究天体运行时完善到奇门遁甲中的,而人盘八门的起源很早,传说在轩辕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以后经历朝历代的学者不断完善。也有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依据战争需要将八卦衍生为八门,分布在九宫八卦内。《三国演义》还介绍了诸葛亮在彝陵鱼腹浦布下了石阵,分为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既著名的《八阵图》。
在古代,奇门遁甲为军师辅佐君王行兵作战之术,关系社稷安危,兴邦治乱,故号称“帝王之学”,多秘而不宣。
奇门遁甲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周秦时期称为阴符经,三国后名为六甲,唐宋后又称为遁甲,明清以来才称为奇门遁甲。奇门遁甲分为两大派别:一是数理奇门,一是法术奇门,数理奇门就是现今的奇门预测术,分为年家、月家、日家、时家四种奇门,按推演的方法又分为排宫法和飞宫法(本书着重讲时家奇门、排宫法);法术奇门大多在道教,民间流传,融合道术,符咒等内容,至今仍有传承,大多为人消灾解难。
3.太乙神数的历史
4.日家的历史
5.星象学的历史
星象,就是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主要包括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路线;以二十八宿为主的一些恒星的天空方位、距离及分布组合情况;新星、太阳黑子、彗星、流星等一些不易见到的天体现象等等,日月星辰之间的一些变化现象。
自远古以来,人类就对星象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观察和研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星象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星象学。
大约距今4500~6000年,也就是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时期,古天文学已有了发展。在古代,天文学和占星术是二位一体的,这一时期,占卜盛行,作为占卜中一种的星占,更是倍受重视,而且有专门的天文机构,从事星占和历法,保存了持续、大量、准确的天象记录,
星占学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历代官方编撰的史书中,它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从某一方面来说,它是政治,是伦理道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知名的星占家,夏有昆吾,殷商有巫咸,西周有史佚、苌弘,东周时,宋有子韦,郑有裨灶,齐有甘公、唐昧,鲁有梓慎,赵有尹皋,晋有史赵、史墨,魏有石申,汉代有司马迁、张衡、董仲舒,唐代有李淳风,明代有刘伯温等等。
星占的主要书籍有汉代《史记·天官书》、《五星占》,涉及到星占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白虎通》、《灵宪》以及《开元占经》、《乙巳占》等。
清代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些古代《诗经》中的句子,显示出古人对星象的熟知,由于其生活依赖于观测星象等自然现象。但是,这一技能,现代人却很少掌握了。
6七政四余的历史
七政四余,天星课之别名。
7.麻衣相法的历史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人的面部就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版,上面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荣辱。
相逐心生相术真。心能生相,原牛理也。陈图南云: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神机》云:心在形先,形居心后,此之谓也。
宋代陈图南精于相法,跟从麻衣道者学相论。《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就是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清代《相理衡真》
8.子平四柱的历史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一批方术师,其中鬼谷子被称作算命术的祖师。唐代李虚中开创了生辰算命术,他以人的生辰年、月、日推演寿夭贵贱,现存《李虚中命书》。五代末徐子平进一步发展李虚中的方法,他测算年、月、日、时“四柱”,每柱天干、地支各一字,共为八字,然后按阴阳五行生克变化推演命运,称为子平四柱、子平术或八字算命术,传有《渊海子平》、《明通赋》等书。其后,四柱算命风行,苏东坡《东坡志林》,朱熹《赠徐叔端命序》,文天祥《跋彭叔英谈命录》都谈到了子平四柱,明代刘伯温有《滴天髓》,宋濂作《禄命辨》。
9.紫微斗数的历史
紫微斗数是陈抟老祖(华山道士)研究宇宙星体运行的规律及其对人与事的影响后,顿悟出宇宙的真谛,总结出天人相应、星人相应的哲理。紫微斗数因紫微垣居中天而得名,它是通过南北斗紫微星群的运行规律,揭示星象与人之间的相互对应影响,以及通过星象的变化、运行来反影人事的信息运动轨迹,从而由星知人,预测出人一生的命运曲线。
紫微斗数的应用,象八卦占卜一样,广泛应用于生活诸事的预测。将紫微和四柱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信息内容就比较全面准确。
10.六爻预测的历史
六爻是我国传统占卜方法的一种,是由西汉时期著名易学家京房发明的,当时起卦是用蓍草,后经唐未宋初陈抟发展到火珠林法,就改用三枚铜钱代替蓍草,沿用至今。其别名还有“火珠林”、“纳甲预测”、“周易预测”等。六爻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预测方法之一,其变化有梅花易数、观音神课、以及文王六十四卦的断法。
六爻就是预测人将三枚铜钱放于手中,双手紧扣,思其所测之事,让所测信息融贯于铜钱之中,合掌摇晃后放入卦盘中玄空风水与六爻的关系,掷六次而成卦。配以卦爻,及动变以后。结合易经的爻辞,以及时间的干支。而判断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六爻成卦的方法也交多,在高手处更是随意而为。如:金钱起卦,以蓍草起卦,声音起卦,名字起卦,方位起卦等等,凡成有数,尽皆可为。
六爻预测,包括纳甲法和梅花易数两种不同方法,纳甲将六个爻结合天干地支五行六亲世应及神煞等众多因素来预测,而梅花易数比较简便,主要依据内外卦、体用卦、互变卦及爻辞等来预测。
11.梅花易数的历史
《梅花易数》为宋代邵雍所著,是一部以数为基础,结合象学进行占卜的书,传说邵雍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
邵雍观赏梅花时,偶然看见麻雀在梅枝上争吵,以易理推衍后,预言次日夜晚会有女子前来折梅花,被园丁发觉而追逐,女子惊慌跌倒伤到膝盖,后来果真丝毫不差地得到验证。因此,大家将这种预测方法取名为“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可以声音、方位、时间、动静、地理、天时、人物、颜色、动植物等一切能感知的事物起卦,除爻辞解释外,可进行较丰富地预测。
外应的历史
第四卷
1.风水学的历史
(1)古代风水
传说远古有巢氏发明了巢居,即依树而居,轩辕氏发明了穴居,即以洞而居。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氏族社会根据“依山傍水朝阳”这一观点建居住地,就是最原始的风水术。
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而“依卜都殷”(《尚书·盘庚下》),武王克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尚书·召诏》)。
传说黄帝时青乌子通晓堪舆学,唐代王瓘《轩辕本纪》称“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可见,在黄帝时期,即公元前2697年-前2598年,就有了地理术,而且还有了相地师青乌子。
秦汉时期,公元前246年-公元219年,为风水术的形成时期。风水术发展成为以相宅相墓为主,出现了以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列术士之类。
(2)葬的历史
对于人死后的处理方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演变的。
原始社会的丧葬事宜,有的随意掩埋,有的随之自朽,既不封土,也不植树立碑。古人死后,有“不封不树,墓而不坟”的说法。
春秋晚期,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颜氏病故,孔子说,吾闻古者墓而不坟,不封不树,今某东西南北之人,不可弗识也。终于将父母合葬于防山之麓,筑起坟丘,以便祭祀。从此弟子们相继妨效墓而坟,夫妇合葬,逐渐成为墓葬习俗。
秦汉时多用复斗形坟冢,“汉承秦制”的西汉初期的大墓,有长方形竖穴墓坑、斜坡墓道、坑壁并设台阶、壁龛等茔地,选在高地上以山为墓等特征。
以后人们习惯在山坡上挖个坑,将棺木塞进去,好似窑洞,在棺材上面留个坟头,立个石碑。外观有复斗型与马鬣形两种,点穴在死者的心上。
3.形法的历史
形法,也称形势、峦头。它研究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山川河流的形态。古人认为:“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着。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着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所以,古人认为,只要认真深入地观察自然形态,便可知吉凶,阴阳宅之祸福。
形法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最初的形法,就是人们对于风景的认识,风景好,风水就好,这种认识最朴素直观,最原始。
晋代郭璞的《葬经》,就有大量的关于形法的论述,可以说是关于形法最早的书籍。
4.杨公风水的历史
唐代末期杨筠松建立了以四大局和七十二龙为核心的风水理论,称为杨公风水,通过勘察龙、砂、水,而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杨公风水术,传说是中国正统的风水术。自唐末,经五代、宋、元、明、清数代,皇宫、皇陵、寺观庙宇、民间阳宅、阴宅等等,都受到杨公风水影响。
杨筠松在江西赣州时,协助当地衙门扩建赣州古城,将杨公风水术运用于城门、官府第、寺庙等。杨筠松及其徒弟所堪定的古宅墓经千年而不衰,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许多望族族谱中常有记载。据传,元代刘秉中建北京城,明代刘伯温、徐拱建南京城,廖均卿、游朝宗、骆用卿同建十三陵等,都采用杨公风水术,民间到处都流传着杨公风水术的神奇故事。
5.三合风水的历史
三合风水是古老的风水学派,自唐朝杨均筠开创风水天地千余年来,深入民间,甚为盛行。
6.向上起长生法的历史
向上起长生法,也称十二长生水法,主要研究水和向之间的关系。
1.四大水口风水的历史
四大水口风水,又称四局四墓、四大水口定律、杨公通天窍理气法、杨公阴阳风水等,传说是唐朝杨筠松所创。
7.净阴净阳的历史
净阴净阳风水学的起源,大概可推为宋代。为宋代静道和尚和万树华等倡导,其理论代表作是宋代万树华所著《入地眼全书》。
8.八宅风水的历史
八宅风水,也称八卦游年法,创立者不详。传说汉代盛行,盛行于宋代。宋代以后,这一流派代代相传,在阳宅风水中独占魁首,深入人心,特别在海内外华人聚居之处,更是流行。
9.卦例风水的历史
卦例法,也称九星法、九曜法、翻卦法。卦例法的主要概念有天父卦、地母卦、辅星卦等。
卦例风水学的起源,大概可推为宋代或更早。很多人认为卦例风水学准确性强,如宋代赖文俊,清代张九仪等。特别是赖布衣所著之《催官篇》,道尽龙穴砂水的无穷妙用。张九仪编着的《铅弹子》,也是地理中难得之佳作。其它主要书籍有《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等。
10.三合九星法的历史
三合九星,也称三合九星水法。
11.四墓九星的历史
12.过路阴阳的历史
过路阴阳,又称金锁玉关、识宝奎子、南方先生等。传说很早就有了,传至秦代时受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然后被秘密地保存下来。但是,过路阴阳在传统的风水实践中并不占有主要的地位。
13.乾坤国宝的历史
乾坤国宝,又称龙门八局、先后天水法、三天水法,传说为唐朝国师邱延翰所著,比较广地运用于阴阳宅的外局水的消纳。
14.八卦风水的历史
八卦风水,自古以来没有专门成为一个派别,在此列出,是因其简单但很实用,而且有一定的合理性。
15.玄空风水的历史
玄空风水,也称玄空地理、三元玄空地理等,一般来说,玄指天,表示时间,空指地,表示空间。传说始于晋代郭璞,后由于三合派风水术崛起而一度被冷落,至明末,蒋大鸿发扬光大,玄空风水流行至今。
《地理辩正》、《字字金》、《水龙经》、《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厚归录》、《古镜歌》、《阳宅得一录》、姚铭三《辩正再辩》、章仲山《辩正真解》、温明远《辩正续解》、《沈氏玄空学》
16.大三元风水的历史
17.二十八宿风水的历史
二十八宿的历史非常久远了,汉代出土的司南盘就已标注了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但是将二十八宿与方位对应起来,以及浑天星度五行以及二十八宿线度五行的出现,却是宋代之后发展起来的。
银河系风水策划网 丁浛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