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把影视网络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

与时俱进读经典

随着影视以及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将书束之高阁,任其灰尘满布,而将更多的休闲时间转而投入影视、网络。其实不独经典阅读,当前的影视、网络对我们的许多国粹都有了很大的冲击,例如书法,例如戏曲等等。犹记儿时曾为一本辗转得来的小人书而欣喜若狂乃至彻夜难眠,说白了,不过是因为当时的精神生活的贫乏、娱乐休闲方式的单调罢了。如今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去寻找生活的乐趣,本无可厚非。我以为,不必把影视网络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经典的传统阅读也好,影视作品的戏说历史也好,网络小说也罢,都各有利弊。经典名著当然是好东西,它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和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正因为它所表述的是思想传承中的精华,是各民族文字表达的典范之作,名著的影响潜移默化可以沉淀在个人的行为举止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作品,是与高人对话,犹如受教于名师,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这些谁都知道。但如若因为某种东东对人体有益,我们就可以直接拿来猛吃海塞,估计谁都会食不知味、难以下咽的看古典文学名著的好处,总要将之做成某种佳肴才愿意品尝。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也是如此。纵然是我们对学生下多少硬性规定,布置多少作业,设计多少考试题,讲多少遍名著的重要跟好处,只要学生不喜欢,觉得它面目可憎,就不会改变功利性的阅读为习惯性的喜好。就像我们即便告诉孩子N遍麦当劳、肯德基的没有营养,也难以改变他们对此的情有独钟一样。不可否认,经典的东西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学生对之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还可能读不懂;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影视作品轻松有趣,何况影视还有直观性;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这样那样的辅导班,他们的压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在此之下要让学生乐读经典有一定难度。就像麦当劳、肯德基能包装成吸引人的美味一样,对于堪称盛宴的经典,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有信心将它变成学生们心中的至爱。

一、以人为本降低经典阅读门槛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兴趣点要摸准。最初的阅读应当选择一些容易为他们接受,比较浅显的作品。我的惯常做法是故弄玄虚讲故事,讲到紧要处就戛然而止,或者为某部作品编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广告词,来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影视东风吹响经典阅读号角

利用最近影视播放的有关名著改编的作品,“诱惑”学生看原著,找影视改编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有一些戏说的影视剧,我就引导学生去读同时期的历史,比赛谁能找出戏说的成分,恢复历史原貌。例如,每回假期期间,电视台都会重新播放《西游记》,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原著,互相印证。不定期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由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并发给他们有关的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感受原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历史资料再现经典名著语境

经典名著由于受时空所限,难以让人亲近。对于那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作品,我通常给他们补充一些资料把经典来一个“包装”。其中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同时鼓励学生编演剧作,用今人的视角再现古典,感受经典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四、生生互动创设经典阅读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阅读、分享、体验快乐,就会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展课前交流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可以导读名著名篇,可以谈阅读感受,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开展讨论辩论活动、阅读竞赛、表演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辟展示园地: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开辟“读书角”、“向您介绍一本好书”、“我的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喜悦、成就感,将阅读形成习惯。

五、以诵读为主回归阅读经典模式

以诵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传统方式之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反复吟诵,达到背诵程度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语言教育史上,诵读作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一以贯之的。

(一)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回归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以超常、顿悟见长,与之相对立,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尽管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汉语字词与世界其他语言种系相比,具有更浓的情感色彩,因此模糊性也就更为突出。古典文学作品作为用汉语表现的文学,其语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情意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作太多的科学的精确分析。像“春花”、“秋月”、“玲珑剔透”等词语就如金森先生所说的那样:“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千里”喻意极为模糊,但极言视野开阔,使意象更加深远。对于这些语言,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得太简略看古典文学名著的好处,学生是很难意会其中的意境的,无法产生共鸣。但如果分析得过细,意象将会支零破碎,意境全无,那就更无法感染学生了。而采用诵读,就可避免这种尴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意境、感受形象、了解主题,教师只需适当讲解、指导,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去“意会”,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此外,古人做诗讲究抑扬顿挫,做文讲究启承转合,这使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本身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节奏感,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决定了它最适合于诵读。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诵读自身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成为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1.诵读是理解的基石。首先,诵读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感知的敏锐性。其次,诵读可以感知情境,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再次,诵读可以强化学生多种心理活动。在诵读中,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奔涌而出,闪电似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凡读书且要熟悉读,不可只管思。读得贯通后而义理自出”,还说“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境地的。可见,诵读对于理解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2.诵读是积累的捷径。“记诵积累”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一种,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文言文)中的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较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刘勰说“积学心储宝”,黄宗羲云“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韪所压倒”,可见绵妙用。”而诵读正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3.诵读是语感的源泉。

4.诵读的实质就是文本对象化与读者对象化的交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愿我们能够用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书香世界,真正让学生能够有书香陪伴,用心灵拥抱经典。

下一篇: 东周列国志:明末小说家的冯梦龙依据史传
上一篇: 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讲》题库及参考答案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