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丑闻频发,如何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事关

编者按:学术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创造性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衡量博士研究生是否达到所获学位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内博士学位论文丑闻频发,如何严格强化博士学位论文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这是摆在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双盲评审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根据笔者工作实践经验,从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盲审平台两大主体,对双盲评审制度建设进行了几点思考,希望对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有所助益。

中国学位论文书库_论文撤稿影响学位吗_学位信息登记表论文选题来源是学校自选项目吗

01

背 景

博士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储备力量。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创造性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衡量博士研究生是否达到所获学位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丑闻频发,这不仅让整个学术圈浮躁之风甚嚣尘上,而且也给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体系出现的漏洞敲响了警钟。早在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文件中就强调:“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2019年,教育部又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强调:“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馆际和校际学术共享公开制度,以公开促进学术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当前,如何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事关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体系的成败。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是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自1998年大学扩招后,我国博士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递增。在2008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根据2010年《中国博士质量报告》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博士学位论文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论文选题较为空泛,研究问题不够聚焦;对具有深度和难度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偏少;文献综述分析评论不足;论文表述的严谨性、论证的逻辑性不强;原始创新薄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原始创新不足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大差距。因此,随着博士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评阅方法,规避常规公开评阅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这就是国内各大研究生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02

优 势

上世纪90年代,双盲评审制度开始被国内少数大学采用。顾名思义,双盲评审是指申请人、导师的信息与评阅专家的信息相互回避。申请人须在提交的学位论文中隐去作者和导师的姓名,学位论文中所列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也应隐去所有作者的姓名。同时,反馈的评阅结果也应隐去评阅人的信息,以保证论文评阅的客观公正。这一制度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规避熟人关系网络陷阱。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对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在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和评阅专家之间的信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情况下,虽说同行专家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很难保证评审专家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以亲疏关系远近为依据,给本应客观公正的评价天平上增加倾向性的砝码。而双盲评审让评阅专家避开熟人关系网,卸下心理包袱,以学位论文质量为准绳来客观评阅。

第二,缓解师生之间学术矛盾。

师生之间矛盾是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矛盾是因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学术观点不一致导致的学术矛盾。尤其在学位论文评阅环节,这种矛盾更加突出。甚至有的时候,基于彼此利益的考量,师生之间的学术矛盾越发激烈。引入双盲评审机制后,评审专家犹如第三方学术裁判,客观公正的评阅意见能够有效缓和师生之间的学术矛盾。

第三,遏制学术浮躁风气蔓延。

学术浮躁风气是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明显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内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是学术交流的真知灼见,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学术评阅的真当真枪。引入双盲评审,有效避开了国内公开评审中可能出现的打招呼评阅、一团和气评阅等种种乱象。双盲的不确定性、不公开性、客观性、公正性增加了彼此对学术的敬畏,从而让心存侥幸的学术浮躁风气大大减弱。

第四,提供淘汰制度参照标准。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博士生淘汰比例还比较低。根据资料显示,美国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著名理工类学院,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往往长达6至10年,淘汰率在20%-30%之间,这还不包括中途转校或者放弃的学生。而在国内,除少数学习时间超期、精神状态不佳等原因放弃学业外,博士生只要按照培养环节走,一般都能正常完成毕业。总体上来看,国内博士培养制度是严进宽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内博士培养质量,将学位论文不合格者淘汰出局,国内很多培养单位开始以双盲评审结果作为淘汰标准中国学位论文书库,逐步完善国内博士生培养淘汰制度。

03

平 台

鉴于双盲评审优点,国内各大学纷纷将双盲评审制度纳入自己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双盲评审作为由第三方对学位论文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机制。目前在国内第三方盲审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导的国家级平台,如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送审平台。第二类是由省级学位或教育评估中心主导的地方平台。如上海市研究生论文双盲抽检系统平台。第三类是由各培养单位之间利用对方专家库的校级平台。第四类是企业自主建立评估专家库的社会平台。

为什么企业积极介入第三方盲审平台的建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内双盲评审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有81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当年60.44万研究生毕业,其中博士6.07万,硕士54.36万。据保守估计,这是价值至少上亿的盲评市场。另一方面,企业作为非官方机构身份在未来双盲评审制度建设上可能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在全球学术市场上,企业一直扮演急先锋和领导角色,如汤森路透、、等等。当然,参与学术第三方机构建设的中国企业想要赢得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圈的认可,还需要依赖其自身和社会各方面资源的长期合力推进。

04

措 施

双盲评审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全方位全流程管理的前置阶段。它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双盲评审围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涉及“盲审平台和培养单位”两大主体,关联“学位论文申请人、导师和评阅专家”三方直接当事人,贯穿于“盲审材料审核、平台专家评阅、意见反馈机制、结论奖惩机制”四个阶段。因此,每个阶段都是把控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节点。根据笔者工作经验,主要从博士培养单位和盲审平台两大主体角度去探讨进一步完善双盲评审制度,就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建立严格论文相似性检测制度,抓牢送审论文质量筛选关。

这是双盲评审过程中第一道质量筛选。这一阶段主要从客观角度找出明显的学位论文质量问题,从而起到“早排查、拔隐患、稳质量”的作用,防止学位论文明显的残次品贸然闯关参加双盲中国学位论文书库,减少后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除了对学位论文申请人常规材料严格审查外,培养单位有必要建立论文相似性检测制度。从这些年被曝光的有问题博士论文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学术抄袭上,有些抄袭甚至高得离谱。从演员翟天临学术论文抄袭到2019年湖南大学董某博士论文至少50%以上的抄袭率等等学术论文丑闻事件,都再次证明了论文相似性检测是何等的重要。相似性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一是对导师和专家的知识盲点堵住漏洞。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世界里,谁也不能保证每一篇都读过。虽然导师和专家们在本领域知识广博,但也难免也挂万漏一。二是杜绝少数抱有侥幸心理的研究生携残次品论文闯关。研究生是最清楚自己的学术论文重复率,但是少数人为了顺利毕业,即使重复率偏高,只要没有被发现,也愿意铤而走险。三是弥补少数不负责任导师的遗漏。众所周知,现在有少数导师要么忙于行政和社会事务;要么就学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非学术的“忙和闲”,再加还有些导师门下还有多名研究生需要指导的工作量,这些因素让导师给博士研究生的实质性指导很少。针对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抄袭情况,这些导师们没有“充沛的精力和犀利的睛力”去查看和发现。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研究生学术论文相似性检测硬性标准,只有通过标准者,才能进入正式提交论文盲审阶段。

第二,鼓励高水平论文发表,建立论文免盲审机制。

博士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国内高校对于博士生都有发表相应文章后才能毕业的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来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一方面证明其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其自身有较高标准的学术追求,因而学术道德和自律性较强。为引导研究生沉下心去做学术,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单位有必要建立论文免盲审机制,这也是对促进整体博士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一种制度鼓励。当然,建立免盲审机制应该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根据学科特点设立免盲审标准;二是免盲审标准高,宁缺毋滥。三是免盲审但不免明审。目前,国内的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率先做了免审制度的有益探索。

第三,结合盲评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

盲审结果是专家对学位论文的客观评价,这对博士研究生继续完善学位论文,提高论文质量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盲审结果,培养研究生单位应该制定可操作的奖惩机制。主要可分为:一是正强化。比如评分为90-100或A类的学位论文,结合评阅意见份数,可适当奖励研究生和导师;二是负强化。如对于评分低于60或D类的论文。对于研究生的处罚主要为延长研究生毕业时间,在此期间修改完论文且通过专家再次评定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对于多份评阅意见评价很差或不通过者,甚至可以直接淘汰,不给于申请答辩机会。对于导师,则将初次盲评和再次专家审核结果与招生名额、奖金等挂钩。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平台开展双盲评审工作,从盲审平台而言,就如何进一步发挥盲评专家的作用,提高学位论文的盲评质量,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第一,以研究方向为标准,提高评审论文与同行专家的匹配度。

评阅专家是各大盲审平台建设最宝贵的资源。由于各级平台所掌握的资源不同,面对众多学科学位论文评审的同行专家需求,盲审平台需要建立最大化的专家数据库。只有熟悉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去评阅,才能可能给出比较专业性的建设性意见,评价也比较客观公正。有些平台就发生过,不熟悉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接受盲评论文时,给出的意见不中肯,甚至还犯了一些低级的评价错误。因此,从研究方向着手,进一步提高评审论文和同行专家的匹配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评审专家才能给出更加专业、客观和公正的评阅意见,从而有效降低被评阅人的申诉比率。

第二,以奖惩机制为依归,强化评审专家的学术责任心。

一旦评审专家和学位论文匹配成功,怎样确保专家负责地在规定时间完成评审工作,减少瞎评现象,事关学位论文盲评的质量。正如有学者对盲审乱象调侃说:“审得好叫做盲审,审不好叫做瞎审。”瞎审就是对盲审机制的一种人为扭曲,也是评审人职业素养的直接体现。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少数专家学术责任心不强,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不闻不问,盲评超期。有的专家收到稿件不审也不告知不审,束之高阁,“盲审”如石沉大海,一片“盲”然,这就容易导致盲评超期。一般情况下,学位论文匹配成功后,盲审平台会告诉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盲评,往往盲评时间都比较充裕。大部分专家都能按规定完成。然而还是存在极少盲评专家没有在规定时间给出盲评意见,这些盲评拖延可能直接影响学生顺利毕业、工作签约、落户等一系列连锁反应。2.粗心大意,敷衍了事。有的只是简单打钩填完审稿意见表,而不写任何意见。有的评审者简单看看,随便写几句不痛不痒的意见。有的根本就没看或没看懂文章内容就草率的填几句意见发回。3.一团和气,中庸无为。有的评阅人喜欢唱赞歌,不管学位论文质量好坏都是一阵夸赞,最后的结论都是“修改后发表”,但又没提任何修改意见和建议,不知道如何修改。4.避重就轻,舍本逐末。有的专家避重就轻,该评审把关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审,转而去评议一些编辑规范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5.随意授权,他人代审。之前就发生过,同一位盲审专家对不同论文写出完全一致的盲评意见;有些盲评专家让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直接去写盲评意见;6.越俎代庖,违反章程。有的同行评阅人审稿时不但与作者沟通交流,审完稿后还越俎代庖直接把意见发给作者修改去了。凡此种种乱象不一而足。

总的来看,专家盲评态度和专业精神影响到学位论文评阅的严肃性,关乎到被盲评学生学术论文的客观性,甚至直接冲击到学生的现实切身利益。面对盲评乱象,有必要建立盲评专家奖惩机制,将那些有盲评不良记录的专家,淘汰出专家库;对那些盲评效果反响好的专家,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三,以学科特点为依据,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专业也相应增加。由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特点,所以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需要不同的评价体系。

虽然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条例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概括规定,但仍缺乏具有普遍意义的指标要素和权重。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培养单位或盲审平台将不同学科的评审意见书进行统一设置,实行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没有针对具体的学科门类进行细分、细化,无法体现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因此很难适应不同学科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千篇一律的评价指标一方面限制了评阅专家的评价思维;另一方面很难科学反映学科应有的特点。根据国家2011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文件,我国共有13大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或许我们可以按照13大门类去设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更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出学科特色。

05

结 论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我国学术氛围好坏和人才培养成败的风向标。双盲评审机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是抓住了根治学术不正之风,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牛鼻子。当然,要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文章课题资助来源: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教育管理项目:《同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项目编号:。

来源 | 唐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 | lynn

下一篇: 山东农家书屋聚焦主题阅读将党的声音送到老百姓心坎里
上一篇:暂无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