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种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声场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作者的这些差别与各自作品在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差别息息相关。作者差别的最显著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黄昏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影响。首先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远古时期,在以书面语言创作为标志的作家文学出现以前,文学的形式只有群体性的口头创作即民间文学。也就是说,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作家文学在产生、壮大以后,仍然不断地从民间文学那里摄取养分和动力,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革新。无论是作家个人受益于民间文学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例子,还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得利于借鉴民间文学而创作出高潮的例子,都是不胜枚举的。可以说,在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2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许多文学名著都取材或脱胎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主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作家固然可以直接从社会生活出发建构其作品的题材和思想,但是在内容上显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家作品也有很多,而且,后者通常比前者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在民众中流传。

比如中国第一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在体裁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他的代表作《离骚》有一些文学涉及神话内容,其中对抒情主人公驱鸟兽驾车、上天等情形的描写显然受到神话情节的影响。屈原的《九歌》、《天问》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就更大。《九歌》差不多就是对楚地民歌的整理和再创作。后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记载了屈原创作《九歌》的缘起:楚国南郢沅湘流域素有信鬼神而好祭祀的习俗,祭祀时一定唱歌、跳舞并击鼓奏乐来取悦诸神。当初屈原被放逐到这一带,“窜伏其域,忧怀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就是说,《九歌》是屈原见到当地名歌用词太鄙陋才在此基础上而作的。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则更明确地指出屈原的诗是:“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太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即屈原更改确定了民歌的词语,去掉了其中过于粗俗的成分。现代民俗学者林河长期深入南郢沅湘流域,考察了这一带尚存的祭祀、歌舞等习俗,以令人信服的翔实资料论证了《九歌》与沅湘民俗的密切联系。沅湘地区在现在的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与湖南诸省的交界处,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至今仍保存着信鬼好巫的习俗,很多祭祀活动和祭祀歌曲富于原始古朴气息。

林河发现当地一些民歌与《九歌》惊人的相似。楚地侗族有一首民歌的发音是gajiu(声调大略皆为去声),译成汉语就是《九歌》。“九”是当地侗人信仰中最大的神灵或鬼,又有“情人”的意思。其歌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天与九兮,多恩爱嘛,可惜明天兮,要分开。这段歌词酷似《九歌少司命》中的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虽然去掉了当地民歌中过分的野性内容,但是仍然大量保留了“蛮越”文化中富于朴素美的内容。《九歌》里不少诗篇写祭祀者歌舞娱神,女巫以色相诱神,与神相恋;神也贪吃好色,显示出当地文化中神与人比较接近,与人差不多是一种平等关系。这与中原地区以庄严虔敬的态度祭祀神灵的习俗有显著差别。而现代沅湘地区瑶族也有类似的民歌:“急急唱,急急唱个神要行,神屋有哥又无嫂,小娘有酒望郎斟。”其中祭神者把神当做情郎,与他调情。当地有一首送神歌,女子唱道:“解神意,歌妹解得神忧愁;解了神愁神归去,大神归去世无愁。”林河这种取田野资料并以古证今的方法,使我们对屈原《九歌》与楚地民歌的密切关系看得更清晰。屈原的《天问》主要是针对神话、传统的内容提出疑问,全诗有三百七十多句,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汉代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也善于借鉴民间文学。

他曾几次远游,几乎跑遍了当时的中国,到处采集传闻轶事。他对中国五帝时代的记述主要取自神话、传说,将口传的故事合理化。他常用民间传说来塑造人物,如在写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争霸、廉颇蔺相如等故事时,都大量使用了民间传说的故事素材。陶渊明有以刑天、夸父、精卫等神话为题材的诗篇,他的诗句有时化用民歌的句子,如《归园田》中“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化用古乐府中的句子“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产生了中”。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对建安文学和唐诗重要影响。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汉魏六朝民歌有的表现下层民众衣食无着的穷困生活,有的写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家园荒芜的灾难,有的直率抒发热烈坚贞的爱情,有的写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爱情的压抑和破坏,等等。乐府民歌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朴素真实的刻画,其真实感极强的细节描写往往有着很高的典型性,是经过提炼磨洗的,其描写很多都感人至深,或令人生出切复制痛,如《病妇行》、《十五从军行》、《孤儿行》等。乐府民歌的这些杰出作品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对后世诗人创作影响显著。三国争战时期的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身处乱世,生活动荡,能够深切体察民间疾苦,用乐府民歌体写下了很多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如曹操《蒿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毁坏和苦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上与《十五从军行》等有相同之处。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泰山梁甫行》、王粲《七哀诗》等也是这样的诗篇。“诗仙”李白能写出那么多华丽多姿又自然流畅、宛如天成的诗篇,跟他善于向民歌学习有很大关系。他仅用乐府古题所作的诗就有六卷,在他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 诗中占了1/6。他几乎尝试过所有的乐府古题来做诗。他的《丁都护歌》和《战 城南》等反映民间疾苦文学名著 传统文学 区别,深得汉乐府之精髓。杜甫、白居易的创作与民间文学的 密切关系也很明显。杜甫的名作“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白 居易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有古乐府之风。 唐传奇是文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元杂剧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在民 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明清小说家冯梦龙、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的著作也 都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民间传说和评书的内容。蒲松龄更以善采民间故事闻名, 他的《聊斋志异》里的鬼怪故事就是受民间故事的启发创作出来的,有许多情节 采自民间故事。曹雪芹的《红楼梦》虽是一部不易为一般下层民众接受的文人小 说,也有明显的借鉴民间文学的痕迹,如开篇即借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民间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也有重要影响。20 世纪初,先驱者们对中国现 代文学的开创与探索索借鉴的资源主要有三个: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文学与 外国文学。如现代诗人为探求中国新诗的作法就曾借鉴民歌,当时北大歌谣运动 的发起就有这方面的目的。许多作家的创作与民间文学关系密切。鲁迅从小就喜 欢民间文学,曾受过民间文学的大量教育和熏陶。在他的回忆中谈到他小时听祖 母、母亲或保姆讲故事,看《山海经》等图画书,以及看赛会、看社戏的事情。 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以至于他成年后常回想起来,在文章中提到,或 在作品中引述这些作品中的内容或句子,如《阿Q 正传》里的“我手执钢鞭将你 打”等。他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等篇就是改作自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 他还关心支持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自己也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和资料考证,并 有不少精辟的论述。老舍、赵树理也都十分熟悉民间文艺,这方面的素养是他们 取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赵树理,我么可以把他看成作家借鉴民间 文学的典范。他对民间文艺不仅仅是熟悉,他本人简直可以称作“万宝全”式的 民间文艺家。他本来是一个精通各种庄稼活的农民,会演戏、说书、变戏法,还 会各种乐器如拉弦、拉胡琴、打梆子、打鼓板等。

他的作品在审美趣味、表现手 法、语言等许多方面与民间文学很接近。20 世纪40 年代****《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会,许多作家自觉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出现了大批以歌剧《白 毛女》为代表的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品。当代作家中也有很多借鉴民间文学的例 子,而一些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的电视剧如《武松转》、《戏说乾隆》、《刘罗锅》 等还产生了广泛了的社会影响。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中的不少人物都直接脱胎于民间版本。 在作为作家名著的长篇小说问世以前文学名著 传统文学 区别,同一种素材的民间文艺已经流传了几百 年,经过民间传说、说书、戏剧等几种文艺形式的积累,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再创作。水浒故事最早是口头上流传的关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一些传说,后来 有了宋元间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这就是施耐庵《水浒传》的蓝本,小 说中有 44 回素材来自话本,话本已有宋江等 36 员将领。元杂剧中有水浒剧目 31 种,其中水浒英雄已发展为一百单八将。特别是李逵、鲁智深的戏最多,形 象也最鲜明。吴承恩《西游记》是由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后来该故事进入说书活动,在宋末元初有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是《西 游记的蓝本》。

已有了孙悟空的原型猴行者和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但猴行者与 后来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形象上还有很大差距:此时的猴行者还是个白衣秀士, 虽智慧博学,但并不像孙悟空那样敢作敢为,如他偷取仙桃的行为竟是在唐僧的 鼓动下干的。后来该故事又经过民间文学长期的流传改造,到元杂剧中孙悟空的 斗争性格变得突出,又加入了猪八戒的形象。元代话本《唐三藏西游记》中已有 了吴本《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这些都为吴承恩在其巨著中塑造出孙悟空和猪八 戒的典型形象奠定了基础。作家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出更为丰满生动的形象 后,作品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又回到民间,出现由小说改编的民间戏剧、曲艺等 形式,后来的作家也在小说、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戏剧、电影剧本、电视剧本 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主要人物也都经 历了较长时期的塑造过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民间长期以来盛传的包公、 八仙、牛郎和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形象,也都为后来的作家创作各种形式的 作品提供了形象素材。 2009

下一篇: (知识点)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中国传统的文化
上一篇: 把四大名著都读一遍,就能对曹雪芹的水平之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