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文体的来龙去脉,兴衰

说起朱自清,除了耳熟能详的《背影》《春》《荷塘月色》外,曾任清华后来的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主任的他,这本《经典常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文体的来龙去脉,优劣兴衰。作为中国文学的普及读本,是非常合适的,据说进了八下的名著导读目录。

《经典常谈》第一章从文学的基础文字开始,从《说文解字》这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字典”开始。

《说文解字》之前,秦汉的字书有《秦三苍》和包含了《秦三苍》的《汉三苍》。这些书借了个“仓颉(jié)造字”的名头(“仓”“苍”相通),实际上是给学童的启蒙书,作用和近代的《三字经》类似,还有一点字典的作用。“三苍”是三本书的意思,只不过和现代动辄几十万字的大部头相比用文字讲经典名著,古时候记载条件太差,还是惜字如金的。

《说文解字》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不仅收录了秦汉的小篆字体用文字讲经典名著,还尽量收录了自周朝到秦统一文字前的各朝代各国文字,最重要的是同时还给每字加了解释注文。研究先秦历史,尤其是文字记录,《说文解字》是必须借助的工具书,就如同小学生们的《新华字典》一般。

《说文解字》的“六书”是造字用字的六个条例,也是沿用至今。

“象形字”,如日、月、水。

“指事字”,如上,下,刃。

“会意字”,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小土为“尘”,多人为“众”。

“形声字”,形是意义符号,声是音标。字是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我猜大概是这种情况:清水、晴天、情绪、请进之类都是发qing的音,最开始也都只用“青”来表示声音,但是随着同音不同义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避免混淆,就给“青”加了表意的偏旁部首,给了它独立的明确的使用语境,就“衍生”出这么多形声字来。——以上纯属个人猜测,木有论证。

所以“象形”和“指事”多为独体字,“会意”和“形声”多为合体字。

“六书”中另外两种是字的用法,“转注”和“假借”。

“转注”就是同义字词,大概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语言演变差异造成的,比如舅妈和妗子等等(“考”和“老”现在意义差的比较大了,就不当例子了,“如丧考妣”里“考”“老”同义)。

“假借”就是有音无字的,多没有实际意义。比如“关关雎鸠”的“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当时要记成“古古”也就“咕咕”了。还有就是大多数的助词“之乎者也”之类的,也是“假借”的用法了。

下一篇: 中国必读古典名著,你知道几个?
上一篇: (知识点)古文阅读经典名作:尽你自己的财力,收集与珍藏上诉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