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起源于哪?

中国文学起源于哪?有学者认为,跟西方文化相通,我们的文学起源于神话,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的文学就应该是从这片沃土上起源,从上古时代传下来后经孔子整理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是文学的根植所在。 8月15日,为了探究中国文学之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济济一堂,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鸣论坛。讨论中,学者们分为两派,以山西大学国学院前院长刘毓庆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舌战群儒、别开生面、博古通今的学术PK大赛。

1 通过一系列辩论重新焕发学术的繁荣

本次论坛虽说在山西大学举办,但却是一场席卷全国的系列活动,由光明日报国学版、文学遗产版编辑部主办,旨在关注社会文化,引领学者发展的方向,所以会提出很多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尤其是在20世纪中国学术西化,有去中国化的倾向。因此,主办方希望通过系列讨论,来反对这种倾向,真正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大问题搞清楚。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认为,关于中国文学问题,特别是20世纪以后,人们在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都把神话作为发源,可是站立的角度不同,并没有立足于中国文学本位,而当我们行进在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巨变时代中,如何处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是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来说,或者说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未来该怎么走、历史该怎样传承,这是一个必然且重要的话题,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专家争鸣,来重新焕发学术上的繁荣。

2 话题精细到一个个分支呈现出多元化

本次论坛方式很特别,不是大家谈,而是辩论赛。刘毓庆和徐志啸成为正反两方辩友,相互对战,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位居中间当起了主持人。3人坐在会议室正前方,各自的凝重神情彰显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难怪山西大学国学院现任院长郭万金会形容此次辩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辩论正式开始文学名著辩论赛,主题为“神话与六经——关于中国文学起源问题”。刘毓庆教授率先发言,在他看来,中国文学是源于六经的,而在一旁的徐志啸则紧皱眉头,不时地侧耳倾听,用笔记录着。再看看会议室的其他学者,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有的微微侧目,有的频频点头,似乎都在脑海中填充对于中国文学的知识点。

这边话音刚落,徐志啸教授赶紧接腔。这位南方学者语速很快,用典型的江浙普通话,快速反击,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瞬间凝固。“中国文学的起源不一定就是神话,它只能说是之一而不是全部。”徐志啸的巧妙论述,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这种是“之一”不是“唯一”的概念,也让这个话题变得越发充满趣味性。

这场“辩论”用唇枪舌剑来形容并不为过。徐志啸先生从古至今论述神话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语速快如机关枪一般,让一向儒雅的刘毓庆面颊微微红润却插不上话;等轮到刘毓庆反驳时文学名著辩论赛,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认为神话论是西方概念,并不能以此来涵盖中国文学……二人辩论期间,坐在中间的陈连山教授左右为难,不时地为正反双方概括和总结观点,让辩论越发到达了一个高度,话题也逐渐精细到一个个分支,呈现出了多元化。

于学者而言,能在论坛上公然“叫板”,甚至能公开表述各自观点,无疑是提升学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于公众而言,能在现场看到专家学者们争得面红耳赤,倒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体验。

○观点争鸣

学者面对面辩论擦出火花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后世称百家争鸣。如今,专家学者面对面互驳,倒也擦出了不少关于文学和历史的火花。

刘毓庆:中国文学起源于六经

中国古代并没有神话这个概念。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于上古时代,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只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虽说是上古神话,但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只是上古史的神话化,是以历史作为背景和积淀的。相反,六经则是中国最早的不同性质的诗、文的丛编,它才是中国文学之源。 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学者们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人们认为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宝库,也是希腊艺术的前提,所以来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而且这神话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研究者为了迁就西方理论,于是认为这些神话产生得早,只是记录得太晚。但实际情况是,神话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的,六经成书年代较早,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六经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神话从来就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过,它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很少有人专门提到神话,更少有人对神话进行过价值评估,原因便在于神话不仅对中国文学影响甚微,甚至中国文人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训导下,对神怪之说还持有排斥态度。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况且对中国古代文学作过深入研究的学者都会发现,中国文学的主体是诗和文,而不是叙事的戏剧、小说,所以六经才是中国文学的根源。

徐志啸: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系之一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这个概念,并不代表没有。人类早期都处于朦胧阶段,就像婴儿一样,虽然还不会讲话,可是他会用别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态度和描述。同样,当人类处在朦胧阶段,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一种自然想象活动,他用口头或者文字的形式流传、记录,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中国文学的起源肯定是多元化的,而神话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六经,那是成年人的产物,可是谁不是从孩童过来的?因此神话才是起源之一。

中国文学的主体形式是诗、文,没错,但不能因此认为,它们不属于叙事范畴,或不是叙事之物。神话固然以叙事为主,但不能否认它的大胆奇特想象,你能说口头传说就不是文学吗?恐怕现在还没有佐证来证明,从某种角度看,六经是中国文学的流,而不能说源。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候没有文字,这也是人类进化史的一个过程,但不能因为没有文字就说明神话不是源头啊。在中国考古历史中,曾经出土的上古、夏商时期的玉器等,上面的图画显示了对大地、天的崇拜,这背后肯定就有故事,表现出来的就是神话,所以说古时候就是存在神话的。再者说,任何民族都会有童年时代,产生丰富幻想、联想,所以肯定会有一个神话时代。

众所周知,辩论并没有一个对错之分,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颇具辨析和争议的话题,无法精准的判断孰是孰非。同样,学术争鸣的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论证过程,毕竟就上古时代而言,能提供的佐证太少太少。刘毓庆和徐志啸两位学者也同样知道这是个没有办法得到结论的话题,但他们的观点却可以让我们打开眼睛,增长知识。

本报记者 孙轶琼

下一篇: 关于二战的文学作品,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 高考作文预测系列:2019年全国1卷考察“演讲稿”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