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刷爆了朋友圈。片中令人惊艳的,不止是蒙尘文物重见天日时的夺目光彩,还有修复师们为了保存这一段鲜活的历史,所付出的努力与匠心。
人说故宫藏宝千万,其实,不同于玉瓷木石的典籍珍宝,又何曾逊色半分呢?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和《赵城金藏》等“四大专藏”为代表的国家图书馆珍藏典籍经典国学书库,同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文物文献价值。
国图古籍修复师在工作
文物追远,而书香弥新。在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孜孜不倦的同时,相距不远的国家图书馆内,也有一群古籍修复师在勤勉工作,以另一种方式,将中华文化历经风霜的瑰宝奇珍,重新铺开展现在人们眼前。2月24日,光明日报客户端走进国图,全景展现古籍修复工作的点滴,领略一份似曾相识的匠心与感动。首先让我们走近文津阁《四库全书》,体味这部“盛世宏编”的伟业与非凡。
从皇帝御览到传世经典
走进国家图书馆北区稽古厅,氤氲两百多年的书香扑面而来。这是国图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的专藏书库,上下两层,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题字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屏风两旁,128个书架林立,6144个书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朱红色书架上。百余年来,这部皇家巨帙以原架、原函、原书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库。国家图书馆供图
收书3461种,共36304册,约7亿字……站在一排排书架间,足以想象200多年前这是一项何等浩大的皇家工程。
《四库全书》编纂于清乾隆年间,收录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大量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2008年9月9日经典国学书库,国图新馆交付使用,文津阁《四库全书》向社会公开展示。欧阳晓菲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纂完成后,清政府先后抄录七部《四库全书》,建“南北七阁”以贮藏,其中北方四部、南方三部。北方四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南方三部分别收藏在杭州的文澜阁、扬州的文汇阁和镇江的文宗阁,当地士子可以进阁阅览。
文津阁《四库全书》是北方四部中最后抄成的一部,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有3年之久,成书后曾作过三次全面复查,对已发现的讹误、遗漏有所补正,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仅以集部为例,文津阁本就收录了文渊阁本所没有的诗文4000余篇。对于文津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可谓“爱不释手”,每去避暑山庄都会阅览此书,从每册书尾均钤有“太上皇帝之宝”大印就可见一斑。
文津阁《四库全书》内页。国家图书馆供图
当代不少名家也不吝其对《四库全书》的赞誉,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之“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它是“传世藏书,华夏国宝”,任继愈称赞它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
在这些盛名美誉背后,藏不住的是这七部书随着历史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如今,七阁《四库全书》只剩下“三部半”: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转运至台湾,文溯阁本藏于甘肃省图书馆,残缺的文澜阁本现藏浙江省图书馆,而从避暑山庄调拨至京师图书馆的文津阁本,因其始终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而弥足珍贵。
从镇馆之宝到百姓案头
如今,翻开文津阁《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函书四色如新,夹板、丝带、铜环仍在,“文津阁宝”的朱印,“纪昀复勘”的黄笺,雪白的开化纸,端正的馆阁体楷书,向世人展示着历经时代变迁仍不褪色的知识魅力。
“大开眼界,叹为观止。”2008年9月9日,《四库全书》31册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源阁本向公众共同展出,读者可透过玻璃看到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全貌,壮观的书架、书函引得参观者或驻足观看,或拍照留念。国图还会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打开稽古厅的遮光门,让到馆者一睹此书真容。
这与百年前的境况大不相同。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记载,1917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读者进馆阅览《四库全书》需要购买“阅览券”,1922年阅览券的价格从一张券五枚铜圆涨到十枚。当时亦对摄影、转抄《四库全书》做了详细的收费规定。
2008年,“盛世宏编 《四库全书》展”在国图新馆举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当时的学人心里,还酝酿着一个想法:影印《四库全书》使之为更多人所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终未实现。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由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四库》事层层难关,真如唐三藏之取经!”
88年后的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国家图书馆合作影印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面世,先贤们的夙愿变成了现实,而文津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处理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一部盛世宏编正从“束之高阁”的国家典藏“飞入寻常百姓家”。
(综合《光明日报》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