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时代、作者以及符号上古有三易,一个叫《归藏》

周易》的时代、作者以及符号

中华起源之周易_中华医学起源-易学_中华文明的起源

上古有三易,一个叫《连山》,一个叫《归藏》,一个叫《周易》。按照记载,它们的经卦都是八,别卦就是六十四,三易是一样的。但是三易产生的时代和作者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夏代是《连山》,殷代是《归藏》,周代就是《周易》。其作者,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神农做《连山》,相传神农尝百草,以疗疾病,立市厘以通货财,为神农易。黄帝做《归藏》,为黄帝易。伏羲做《周易》。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是一种定论。就是在古代记载中也有出入,比如说《连山》,一说伏羲所作,一说神农易。按照《北堂书抄•艺文部》所引汉代桓谭的《新论》记载,《连山》与《归藏》在汉代的时候大概都还在,《连山》藏于兰台。兰台也就是国家图书馆,当时就是宫廷图书馆。《归藏》则藏于太卜那里。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荆州王家台的楚墓中出土了《归藏》,原来以为它与《连山》一起失掉了。汉以后的人都见不到它了,我们却有幸见到了。这三部《易》对后来的影响是:《周易》开启了儒家的思想,《归藏》开启了道家的思想,《连山》实际上是开启了墨家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它除了对于先秦的儒、道、墨以外,对阴阳家、名家、法家、兵家都有影响作用。

为什么讲它同这几家思想有联系?比如说乾卦,它是纯阳、纯刚,这同儒家的入世思想、贵阳崇刚、自强不息的思想是有联系的;《归藏》是道家的贵阴崇柔思想的源头,属于黄老系统,也就是与黄帝、老子这个系统相联系;《连山》就是两个山,艮卦象征山,《连山》是山连山,“两山相并,故曰兼山”。它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有联系。墨家非常崇拜夏禹治水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墨家为了天下之利,不辞劳苦。有这么一句话:“非禹者之道,不足为墨。”这就是三易和中国文化思想的关系。

中华医学起源-易学_中华起源之周易_中华文明的起源

进一步说,《周易》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个是阳爻(—),一个是阴爻(--)。如果没有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构不成《周易》的卦,卦画构不成,在古代就不能进行算卦。从这两个爻可以看出,中国人把所有的不同性质的东西,概括成阴和阳这两个相对待的状态、性质和特征。比如说天地、男女、上下、君臣、夫妇、父子,都可以往阴和阳这里头带,中医当中的内外、虚实、表里等也都可以往里带。这就说明,中国在当时的抽象思维已经非常发达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就是抽象理论思维,应该说从《周易》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在《周易与儒道墨》中讲到,《周易》实际上就是百科全书,涵盖了所有的知识。就当时来说,它所有的问题都涉及到了。

《周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个“源”,即源头活水,就与《周易》密切联系。

1《周易》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的起源很早。过去说是五千年,其实可以追溯到七千年,甚至还更早一点。我们衡量文明起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同中国原始时期的占卜,也就是巫术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新石器时期,大概是公元前的一万年到公元前四千年之间,淞泽文化当中出现了数字卦。这些数字卦,过去我们都不认得,它们到底代表什么,都搞不太清楚,现在可以把它转译成卦爻,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卦。后来在钟鼎上、甲骨上都发现了这种数字卦,就是六个数字一组。六个数字一组是别卦,三个数字一组为经卦。我在《周易帛书注译》的《前言》中,以较多的篇幅说明了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数字卦,就构成了最初的文字。它的文字特点、方式以及书写的方法,基本上都定型。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实际上它是一些占卜的结果,是占卜记录下来的东西,就是说最初的文字是同占卜分不开的。

中华医学起源-易学_中华文明的起源_中华起源之周易

我们知道,文字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它代表了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文字符号的出现,为人与人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它是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革命的标志。我们可以这样说,以往世界的文明,都是由于文字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的出现,才给事物以意义,创造了人的思维空间、符号空间,是现实关系的表述和创造,但语言文字符号还只局限于指称意义的对象关系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比如说计算机数字化原理是二进制,二进制最初的发明人是莱布尼茨,他以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中华起源之周易,并从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包括圆图和方图)中得到印证,他非常惊奇中国古代就有二进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不仅同中国的最初的文字相关联,而且它给现代科学技术也带来了启示。

2《周易》与中国哲学

哲学是什么?我们一些人讲哲学讲了差不多50年,但是一讲到哲学是什么,还是见仁见智,但是我们可以讲它是智慧之学。有人这样讲:德国是哲学的故乡,还有人说,中国也是哲学的故乡。这不是我说的,是外国人说的。西方哲学是关于外在客体世界的智慧,中国哲学是关于内在主体世界的智慧,它们都是对思维的智慧的反思。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世界万物从哪来?这是需要首先回答的。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回答,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回答。西方有个上帝,他创造了草、水、空气、大地、树木以及动物等。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捏了一个亚当,他吹了一口气,所以亚当就活了。他觉得亚当太孤独了,就把亚当的一条肋骨抽出造了一个夏娃,两个人在伊甸园中生活。这就是说人类的起源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的回答就不一样了。中国人的回答是“和实生物”,怎样和实生物?在《周易·系辞传》当中有一个诠释,叫作“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地是互相变化的中华起源之周易,天是阳,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天地男女也就是乾坤,是对待的两端,也就是现代语言讲的冲突、矛盾。氤氲是互相作用,构精是个融合、交流、交感的过程。对峙的东西,只有融合才能化生万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点区别:一是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万物,上帝是唯一的、绝对的、全知全能的。中国人认为万物不是由绝对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天地男女,由多样的、多元的甚至是对立的、冲突的东西经过融合,然后产生的万物。二是唯一的上帝具有排斥其他的东西的排他性、独一性。由此出发而讲斗争,讲非此即彼,讲一方消灭一方,消灭多元为一元。中国哲学从根底上具有包容性、宽容性、多元性和多样性,是多样性的冲突融合而和合,因此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是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形式。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矣,百物生矣,天何言哉”,天即使能讲话也不讲话,天不去干预创造万物,即没有一个绝对的天来造万物,万物是由不同事物融合而和合而成的,所以讲和实生物。天作为一个东西不可能生万物,地作为一个东西也不可能生万物,只有天地氤氲,才能化生万物。这就是中国追根究底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像西方人讲的中国没有哲学概念,它提出了很多概念。比如说天地、阴阳、男女、氤氲、构精、万物和化生等。其基本的概念就是冲突、融合,新生事物产生,这就是生生不息的思维。

中华文明的起源_中华起源之周易_中华医学起源-易学

中国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其基本的理论思维框架,很多都是采取《周易》的,特别是宋明理学,大都是以《周易》的思维为框架,比如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无极而太极,提出了一套概念,基本上是从《周易》的框架来的,所以周敦颐的《通书》,又叫作《易通》。

3《周易》与中国宗教信仰

《周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讲“和”,正因为讲“和”,就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多样性,所以中国的宗教没有像西方一样,发生过宗教战争。在中国,各宗教都可以互相包容。《周易》对道教与佛教,特别是中国的民间宗教很有影响。比如说民间宗教的“和合二仙”,过去民间贴年画就有和合二仙。苏州的寒山寺就刻有和合二仙的像。和合二仙即寒山与拾得这两个诗僧。据说这两个和尚交情非常好,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封他们为和合二圣。过去民间结婚的时候,都以和合为喜神,象征和谐好合,百年偕老。

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一些寺庙当中,就是供奉儒、释、道三家。在一个寺庙中,有道教的太上老君、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有儒家的孔子或者民间信仰的关公。同时,作为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也成为道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来源和根据,如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契合为一,所以叫《参同契》。五代的时候有个道士叫彭晓,不仅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而且作《鼎器歌》,就是讲炼丹的鼎器。还有道教关于《周易》的著作,比如说《易数钩隐图》、《易外别传》、《易筮通变》等等。

《周易》对中国宗教文化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保合太和”的思想,使各宗教之间能够和平共处,既相互冲突、相互争论,也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在外国,不管是哪个教,媳妇嫁到婆家,一定要皈依,皈依基督教还是皈依伊斯兰教,不允许一个家里信仰两个教,但中国家庭可以。这就是《周易》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思想对宗教的影响。

4《周易》与中国思维

思维是主体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结构、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的差异,其思维方式亦迥异。今就《周易》讲中国思维的特征。

中华起源之周易_中华医学起源-易学_中华文明的起源

1.象数思维。《周易•系辞》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是讲象的。象是对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性、必然性的掌握,它也是宇宙万物在变化过程当中所表露、显现出来的一种表征。所以,一般都采取“取象比类”、“观象制器”方法,来体悟人生之道。“象”一般指卦象、爻象、阴阳之象等。阴阳之象如阳为天、圆、君、父、玉、金;阴为地、母、子母牛、布、黑等。八卦表征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天是乾,地是坤,水是坎,火是离,风是巽,雷是震,山是艮,泽是兑。《周易•说卦传》中八卦取“象”102种。到了汉代的象数学,每个卦的象征就很多了,甚至几百。怎样取象,它是怎样进行象数思维的?我可以以泰卦为例,泰卦卦象是乾下坤上。乾是天,也是君、上、男、父等等;上是坤,坤是地,是臣子,是儿子,是妇。泰卦正好是坤卦在上,乾卦在下,这就说明为天、为君、为父,能够接近臣下,能够设身处地接近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下者才能乐意亲于上。因为他能够到老百姓当中去,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痛苦,天天在老百姓中间,这样就没有架子,也没有官僚作风,当然老百姓就接近他,亲近他。泰卦讲天地阴阳,交流通泰。能够交流,就能够通泰,能够平等交流,所以君民相敬相亲,上下和睦、融洽。在这样情况下,当然能够下情上达,这是很好的。我发现,在《周易》64卦中,凡是阴在上的卦都是好卦,而乾在上的卦有些不太好。卦的排列不是很随意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象征一定的意蕴。《周易》言简意赅,有很大的解释空间与无限的比附性,这是象数思维的一种特点。

“数”是对天地变化的一种定量的把握,有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卦爻数。天地之数是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一直说到十,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大衍之数是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卦爻数,如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就是一、二、三、四、五、六,由下往上。从下而上,说明是上升的趋势。现在通行本《周易》的卦序和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是不太一样的。

2.太极思维。太极思维是讲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太极的次序。这种分法,被后来邵雍诠释为“一分为二”,所以,“一分为二”这个思想中国古来就有。从零到二到四到八,是一种超越直观的抽象思维,是一种符号的思维,是在于追究宇宙万物之所以然之故的思维。《伊洛渊源录》记载,邵伯温(就是邵雍的儿子)在《易学辨惑》中讲:有一天,程颐到他家与他父亲邵雍谈论天地万物,程颐指着面前的桌子说,这个桌子放在地上,不知天地放在何处?他们就是在讨论这些宇宙万物最后的、所以然之故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就是现象背后的那个隐蔽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思想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追究,其实是非常深刻的。这个追究便是太极思维,到了周敦颐作《太极图》,他从无极到太极,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由阴阳而五行,由五行而男女,由男女而化生万物。往上追,由万物到男女,男女到五行,五行到阴阳,阴阳到太极,太极到无极,便是这样的次序:太极动静阴阳变合五行妙凝男女交感万物,而构成“立太极”和“立人极”的终极系列。我们不要把太极图看简单了,太极图中的S曲线像中国古代的龙的图形,是龙的抽象的表征;太极图的圆,象征中国天道无限循环的圆,这个圆是由阴阳鱼互动为其变化的源动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_中华医学起源-易学_中华起源之周易

3.变易思维。对变易,《周易》中讲得很多,《周易》就是讲变易。所以司马迁说:“《易》长于变。”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六十四卦当中,都是互相变化的。《周易•系辞》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包含着这样几个思想:一是讲刚柔互相变易,盈虚消长;二是讲物极必反,穷则变通;三是讲日新之谓盛德;四是讲“革命”的合法性;五是讲变易的适宜性。当然也有不变,但是它藏于变。所以《周易》是讲变动不居,讲大化流行的。《周易》思维的特点是:一是比附性;二是直觉性;三是整体性,天地人和谐协调。

5《周易》与中国伦理道德

《周易》提出伦理道德思想,特别是《易传》中讲仁义、刚健、中正,又比如讲柔顺宽厚、谦虚、忍让、节俭等。《周易》重视仁的道德规范,仁要爱,仁包括知耻,知羞耻,不耻不仁,小人不知耻,小人不仁,像这样一些思想都是非常好的。比如家人卦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那就是说君要像君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夫要像夫的样子、妇要像妇的样子。虽是讲过去的,其实对我们现在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古人非常聪明,他们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概括为五大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五种关系,规定五种道德规范来处理。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复杂,能否把它概括为几种基本关系,并相应规定处理这种基本关系的道德规范,由大家来遵守。《周易》中则把有些基本关系都规定好了,这是很不简单的。

《周易》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乾卦的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坤卦的大象。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一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不断奋斗的拼搏精神,加入WTO后更要拼搏,才能化危机为机遇。应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是不要光讲奋斗,光奋斗就可能产生“亢龙有悔”(乾卦上九),所以还应有“厚德载物”来调节、补充。厚德载物是讲博大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超凡气度。《周易•乾卦》九三爻辞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终日勤勉不懈,晚上又惭惧不安,反省自身。这就是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从“潜龙勿用”到“或跃在渊”。这样人生才能通达“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这就是说,既要拼搏进取,又要柔顺恬静;既要轰轰烈烈,又要冷冷静静。二者融突和合,才能完善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

中华医学起源-易学_中华起源之周易_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易”的生生精神。宇宙之间最根本、最伟大的德性,就是讲生,所以生生之为易。“易”的核心思想就是生生,是指新生事物、新生命不断的创生。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生命的重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尊重。时代大化流行,变动不居,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如何与时俱进,与生生变化相适应,这是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生生不息的思想,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精神。《周易》讲穷则思变,当然是对的。要变化,要改革,因为我们太穷了。穷要变,变就通,通达才能长久。所以“通”很重要。近代改良主义激进派谭嗣同,他是戊戌变法时在北京被杀头的,他写了《仁学》一书。在《仁学界说》中说:“通有四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通”很重要,《周易•泰卦彖传》就讲“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周易•否卦》就讲“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过去我们闭关自守,中外不通,搞了很多隔阂,很多障碍。假如人为的障碍不破除,就不能交流,不能相通。不能平等的交流,这就不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就不能发展。

(四)“日新之为盛德”的日新精神。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中国是讲日新日日新,这样才能盛德,才能最大地获得。内得于己,也就是说你自己要提高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精神素质等等,你才能有最大的得到。外得于人,你只有惠泽别人,给予别人,别人才能给予你。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日新就是不断地创新。人的生命价值是在日日新中实现的,只有真正做到日日新,才能使天地万物无限富有而成就其千秋大业,以促使天地万物日新月异、永恒变通而呈现其超凡的盛大德行。

(五)“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和合精神。“天道变化”,就是说天道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使万物各得其性命,即每一事物都能够按照它本身的性质来发展。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自身性质和特点,每个国家都想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它的路,这就是各得其性命,各得其所。各个国家只有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走,才能保合太和。保合太和是一个最高的理想,也是一个最高的价值。如果说21世纪成为太和的世纪,一个和合的世纪,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安宁。只有保合太和、融突而和合,才能“万国咸宁”,否则世界就不会安宁。

下一篇: 易经里的颐卦代表的就是“封建中国”
上一篇: 风水堂:中国最有智慧的书,应该是易经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号!